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英語語言學家、外語教育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陳琳老先生於2023年1月21日仙逝,享年101歲。
陳琳先生千古!
“百歲教書匠”陳琳教授
陳琳教授是中國最著名的英語教授之一。他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書一輩子,自稱“百歲教書匠”。
本文文字內容節選自《中國日報》雙語新聞微信公眾號,視頻來自騰訊視頻,上傳者“Ray”和“知道”。特此感謝!
年輕時的陳琳。圖源: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站
對於這次會議,陳琳曾回憶到:
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周總理有這樣親切的接觸。他成為在這個世界上我最崇敬的偉大人物。他的“一條龍”的指示也成為了我六十年來在外語教育研究和實踐方麵的終生課題。
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標準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製定和實施,從小學直至大學的國家普通英語教育就真正地、完全地實現了周總理當年提出的“一條龍”格局。
1980年陳琳(右)與北外教授大衛·柯魯克研究教材編寫工作
1978年,陳琳(右)在《廣播電視英語課程》錄製現場 。
陳琳(前排左一)與李先念副總理(前排中)合影。圖源: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站
第一,無論何時,年紀多大,上課一定要站著,即“Stand Up”,以表對學生尊重;
第二,上課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
第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講課,絕不拖堂,即“Shut Up”。
2021年9月26日,陳琳參加北外80周年校慶慶典。
我70年教學生涯,上課時和講座中從來都是站立著。我願意我的遺骨永遠站立著,繼續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服務!
陳琳(右)與國際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當代認知科學之父、生成語言學創始人喬姆斯基
In the new er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ust be combined with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 diplomacy, economics, politics, business, literature and art.
陳琳2014年參加外語高考改革論壇
是黨的教育使我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使我能有機會在教育戰線上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做對人民有益的工作。
隻要活著,就要工作。我要爭當百歲教書匠!
● ● ● ● ● ● ●
在陳琳教授100周歲生日到來之際,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王定華在《光明日報》撰文《百歲陳琳:俯身著述 起身授課》慶祝陳琳教授百歲生日。5月16日,《光明日報》第11版《光明學人》專版刊登了該文章。
百歲陳琳:俯身著述 起身授課
即將迎來100周歲生日的陳琳教授,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裏的一道風景,也是中國外語教學界的一道風景。從20世紀50年代的《大學英語課本》,到改革開放之初的《廣播電視英語講座》,再到21世紀的全學段“一條龍”英語教材,陳琳教授主編的英語教材陪伴了幾代中國人。
我與陳琳教授相識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裏,雖然我的工作崗位屢有變化,但總能與他有一些接觸。2018年,我調到北京外國語大學工作,從此,我們不僅是“忘年交”,而且成了同事,有了更加密切的聯係,我對這位可親、可敬、可愛的先生和他所熱愛的外語教育事業也有了更多了解。
從高校講台到大眾平台
陳琳與英語結緣,可以從1944年說起。那時,他正在燕京大學讀書,被選派為美國援華空軍(飛虎隊)做翻譯,輾轉於成都、昆明等地。能用英語為抗戰盡一份力,這是陳琳對英語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之一。
1946年,陳琳轉入金陵大學,讀三年級。一天,他去找陳裕光校長的英文秘書陳梅潔(Margaret Turner)女士辦事,剛好遇到陳校長。陳梅潔就向陳裕光介紹說:“這是讀三年級的陳琳同學。(This is Mr. Chen Lin, a third-year student.)”想不到,陳裕光竟然知道他:“啊,你就是陳琳同學。反正你已經入校了,說說也可以。你轉入我們學校的入學考試,數學隻有二三十分,可英文考試幾乎滿分。大家討論了很久,還是決定錄取你,還專門把這事告訴了我,我也同意了。”陳校長的這番話,更堅定了陳琳對英語的追求。
陳琳首次走上講台,源於老師的一次刻意“安排”。
1948年,陳琳選修了一門倫理學課,這門課由一位姓張的留美教授用英文講授,每周一次。有一天,張教授忽然對陳琳說,她下禮拜要到外地,不能來上課,請陳琳幫她上一次課。陳琳很驚訝,回複說,自己大概擔當不了。張教授鼓勵他:“我知道你英文很好,沒問題,就講孔夫子的孝道。”陳琳很重視這件事,到圖書館找來《論語》的英譯本,仔細研讀,全力以赴為這堂課做準備。他沒想到的是,那天一進教室門,掃了同學們一眼後,看見張教授坐在最後排靠邊的座位上。陳琳大吃一驚,隻見張教授微笑著向陳琳擺手示意,讓他繼續上課。由於基礎紮實、準備充分,那堂課講得十分成功,陳琳贏得了同學們的熱烈掌聲。
縱然時光已流過70多年,陳琳對當年的事情依舊心懷感激。他回憶說:“那次講課後,陳裕光校長在一個校內活動上看到了我,笑著對我說:‘聽說你的課講得不錯呀!’我一聽,真是嚇了一大跳,不知說什麽好。陳校長接著說:‘告訴你吧,這事是張教授有意安排的。她認為你是一個當老師的好苗子,曾向我提起過。她想出了這麽個主意來試試你,我同意了。’”金陵大學的師長,成為陳琳一生的楷模,讓他堅定了從事教育事業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俄語教育一度“一枝獨秀”。後來,隨著國家建設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變化,英語教育愈加受到重視。當時,國內使用的英語教材是莫斯科外語師範學院編寫的《高級英語》。1956年,已經到北京外國語學院(今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陳琳,應教育部要求參與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全國大學英語專業通用教材——《大學英語課本》。這套教材的出版,改變了大學教師隻能使用蘇聯英語教材的局麵。從此,編寫教材成了陳琳一輩子的事業。
1978年,隨著《廣播電視英語講座》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播,陳琳成為那個時代很多人念念不忘的英語啟蒙老師。
陳琳至今仍清晰記得這檔節目醞釀、產生的過程。那是1978年9月的一個下午,李先念同誌邀請北外的幾名專家到家中做客。從下午直至晚飯結束,李先念同誌就國內英語教育現狀和出路等問題與他們進行探討。也就是在這次交談中,運用電視媒體推動全國英語學習的想法誕生了。
陳琳克服種種困難,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教材的編輯整理和節目的拍攝工作,其緊張程度可想而知。拍攝期間,北京酷熱難當,而由於空調噪音大,拍攝時必須讓它處於“休息狀態”。在炙熱燈光的照射下,攝影棚內溫度高達42攝氏度,所有人都揮汗如雨,而陳琳卻必須穿著中山裝出鏡。他正襟危坐,細致而耐心地講授每個語言點,任細密的汗水順著臉頰流下。每拍攝幾分鍾,工作人員就要喊停給他補妝。後來,有人給現場搬來了大冰塊,雖然有一定降溫效果,但條件仍然很艱苦。
這一適時而生的節目,每天早中晚播出三次,而且晚上是在黃金時間播出,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轟動,許多家庭甚至祖孫三代同時坐在一台9英寸黑白電視機前學習。電視台每天接到上千封觀眾來信,陳琳一夜間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陳琳編著的《廣播電視英語講座》教材,僅在北京一地就發售了1500萬套,各省份自行翻印的不計其數。很多人把這套教材置於床頭枕畔,夜夜捧讀。
陳琳主持的這個電視英語欄目,不僅在國內掀起了改革開放之初全民學英語的熱潮,在國際上也引起了關注。節目播出第二天,英國路透社等海外媒體就報道了這個消息。
開辦廣播電視大學和電視英語教學,為緩解當時外語人才嚴重短缺的問題作出了貢獻,陳琳也由此走上大眾英語教學之路。1985年,全國有十多萬人報名參加了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聯合舉辦的首屆廣播函授英語課程,約2萬人堅持學完了三年,12317人參加了結業考試,7856人通過。其中,還有27名成績優秀者被錄取到進修班。進修班有精讀課、泛讀課、口語課、口譯課、寫作課和聽力課。陳琳負責口語課和寫作課的教學,他的課堂風格沉穩嚴肅,氣場強大,令不少學員難忘。
編撰“一條龍”英語教材
21世紀初,我國英語教育發展進入了變革期。從2000年起,陳琳擔任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研製專家組組長,主持編寫並修訂國家英語課程標準。與此同時,他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委托,主編一套“一條龍”式的英語教材——《英語》(新標準)。這套教材源自30多年前周恩來總理的囑托。
20世紀60年代初,教育部組織召開了一個小規模的外語教育工作會議,學校委派陳琳陪同許國璋教授參加。那次會議在京西賓館舉行,陳琳和許國璋到達時,呂叔湘、王力、張誌公、李庭薌、李賦寧等多位老先生都已在座。不久,周總理在陳毅同誌陪同下走入會場。他入座後,拿起手邊茶幾上的名單,看著說:“不用名單,都是老教授、老熟人了。啊,這裏還有一位陳琳講師,不太熟悉……”陳琳連忙站起身來。周總理看了他一眼,說:“看來你在這裏要算是晚輩了。坐吧,坐吧。”
周總理給與會者講述了當時的政治局麵和國際形勢。他說,看起來,全國學俄語的狀況不能繼續下去了。他提出了“九個字、三句話”的外語教育發展方向——“多語種、高質量、一條龍”。
周總理說,就語言使用的廣度來看,英語是全球使用最廣的語言,我們今後很長時期還是要以學習英語為主。當然,俄語等語言,包括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我們都要學習。“高質量”,就不必多說了。至於“一條龍”,意思是說,英語教學,要從兒童抓起,要形成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像龍首、龍身、龍尾一樣分階段但連貫一體的學製,不能脫節,要一抓到底。
周總理的囑托,成為陳琳在外語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的終身課題。早在1961年,他就主持過供全國使用的英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六語種的“一條龍”教材編撰工作。2001年,以“一條龍”為目標的《英語》(新標準)項目起步了,在外研社與麥克米倫出版集團牽頭下,陳琳和國際著名英語教材編寫專家西蒙·格林諾爾(Simon Greenall)共同擔任主編,陳琳滿懷信心:“讓我們創造曆史(Let’s make history)!”
為了做好這套教材,陳琳多次帶領編寫團隊到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調研。在學校聽課,他從不評價老師講得好不好,而是觀察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有沒有被激發起來,在課後仔細傾聽孩子們的想法,為什麽有的人比較活躍、有的人比較沉默,然後再找老師交流,提出自己的建議。就像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魯子問所說,陳琳是從孩子的視角去編寫教材,而不是從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對孩子提出要求。
在教材編寫和多輪修訂過程中,作為主編,陳琳一直兢兢業業,事必躬親。2018年年初,隨著《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頒布,高中教材進入修訂期,彼時陳琳年事已高,行動不便,視力也不比從前,但他仍然堅持到外研社主持召開編委會,指導編輯們與中外編者溝通,對教材內容進行多輪審讀。他每次退回的稿件上都寫滿了細致的批注。
在《英語》(新標準)高中教材修訂過程中,編輯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冊的一篇課文:The power of good——“The British Schindler”: the life of Nicholas Winton。這篇課文講述了二戰期間一位名叫尼古拉斯·溫頓的英國人從德國納粹手中救出669名猶太兒童的故事,這位“英國辛德勒”50年間對自己的善舉緘口不言。在審讀後,陳琳特意打電話叮囑編輯,故事的主人公離世時享年106歲,出自《論語》的“仁者壽”放在這裏是再合適不過的,所以他將這句話加在了文章末尾:“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a kind-hearted person lives a long life.”雖然課文講述的是西方人的故事,但是中國的經典名句經由陳琳之手被滴水不漏地融入另外一種文化的語境之中,成為整篇文章的點題之句,精辟傳神,境界全出,同時也為學生的跨文化理解提供了中國視角。
在這些編輯的印象中,陳琳不僅是位學貫中西、融古匯今的學者,更是一位謙遜溫和的長者、時刻心係教材工作的前輩。2018年11月13日,《英語》(新標準)教材初審通過,陳琳和夫人宴請教材修訂團隊以示慶祝,在他看來,教材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離不開整個修訂團隊的辛勤付出。在陳琳的帶領下,2019年年初,《英語》(新標準)高中修訂教材順利通過審核。2021年,陳琳99歲生日的時候,他童心滿滿地伸出手,與前去看望他的編輯團隊成員拉了一個勾,囑托大家:“我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我100歲的時候,我們的教材能夠完成新一輪修訂,為我們國家的教材事業繼續作貢獻!”
從2001年小學第一冊《英語》(新標準)教材出版,到2011年《新標準大學英語》和《新標準幼兒英語》先後加入這一體係中,《英語》(新標準)教材正式成為我國第一套全學段“一條龍”教材。該係列教材問世20年來,累計出版8億冊,惠及幾千萬青少年,成為當之無愧的經典教材。在2021年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中,《英語》(新標準)係列教材獲獎13項,涉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22冊圖書,其中《英語》(新標準)高中必修第一冊更是榮獲了本次英語學科(基礎教育類)唯一的一個特等獎。
退而不休仁者壽
陳琳雖然早已離開教學一線,但這幾十年來,他從未停止工作,他說自己是“Retired but not tired”(退而不休)。他有一個特製的“月曆”,上麵寫滿了每一天的工作內容,小字密密麻麻,卻又一目了然。誰見到這本月曆,都會深受感動。
陳琳給自己定下過一個規矩,講課要始終做到三個“Ups”:無論什麽時候,上課始終“Stand Up”(站立);一定要有激情,聲音要大,即“Speak Up”(大聲說);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講課,到時間了一定要“Shut Up”(閉嘴)。這份執著、激情和操守,在他離開講台後,仍然堅持如一。
作為《英語》(新標準)教材的主編,陳琳親自帶領各級專家奔赴各地,通過培訓、調研,了解教師們的實際需求,解答他們在教材使用中的各種疑惑。在此期間,他始終堅持三個“Ups”。
2001年,陳琳到青海省西寧市做教材培訓,身體有高原反應,氣喘,呼吸困難,頭痛。為了能讓培訓正常進行,陳琳帶著便攜式的小氧氣瓶上陣。感到不適的時候,他就吸幾口氧,忍著頭痛繼續做講座。在陳琳的堅持下,培訓圓滿完成。很多接受培訓的區縣教師說,這是第一次有一流專家親自到當地培訓,幫他們打開了眼界。
很長一段時間,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即“國培計劃”)培訓的第一課都是由陳琳來講。對於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來說,連續站立兩小時是非常辛苦的。何況,他的腰不好,做過大手術,裏麵有3根鋼釘。即便這樣,他還是堅持站著講課。有當地領導不忍心,提出請陳老師坐下講課,他謝絕了,說自己一輩子從來沒有坐著講過課,再累也會堅持。
“國培計劃”培訓的某次大課,陳琳給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老師集中授課。授課時,他發現西藏班的老師表情有些茫然,於是課後特意去做了一次回訪。了解到全英文授課學習對於西藏班老師有一定困難後,陳琳連夜召集培訓工作人員,重新製定了培訓規劃——以中文授課為主,分享實際授課經驗,用理論總結,幫助受訓老師更好地理解教學理念。
20多年來,像這樣針對一線教師和教研員的培訓,陳琳做了無數場,累計培訓超過了百萬人次。
自《廣播電視英語講座》之後,陳琳一直熱心於全民外語教育事業。他曾擔任北京市政府外語顧問、北京市民學外語工程專家顧問團團長、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理事長、中國老教授協會顧問、中國日報社顧問等多項“隻問付出,不求回報”的工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陳琳是最年長的誌願者之一,從申奧文件的翻譯到全市公共場所英文標識的規範化,從翻譯菜譜到提供多種語言服務,他都積極參與。
有人問陳琳有沒有座右銘,他說:“有,那就是‘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一生給予的陳琳教授就要100歲了,在我看來,他當然也配得上《論語》中的那句話——仁者壽。
來源:漢語堂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