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感覺我這一生還是比較幸運的,趕上了中國的許多浪潮,比如文革,上山下鄉,高考,出國留學。
我對上山下鄉一直都是持比較積極肯定的態度。我沒有覺得下鄉有什麽不好,當然可能也是因為我們下鄉屬於上山下鄉運動後期,雖然我們下放的農村很窮,我們生活有些苦,但是離家較近;雖然有一個專門管我們的幹部,但是我們可以不管不顧隨時到公路上攔截汽車或者扒車回家。我想我對上山下鄉的這種態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我們自己都平平安安,身體都健健康康,後來又都成功考入大學,畢業後工作也很順利。但是對那些身體受到傷害,學業被耽誤,事業受影響的的人來說,上山下鄉運動可能就是一場噩夢。
記得當年看美國人拍攝的電影“上山下鄉”,回來後我寫了自己的感想,在感想裏麵批評了裏麵三個敘述人之一的巫毛毛。
那部電影的三個敘述人都是家庭背景不好的,一個是小業主家庭,還有一個也是一個家庭背景一般般的,但是肯定不是紅五類家庭,最後一個就是當年被定為右派分子的巫寧坤的女兒巫毛毛。這部影片給人首先的印象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被流放到偏遠艱苦的農村。
三個敘述人都在美國,都是在美國讀書工作的。我的印象裏麵,前兩個敘述人一個是哈佛畢業的,一個是斯坦佛畢業的,都很不錯。兩個人還是很懷念過去下鄉的地方,還回去看望過。
第三個敘述者是巫毛毛。她的父親是巫寧坤,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畢業,解放後從美國回國參加工作,在北京一所大學當老師,後來被評為右派,幾經輾轉,下放到安徽師大。改革開放後來到美國,寫了一本書叫做“一滴淚”,講述了自己回國後的經曆。
首先,我要對巫寧坤回國後的不公正待遇表示同情,但是我想一切也許是有原因的。剛建國時的特殊時期,敏感的政治,從國外回去的人稍有不慎很可能情不自禁的拿國內與國外相比,無論是物質上還是政治範疇的民主上,很容易就會說出不當的話。文科的學生思想活,容易禍從口出。
看這個電影時,巫寧坤正好就坐在緊靠著我身邊的座位。所以我在看巫毛毛敘述時隻能心裏默默的反對,不好意思流露出來反感。
巫毛毛一上來就說自從小就不喜歡毛主席。我當時就覺得毛主席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帶著自己的階級烙印的。
接著巫毛毛說自己下鄉8年。我看了就納悶,她和我同齡,怎麽可能是下鄉8年的老知青呢?原來她把隨著父親去幹校的時間也算上了。我心想,不帶這麽騙人的啊。
巫毛毛說自己下鄉的生活多麽艱苦,可是我們看到她下鄉的安徽農村一片田園風光:青青農田,綠水,竹林。生產隊給她安排了很不錯的一間房子。
巫毛毛然後說,我們這些人根本就不是屬於在農村生活的人, 她用英語說道:We simply do not belong there。
我當時就想,你不屬於生活在農村的人,那誰是呢?難道農民就該祖祖輩輩在農村勞作的嗎?
巫毛毛還說自己有一次插秧,插了半上午腰就疼痛難忍。說到此時,她還難受的鄒了鄒眉頭,然後說,到現在還留下了腰疼的毛病。
我聽了就想,插秧就插了那麽半個上午,到現在還腰疼?那你吃大米腰疼嗎?農民們祖祖輩輩在農田裏插秧,怎麽活啊?
巫毛毛改革開放後考入安徽師大,與下鄉時談的男友分手了,大學畢業後出國,找了一個老外,又離婚了。我想,為什麽考入父親的學校安徽師大呢?不會是屬於照顧招生的吧?與男友分手,如果男友考上大學與在農村的女友分手,還不被貼上陳世美的標簽啊。
我看完電影就在想,城裏的青年下鄉有什麽不對呢?在我看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起到了很多積極作用。第一,的確解決了城市就業問題,年輕人在城裏吃閑飯問題。第二,起到的農墾和戍邊的問題。第三,起到了文化交流問題。那麽多的知青下到東北黑龍江農墾兵團,新疆農墾兵團,雲南廣西,除了開荒種地,給國家貢獻了寶貴的糧食,還穩定了中國的邊防。這些城裏的青年下去,給偏遠的農村帶去了城市的新興文化,促進了當地的教育水平,改變了地人的觀念。
如果要給上山下鄉運動挑缺點,我想就是強製性多了一些。可是如果不強製下鄉,結果就是自願下鄉的下去了,不想下鄉的根本不下。
我想,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到了下鄉年齡的適齡青年,如果不下鄉,一律取消他們在城市所享受的低價糧食定量,而且招工必須有規定年限的下鄉經曆。這就跟計劃生育一樣:如果不強製,等於沒有計劃生育。中國的老百姓,有其忠厚實誠的一麵,也有其狡黠的一麵。當年,中國的土八路農民們,白天扛鋤種田地,夜晚扛槍打天下,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認識幾個東北農墾兵團出來的子弟,還都是四師的,都在中蘇邊境。我很驚奇他們居然的體育美術等方麵的教育程度很高。我不解的問道,你們在北大荒,怎麽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呢?他們說他們的老師都是上海北京老三屆的知青,他們課餘也練排球,美術,聲樂器樂。
中國的發展,總有一代人甚至兩代人需要做出犧牲。即便是現在,也總有一類人甚至多類人需要做出犧牲,比如改革開放後的下崗工人和現在進城打工謀生活(還會被欠薪)的農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