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裏的回憶(節選)
老朽
和平裏位於北京東城區東北部,曆史上是元大都城的北垣,明清及民國時期為北京城外郊區,20世紀50年代初這裏還未開發,相當荒蕪。1952年,為紀念"亞太和平會議",和平裏就此誕生,比我出生早了許多年。之後,交通部、化工部、煤炭部、中央樂團、化工學院等大單位相繼落戶,政治、經濟、文化氣氛非常濃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煤炭部我去過多次,經常給我爸爸跑腿取東西,從左家莊乘18路汽車,交道口換104路電車即可。
從和平裏發車有13路汽車和104路電車,不知道坐過多少回。104路路過王府井,下來逛百貨大樓和東風市場,順便看看王府井前一站八麵槽的體育用品商店。閑著無聊就坐13路過車癮,一直開到三裏河,路途遙遠,單程從頭到尾好像是兩毛一分錢,最貴的了。我有兩塊錢一張的學生月票,下雨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沒事就坐公共汽車,喜歡從總站上車搶坐司機旁邊的位子,憧憬哪天也能開開車子。
若論“小區”的概念,和平裏可以說是北京市的榜首,當年住和平裏的同學挺自豪。我所在的新源裏隻有二十來棟樓,相比較和平裏,根本就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就像清末民初那會,京民三品官,得瑟!和平裏是北京市第一個有規劃開發居民社區,分成一到十四不同小區,幾百棟樓是有的。在整個北京市範圍裏,比傳統的胡同平房有氣派,顯得現代化,大有一樹梨花壓海棠之勢。
和平裏地區的住房大體有平房、筒子樓、單元樓等形式,都有我的同學。相對於平房筒子樓,單元樓更為先進,是那個時代高級、富裕、上等的代名詞,隻有機關單位的部分職工才能入住。
隨著成片樓房拔地而起,和平裏相應的服務設施也跟進,副食店、照相館、百貨商店、電影院,應有盡有。中央樂團、磚角樓、朝師、百靈寺、市政一公司、電表場......還有很多地方都成了模糊的記憶,有誰還記得第五俱樂部呢?
和平裏第五俱樂部曾經是和平裏地區著名的電影院,七十年代年代第五俱樂部上映的故事片電影票也就一毛錢。正片之前先放《新聞簡報》,就是專題紀錄片,類似現在的新聞聯播,都是當時的建設成就,歌舞升平。或放一些科教片,就是我爸爸所在的科影廠出產的片子。有電視之前,平民百姓的娛樂活動少不了看電影。北京有三大電影製片廠,北影新影和科影。除了北京電影製片廠,我們的下一代大概不知道新影和科影為何物吧?中央新聞記錄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是也,當然還有屬於軍隊係統的八一電影製片廠,這些都已不付存在。科影廠成立晚,主要骨幹來自八一電影製片廠,我們的樓五個單元裏有四個屬於科影職工,我父親和很多同學的父母來自八一電影製片廠。
文化大革命期間,不但物質生活簡單平淡,精神食糧更加饋貶,當時的電影有這麽個說法:
朝鮮電影-又哭又笑;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
羅馬尼亞電影-摟樓抱抱;
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美國電影-根本看不到!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少小青澀,芳華靚麗,中年忙碌,老來回首。俱往矣,安於故俗,溺於舊聞,幾十載彈指一揮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