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研究為探索自由控製小麥株型規律、豐產植株長相以及促控方法,從而增強田間管理的預見性,提高小麥栽培技術水平,達到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目的。該項研究成果:一是把小麥器官同伸規律直接應用到栽培管理技術上;二是研究和發現小麥“葉齡餘數”和穗分化、器官建成有穩定的同步規律,因此確定“葉齡餘數”作為鑒定穗分化期和判斷器官建成進程的確切指標,用來指導小麥生產,具有廣泛的實踐意義;三是研究總結出不同葉齡肥水的綜合效應和三種株型(紡錘、寶塔、倒錐型)模式作為製定措施的依據;四是提出小麥高產、穩產、低耗的兩套促控法:①單馬鞍(V)型促控法,即兩促一控法,其株型模式為寶塔型,適用於高肥水、大群體的麥田;②雙馬鞍(W)型促控法,即三促兩控法,株型模式為紡錘形,適用於中等苗情的一般麥田。
該項成果在1980年被農業部列為全國重點推廣項目,1981—1984年在京、津、冀、魯、豫、晉、陝、皖、川、滇等10個省、直轄市的343個縣、1 397個對比試驗點上示範應用,增產3.5%~19.2%,累計推廣麵積303萬公頃,總增產小麥11.2億千克,平均每畝增產24.6千克,省工、節約肥水、減少投資1.3億元,總經濟效益5.2億元,平均每畝增收11.5元。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是結合國內小麥生產實際情況研究出的新栽培管理技術,它開創作物一環境一措施綜合配套的科學研究,是目前國內小麥栽培上最先進的指標化栽培技術體係。
不談顏寧與閻之爭
不談顏寧與潤濤閻“人類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之爭,我根本不懂這一領域。我隻知道頂級雜誌“細胞”並沒有撤銷顏寧的論文,普林斯頓大學又聘任顏寧,美國和世界的頂級同行沒有任何人質疑顏寧。
這裏說的是潤濤閻在博客裏曾經說到自己和張錦熙在小麥栽培項目上獲得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但是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這項國家頂級大獎。
潤濤閻1976年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入學北京農業大學農化係學習。北農大當時名為華北農業大學,在河北涿縣。1978年秋季才回到北京,恢複北京農業大學的名稱。1979年畢業。
1979年考取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張錦熙副研究員(1983年升任研究員)的研究生。79級研究生入學後到南京農學院代培一年基礎課。他夫人王淑珍是他農科院研究生時同級同班的同學。
1982年碩士畢業後,留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從事小麥研究推廣工作。張錦熙的“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成果早在1979年就在北京推廣。
1985年-1991年在美國Viginia Tech & State University攻讀博士學位。
1991年-1994年在Johnson Hopkins University師從導師Peter C. Maloney做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5年Vestavia Hills, AL,於UAB Medical Shool 從事視覺神經與感光細胞再生的尖端研究。
張錦熙簡介:
https://www.baike.com/wikiid/7357217208529290418?view_id=b4x5helmrs000
1978年,張錦熙主持的“小麥生長發育規律及高產、穩產栽培技術研究”獲北京市科技大會表彰;1980年他主持的“北京地區冬小麥高產途徑及促控措施研究”獲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是張錦熙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工作的一次飛躍,也是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典範。1980 年“小麥葉齡指標促控法”列為農業部重點推廣項目之一,張錦熙積極承擔並主持此項推廣工作。他奔波於全國小麥主要產區,組織小麥科技人員製定不同生態類型地區的推廣實施方案。
https://www.caas.cn/kxyj/kjjl/gjjcg/24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