附和一篇:黃道婆的紡織機,與《元史》當中隨處可見的“大饑,人相食”zt

本文內容已被 [ 頭發與財富成反比 ] 在 2023-10-22 08:05:21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回答: 古代紡織家黃道婆古樹羽音2023-10-22 06:41:16

 

黃道婆(1245-1330),元著名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對促進棉紡織業和棉花種植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黃道婆早年流落海南崖州,在黎族處學到棉紡織技術,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黃道婆返回家鄉烏泥涇,通過總結黎族棉紡織技術,發明了先進的腳踏式織機,也稱為投梭機,並廣泛流傳起來。

01

曆史的真相,總是藏在某個不經意的角落。對於當時當地以紡織為生的民眾而言,黃道婆確實足夠偉大。但是否想過:在古代封閉落後的社會環境下,黃道婆的紡織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傳遍江南一代,這是一個老年婦女能夠做到的嗎?

這中間,必然離不開元朝官府的大力支持。

那麽,對於一個維係封建統治、且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廷而言,為什麽會如此賣力氣的積極推廣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呢?

原因就在於元代特殊的財政體係。對於“隻識彎弓射大雕”的草原套馬漢子而言,你讓他們有效管理龐大帝國的財政,實屬強人所難。

於是為了圖方便,元代的賦稅征收和中世紀西方比較像,采取的是承包製,稱作撲買

即朝廷不設立稅賦征管人員,而是由商人以招標投標方式針對某地區或某稅種予以承包,而商人預先對朝廷支付一定錢財,從而獲取征稅權力。收少了認賠,收多了發財。

而所謂的商人,其實就是色目商人。

早在1237年,色目商人劉忽篤馬就對窩闊台提出包稅請求,試圖以140萬兩白銀包買全國征稅權。

為何色目商人有這個待遇呢?

隻因蒙古作為遊牧民族,其手工業品極度依賴外部商業往來,於是中亞、西域的色目商人趁機與蒙古人攀上了關係。

等蒙古人做大之後,這些色目商人也水漲船高,替蒙古人管理對外攻占下來領地的稅賦工作,比如在元代色目人阿合馬曾總攬朝廷財賦大權20年。

中國有“重本抑末”的傳統,商人政治地位低下,工商業根本不會得到重視。然而到了元朝,因為色目商人當家,所以商業與手工業自然就得以發展壯大。

掌控地方稅賦的色目人,必然會想方設法的收取更高的商業稅。

在色目人的運作之下,元代對外海運貿易發達,行銷海外的商品當中,就包括了棉布。

在色目人的眼裏,棉花是白色的金子

為了獲得更多的棉布,在色目人的運作下還設立專門管理織造的機構,即撒答拉欺提舉司,在該司之下管轄的別失八裏局”,就是負責管理棉布紡織的。

02

黃道婆的出現,可謂讓貪財的色目人如獲至寶。

經過大力推廣改良後的烏泥涇棉布,開始變成了海運外貿的大宗商品。

這自然需要有大量的棉花原料作為支持,同時從事紡織行業的手工業者數量也會暴增。

元朝在各路行省設立了“木棉提舉司”,專司征收木棉。至元二十六年(1289) 置浙江、江東、江西、湖廣、福建木綿提舉司,責令各地年輸納木棉十萬匹。

天曆二年(1329年)在建康設立兩處織造局,其中僅東局就管轄織匠三千六百戶,有各式織機一百五十四張

到了至順二年(1331年),棉花種植已遍及江淮地區。

於是,江南大量地區非農業人口數量增加,糧食作物種植麵積縮小,深刻的改變了農業生產結構,從而引發糧食危機。

而在當時,並且引起官府的重視;或者說是,根本不想重視。

隻要能夠收取到商稅,能夠通過海運貿易賺取到錢財,其他都不重要。

於是,元代的災荒也就被擴大了。

根據鄧拓所著《中國救荒史》的統計:“元代一百餘年間,災荒總計五百十三次。”可見元代災況之嚴重,遠遠超過其他曆史上任何一個朝代。

尤其是在《元史》當中,人相食隨處可見。

盡管“人相食”每個朝代都有,然而短命的元朝,出現“人相食”次數卻可以達到其他所有朝代之和。 僅僅是至正年間,就有四次:

至正三年(1343年),衛輝、冀寧、忻州大饑,人相食

至正十四年(1354年)春,郡皆大饑,人相食

至正十八年(1358年)冬,京師大饑,人相食

至正十九年(1359年)正月至五月,京師大饑,通州民劉五殺其子而食之;河南諸縣皆大饑,人相食

03

在化肥與機械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之前,單畝糧食產量、人均可耕種土地數量都是有限的,所以糧食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統治者所重點考慮的問題。

部分現代人對古代統治者“重農抑商”、“輕視手工業”進行口誅筆伐,其實這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在單畝糧食產量、人均可耕種土地數量得不到提升的情況下,片麵發展商業與手工業,必然會導致饑荒。

道理很簡單:原本10個農業人口隻能夠養活2個非農業人口,而如果要讓10個農業人口中的3個變成非農業人口,那麽就是7個農業人口養活5個非農業人口,最終就會有4個人餓死。

在一些穿越文當中,主角到了古代就是升級工業,發展商貿。如果按照一般規律,其結局不但無法稱王稱霸,反而會迅速走向崩潰。

這是隻記住了無工不強,無商不富,卻忘記了無農不穩”,飯都吃不上了,其他都是浮雲。

以糧為綱,全麵發展不是說著玩的。

具體到黃道婆,實際這個老年女性足夠偉大,她發展紡織業的初心自然是極好的。

而且即使沒有黃道婆,在色目商人的推波助瀾之下,也會有“李道婆”、“王道婆”,色目商人把持下的元代財賦體係,必然是逐利的,民生隻能放在一邊。

04

“蘇湖熟,天下足”。而當蘇州與湖州的大量糧田變成了棉田的時候,當大量農民轉行成為織工的時候,饑荒這頭怪獸就會亮出猙獰的獠牙。

而課本提到的“元朝海運”,實際內容隱藏的是——吃人

從至元20年(1283年)開始,到天曆二年(1329年)結束,元朝總計開展了47年海運,一共把東南8200萬擔糧食輸送至元大都。

一邊是糧田、農夫的不斷減少,另一邊是海運糧食的不斷增加。

那麽,朱重八的父母、大哥、侄子都被餓死,也就不奇怪了。

憤怒的朱重八揭竿而起,變成了朱元璋,建立了大明朝。

於是有了士農工商的排序,重本抑末

雖然朱元璋也重視棉花與棉布,在尚未統一全國之前,就在龍鳳十一年(1365年)令每戶農民種木棉半畝。在洪武元年(1368)將該法令推廣至全國。到明中葉,棉布成為了人們日常服裝製作原料,不論貴賤。

但是這僅限於民生,而不是為了貿易取利。而這時候黃道婆改良的紡織機與紡織技術,也真正成為善舉:提高生產率,減少織工數量,增加農業人口。

而且說起來荒唐,在元代棉布紡織最興盛的東南地區,織工及其家人所穿的卻普遍是媼袍,冬日隻能填充舊柳絮。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