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內實(1923-2013),日本現代中國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被稱為“現代中國研究第一人”。1923年6月12日,竹內實出生於中國山東省張店(今淄博市張店區),1934年,隨母親移居到長春,在那裏讀完小學和相當於初、高中的商業學校。竹內實在中國一直生活了19年,對中國傳統文化耳濡目染,直至1942年才回日本。(下圖是竹內先生送給筆者的出版物以及筆者在初到扶桑留學時的投稿)
1946年,竹內實考入京都大學文學係中國文學專業,畢業後轉入東京大學研究生院專注中國文學研究方向。曆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與所長、立命館大學國際關係學係教授、以及鬆阪大學、關西大學、中國西北大學、杭州大學、廈門大學等學校的客座教授。1960年6月,竹內實參加以野間宏為團長的日本文學代表團訪問中國,期間在上海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1987年に定年退官、名譽教授。自1987年開始,他擔任日本現代中國研究會會長。1992年,竹內實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學術研究獎。1994年應北京外國語學院邀請,前往北京在該校日本學研究中心擔任主任教授。鑒於長期致力於中日間的友好文化交流極其卓越的學術研究貢獻,1999年勲三等旭日中綬章受章,在日本來說,這是很高的國家榮譽(關於日本的褒章製度,另文介紹)。
我選修過先生的課,但他並不是我的導師,由於他總是表揚我輪講或發表的效果,弄的我瓜兮兮的不好意思,隻好對大家連連說明因為我的年齡比研究室的同學要起碼大十歲以上,整個是一個“範進”。聽竹內老師的課,關於他的史學研究方法和看問題的不同角度,感覺受益非淺。於是,當時就筆記下來並將稿子發回北京原單位,進而被轉發到報刊。後來,為了轉道他國而積累計算機技術的經驗,我進入了另一學科並在一家IT企業就職,因為所擔任的開發設計項目得到了政府的補助金,責任驅使我一幹就是很多很多年。文章的照片是後來同學們告訴我並發來的傳真,聽說不久竹內先生就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任職,我就再也沒有見到過老先生。後來他的夫人將我寄給他的原稿(有先生的批注)還給了我,保存至今。
附筆者原文(1993.12完稿):竹內實先生與【毛澤東】
時值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之際,名譽教授,中國問題專家竹內實先生,向研究生們布置了將逄先知所著【博覽群書的革命家】翻譯為日文並就此進行討論。這使我這來自中國並生長在毛澤東時代的學生感慨萬千。可以說,我們這一代人對毛澤東的感情是深厚而複雜的。曾經曆了一個從盲目崇拜到冷靜反思的過程,(注:我的原稿在這裏提到了文革和上山下鄉等等不同的時期,但沒能見報)。但由於忙於工作,進學以及敬老育兒,並未能夠認真地研究這位與中國半個多世紀命運息息相關的曆史人物--毛澤東及其思想體係。沒想到在人到中年東渡扶桑,又使我獲得了重新認識毛澤東的機會。
竹內先生1923年出生於山東省並在中國度過少年時代。由於他對中國有著特殊的感情,一直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的翻譯和研究工作。同時撰寫有關中國政治和文化等方麵的評論。他多次訪華,1960年作為日本文學代表團成員訪華時,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親切接見。其主要翻譯著作有【把一切獻給黨】,【實踐論】,【矛盾論】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先生任職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主持“現代中國”部門的工作並任該所所長。
竹內先生對中國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魯迅研究與毛澤東研究。在此領域,先生著作甚多,有【魯迅遠景】,【魯迅周邊】,【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筆記】,【毛澤東/其詩與人生】及【毛澤東】等。其中【毛澤東】一書於1989年由岩波書店出版。該書的特點在於側重於研究晚年的毛澤東,並能夠別開生麵地從心理底層的角度出發,運用刨析文化底蘊的方法來探討研究毛澤東及其思想,闡明了毛澤東在近代中國的地位。
探討毛澤東晚年的一些重大決策的思想基點和方法,不能不自然地產生要進一步了解這位偉人的思想原點,這就是傳統的中國文化是如何賦予這位傳統農民家庭的大地之子的早年的思想方法的。為此,竹內先生特意前往毛澤東的誕生地-韶山衝,探訪了那一片造就了少年毛澤東的山村土地以及這個農民家族的故居,實地體驗了毛澤東早年的生活遺跡。
讀【毛澤東】,讀者處處感到作者嚴謹的治學作風,忠實地考察,重第一手材料,透過事物表層深入分析偉人的心理世界的獨到之處。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我們通過該書能夠從某個層麵比較客觀地了解毛澤東--這位共和國的締造者。
最近,已屆古稀的竹內先生又將冰心女士【關於女人】的著作翻譯為日文出版,他親自攜帶譯文版飛往北京,以曾經受教於冰心先生的學生身份,專門拜訪了老人(由此更加顯示了這位學者“為長者折腰”的謙虛做人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