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顏寧與潤濤閻“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之爭,我根本不懂這一領域。我隻知道頂級雜誌“細胞”並沒有撤銷顏寧的論文,普林斯頓大學又聘任顏寧,美國和世界的頂級同行沒有任何人質疑顏寧。
這裏說的是潤濤閻在博客裏曾經說到自己和張錦熙在小麥栽培項目上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這項國家頂級大獎。
潤濤閻1976年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入學北京農業大學農化係學習。北農大當時名為華北農業大學,在河北涿縣。1978年秋季才回到北京,恢複北京農業大學的名稱。1979年畢業。
1979年考取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張錦熙副研究員(1983年升任研究員)的研究生。79級研究生入學後到南京農學院代培一年基礎課。他夫人王淑珍是他農科院研究生時同級同班的同學。
1982年碩士畢業後,留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小麥研究推廣工作。張錦熙的“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成果早在1979年就在北京推廣。
1985年-1991年在美國Viginia Tech & State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
1991年-1994年在Johnson Hopkins University師從導師Peter C. Maloney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5年Vestavia Hills, AL,於UAB Medical Shool 從事視覺神經與感光細胞再生的尖端研究。
張錦熙簡介:
https://www.baike.com/wikiid/7357217208529290418?view_id=b4x5helmrs000
1978年,張錦熙主持的“小麥生長發育規律及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獲北京市科技大會表彰;1980年他主持的“北京地區冬小麥高產途徑及促控措施研究”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是張錦熙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工作的一次飛躍,也是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典範。1980 年“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項目之一,張錦熙積極承擔並主持此項推廣工作。他奔波於全國小麥主要產區,組織小麥科技人員製定不同生態類型地區的推廣實施方案。
https://www.caas.cn/kxyj/kjjl/gjjcg/24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