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軍打敗日本關東軍後,向中共東北部隊轉交了大量繳獲的日軍遺留武器
從東北部隊史料及回憶看來,抗戰剛結束時到解放戰爭初期,關於蘇援武器的記載是比較多的。如,1945年下半年,蘇軍多次向中共轉交武器。
9月,曾克林部從沈陽蘇家屯軍火庫裏運出2萬支步槍、1000挺機槍、156門迫擊炮、山炮和野炮。
【參見《曾克林將軍自述》,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1頁。】
周保中部從長春日軍軍火庫中運出1.1萬支步槍。
【參見《中國共產黨長春曆史》第1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頁;牛璽廷主編《長春市誌·軍事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6頁。】
駐錦州蘇軍從日偽武器倉庫中,取出各種火炮50餘門、機槍480餘挺、步槍1萬餘支、手槍200餘支,交給周家美部。
【參見周家美:《關於我軍進兵東北接管遼西的回憶》,《錦州黨史資料》第1輯,1987年內部出版,第44頁。】
11月,三五九旅利用在遼陽為蘇軍看守倉庫的機會,在一夜之間用庫裏的武器把全旅重新裝備起來。
【參見劉轉連:《三五九旅北上記》,《雪野雄風》,白山出版社1988年版,第29頁。】
黑龍江綏化縣龍南縱隊成立時,蘇軍衛戍司令部移交了兩車皮武器彈藥,有步槍約5000支,輕機槍150餘挺,迫擊炮20餘門。
【參見陳雷:《一切從頭開始》,《黑龍江老根據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8頁。】
11月下旬,陳雲等人向中央報告說:蘇軍提供的武器已有“槍10萬,炮300”。【《陳雲、高崗致中央電》,1945年11月29日。轉引自李長林:《關東軍武器流向略考》,《黨的文獻》2006年第1期。】
年底,遼東軍區又從駐朝蘇軍手中得到了十幾列車的槍支、彈藥。
【參見吳瑞林:《勤勤懇懇鞠躬盡瘁——深切懷念肖華同誌》,《回憶肖華》,軍事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247頁。】
1946年3月,蘇軍從朝鮮轉交中共部隊各種槍3萬餘支。
【參見《東北局轉報周保中處消息致中央電》,1946年3月16日。轉引自楊奎鬆:《戰後初期中共現代軍事裝備何處來——答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的質疑》,《讀史求實》,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62頁。】
4月20日,蘇軍代表告知中方,蘇軍於25日撤離哈爾濱,為中共部隊留下“十萬步槍、一萬輕重機槍、一千門炮”。
【《高崗關於與蘇軍交涉情況致東北局並中央電》,1946年4月20日。轉引自楊奎鬆:《戰後初期中共現代軍事裝備何處來——答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的質疑》,《讀史求實》,第262頁。】
5月,駐旅順口蘇軍將大孤山的15車廂武器轉交中共部隊。6月底,又轉交了大孤山的一批武器。
【參見〔蘇〕博伊科:《解放的使命》,《蘇聯紅軍在旅大》,大連市史誌辦1995年編印,第184頁。】
12月,朱瑞赴朝鮮與蘇軍遠東司令部商談後,在朝鮮收集了日軍丟棄的部分火炮器材、槍支彈藥等,運回東北。
【參見聶宇峰:《朱瑞和延安炮兵學校》,《朱瑞將軍》,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572頁。】
之後,關於蘇援武器的記載明顯減少。比較重要的有兩次,而且嚴格說來並不是援助,而是中共和蘇聯方麵的易貨交換。
一是1947年6至7月,朱瑞赴平壤同駐朝蘇軍方麵達成協議,采用武器換農產品的方式,經圖們向中共運送數十列車關東軍武器彈藥和器材,包括幾百門火炮。
【參見呂明輝:《朝鮮支援中國東北解放戰爭紀實》,白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63頁。】
二是這一年的10月間,何長工與蘇軍談判成功,用廢鋼鐵換取存放在滿州裏的關東軍武器。這批武器“有各種槍炮,還有坦克”。
【參見《何長工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第428頁。】
此外,1946年至1947年,應東北部隊軍政領導人陳雲、蕭勁光、李富春、周保中、劉亞樓等的請求,
【呂明輝:《朝鮮支援東北解放戰爭紀實》,第33、37、44頁。】
朝鮮方麵曾分4批向東北民主聯軍提供了2000個車皮日軍遺留作戰物資。
【參見丁雪鬆等:《回憶東北解放戰爭期間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遼沈決戰》上冊,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9—630頁。】
這些物資中應含有大量武器。朝鮮方麵對於這些武器數量的記載是“10萬槍支武器”。
【呂明輝:《朝鮮支援東北解放戰爭紀實》,第246—249頁。】
1947年6月又從朝鮮發運數十列車武器彈藥,其中有山炮、野炮和高射炮等。
【參見薑煥周:《星火丹心憶征程》,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78頁。】
二、中共東北部隊積極自籌武器,如從戰場繳獲武器、收繳日偽軍武器、搜集日軍遺留或藏匿武器等,並有少量自造武器
戰場繳獲。1945年9月至1947年4月,戰場繳獲包括與國民黨軍和與土匪作戰兩個方麵。
從進入東北至1947年4月,中共部隊與國民黨軍作戰繳獲武器約為槍3.9萬餘支,炮940餘門。
【據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所載的1945年11月至1947年4月繳獲數統計匯總。】
同期剿匪作戰共繳獲各種槍56072支,各種炮360門。
【參見東北局:《關於東北剿匪工作報告》,1947年4月10日,遼寧檔案館等編《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1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頁。】
1945年5月至1948年8月,主要進行了三次攻勢作戰。夏季攻勢繳槍34089支,炮674門。
【參見《東北民主聯軍夏季攻勢戰績》,《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第2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1949年編印,第479頁。】
秋季攻勢繳槍35866支,炮629門。
【參見《秋季攻勢戰果》,《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第3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1949年編印,第281頁。】
冬季攻勢繳槍69055支,炮1225門。
【參見《東北軍區司令部第三十號公報》,《東北日報》1948年3月25日。】
在這三大攻勢中,還分別繳獲炮彈20餘萬發、11.6萬發和8萬發。
【參見《東北民主聯軍夏季攻勢戰績》,《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第2集,第479頁;《秋季攻勢戰果》,《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第3集,第281頁;《東北軍區司令部第三十號公報》,《東北日報》1948年3月25日。】
另外,1948年4月至9月上旬進行的冀察熱遼夏季戰役、長春外圍進攻戰和其他零星作戰繳槍約4100餘支,炮約100門。
【據唐洪森《國共爭戰大東北》和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編《陣中日記》(下)(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年版)所載的1948年4月至9月上旬繳獲數統計匯總。】
1948年9月至11月所進行的遼沈戰役,繳獲槍約20萬支、炮5100餘門。
【參見《中國人民解放戰爭軍事文集》第4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1949年編印,第161—162、166—167、180、187—188頁。】
收繳日偽軍武器。抗戰勝利後的頭幾個月,在東北各地仍有大批持有武器的偽滿軍和偽警察,在偏僻地區也還有不少殘餘日軍尚未繳械投降。
【參見李運昌:《挺進東北》,《雪野雄風》,第5—6頁。】
中共部隊進入東北後,立即解除了所到地區日偽軍及偽警察的武裝,收繳了大量武器。有的研究者將收繳日偽軍武器與蘇軍的武器援助混為一談,其實這兩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盡管中共部隊在收繳日偽軍武器的時候,可能會得到蘇軍的幫助,但畢竟不是從蘇軍那裏取得武器。而且有許多日偽軍都是在蘇軍無暇顧及的情況下,被中共部隊繳械的,例如冀熱遼十八團在錦州北大營解決偽滿軍混成旅的情況就是如此。
【參見《曾克林將軍自述》,第101—102頁。】
收繳日偽軍武器較多的中共部隊為冀熱遼部隊與抗聯部隊。
1945年8月中下旬至11月底,冀熱遼部隊解決的偽滿軍警(包括起義投誠)及日軍殘餘至少有5.7萬人。
【參見李運昌:《憶冀熱遼部隊挺進東北》,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編《遼沈決戰》上冊,第175頁。】
9月初至10月15日,“抗聯人員在各地收繳和搜查日偽武器計有:步槍近6萬支,輕機槍9千餘挺,重機槍800餘挺,擲彈筒5百多個,迫擊炮20餘門,山炮和野炮5門”。【周保中:《抗戰勝利時的東北抗日聯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解放戰爭時期過渡階段軍事鬥爭回憶史料·表冊·參考資料》,第106頁。】
搜集日軍遺棄或藏匿武器。關東軍投降時,大批武器彈藥被遺棄野外或藏匿起來,同時也有許多武器散落民間。中共部隊進入東北後,對這些武器先後進行了有組織的搜集活動。如東北軍工部門和遼東軍區後勤部都組織人員收集了大批武器裝備。
【參見《何長工回憶錄》,第423頁;肖華:《開辟遼東根據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資料叢書:解放戰爭時期過渡階段軍事鬥爭回憶史料·表冊·參考資料》,第350頁。】
1945年12月到1947年6月,東北炮兵在搜炮活動中共搜集到彈藥63萬發。
【參見宋承誌等:《藍天白雲寄丹心》,《朱瑞將軍》,第503頁。】
搜集活動也是一些地方部隊武器裝備的重要來源。如,在琿春“就利用日本人散失的武器,搞起一個大隊”。
【雍文濤:《創建延邊根據地的回顧》,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等編《遼沈決戰》續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頁。】
在根據地土改運動後期,各地起出很多私槍,這可以視為地方性的武器搜集活動。
如,1947年夏季,嫩江省起出槍1900餘支,
【《黑龍江曆史大事記》,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頁。】遼吉二分區在土改中共起出槍14292支。【楊易辰:《轉戰三年業績永存——回顧中共遼吉二地委活動情況》,《遼沈決戰》續集,第420頁。】
武器搜集成績最突出的是東北炮兵部隊。從1945年12月到1946年5月,炮兵部隊通過在深山荒野中“撈洋落”,“共搜集火炮七百多門”。依靠這些武器裝備,迅速組建了10個炮兵團和6個炮兵營,奠定了東北炮兵的基礎。1947年4月以後的兩個月裏,炮兵部隊又搜集了98門火炮,包括十五榴、十加等大口徑火炮20多門。
【參見宋承誌等:《藍天白雲寄丹心》,《朱瑞將軍》,第503頁。】
中共東北部隊武器增加的渠道還有來自其他戰區和自行製造的武器。1947年4月,冀察熱遼軍區部隊9.78萬人劃歸東北民主聯軍建製,
【參見唐洪森:《東北解放戰爭研究》,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45—46頁。】
給東北部隊帶來的槍械淨增量約為3萬支。【這是將1945年12月熱遼縱隊約3萬人由東北轉歸晉察冀軍區建製這一因素扣除後的槍械增量。】
1948年10月以前,東北解放區兵工廠製造炮1175門、槍約1400餘支。
【參見《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2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35頁。】
東北軍工部門所承擔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複裝和生產作戰所需的各種炮彈和槍彈。
1945年10月至1948年10月,共供應前線迫擊炮彈、九二步兵炮彈和山野榴炮彈112萬餘發。
【參見《東北解放區財政經濟史資料選編》第2輯,第333、335頁。】
三、中共東北部隊武器裝備是靠爭取外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解決的
從上麵艱難收集起來的各方史料來看,給中共東北部隊各種來源的武器裝備進行比較精確的數量統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關於蘇聯方麵究竟向中共提供了多少武器援助,因缺乏確切統計資料,研究者們也隻能通過各自掌握的資料推算其大概數目。如蘇聯和台灣國民黨方麵在具體數量上所述就各有不同。
首先蘇聯方麵本身就有不同的說法。蘇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回憶說,給中共部隊的武器是“3700門火炮、迫擊炮和擲彈筒,600輛坦克,861架飛機,約1200挺機槍”【《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版,第510頁。】;
1971年莫斯科華語廣播的一檔談話欄目的說法則是“步槍約為70萬支,機槍約為1.2萬—1.4萬挺,各種炮約4000門,坦克約600輛,……800餘架飛機”。【楊奎鬆:《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頁。】
台灣國民黨方麵,1945年任國民黨軍政部長兼後勤總司令的陳誠稱蘇軍在東北繳獲日軍飛機925架、坦克369輛、裝甲車35輛、野炮2662門、機槍13825挺、步槍30萬支、擲彈筒11052具。“以上各種武器裝備,俄軍可能保留了一小部分,其餘即掃數供給了共軍”。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東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頁。其中“野炮”當為“火炮”之誤。】
有學者綜合蘇聯曆次披露,認為,蘇軍將繳獲關東軍的“步槍70萬支,輕機槍11000挺,重機槍3000挺,大炮1800門,迫擊炮2500門、坦克700輛,飛機900架”全部給了中共部隊。
【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中心:《兩次大戰與中國前途》,學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頁。】
還有學者認為,蘇聯“在東北所獲足以武裝80萬人的裝備,約有四分之一分批交給了中共”。
【胡誌偉:《黑暗與光明》,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520頁。】
而徐焰研究後認為,整個東北解放戰爭中蘇聯轉交的武器大約有槍40—50萬支,各種炮約2000門;
【參見徐焰:《解放戰爭中蘇聯給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兵器知識》2009年第9A期。】
李長林認為,“我軍通過蘇軍直接或間接獲得的日軍裝備應有步騎槍30萬支左右,各種炮1600多門”。
【李長林:《關東軍武器流向略考》,《黨的文獻》2006年第1期。】
關於蘇軍武器援助對於中共東北部隊武器裝備和戰爭勝利的作用問題,目前學界有這樣一些看法:有人更看重蘇聯方麵的史料,著重強調蘇援武器的重要作用,認為蘇聯的幫助和援助“極大地縮短了中共中央原先預計的徹底戰勝國民黨的時間表”。
【參見楊奎鬆:《關於解放戰爭中的蘇聯軍事援助問題——兼談治學態度並答劉統先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該文修改後以《戰後初期中共現代軍事裝備何處來——答劉統關於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的質疑》為題收入論文集《讀史求實》。與楊奎鬆觀點相近的論文還有薛銜天的《戰後東北問題和中蘇關係走向(1945—1949)》(《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張盛發的《戰後初期斯大林對中國革命的態度和立場》(《中共黨史研究》2000年第1期)、路文娟的《對蘇聯給予中共東北解放戰爭軍事援助情況的考察》(《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也有人強調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主要是靠中共部隊自己的力量取得的,認為“蘇方的資料是不可確信的”,“蘇聯向中共軍隊提供大量裝備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子虛烏有”。
【參見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兼與楊奎鬆先生商榷》,《黨的文獻》2000年第4期。】
還有人既肯定中共部隊在東北獲得了相當數量的蘇聯武器援助,同時又認為蘇聯武器援助並不像蘇聯方麵所說的那麽多,也並非導致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參見徐焰:《解放戰爭中蘇聯給了中共多少武器援助?》(《兵器知識》2009第9A期),與徐焰觀點相近的論文有李長林的《關東軍武器流向略考》(《黨的文獻》2006年第1期)。】
筆者認為,不論何種來源的史料,搜集齊全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特別是處於戰爭狀態下,武器的搜集、清理、匯集、保管,蘇方與中共方麵的協商、談判,武器的實際運送、轉交、接收、清點、使用、維護等等,都是一些不斷變化的過程。因此,這些武器的數量統計均隻能是概數。同時,各方梳理研究出來的數字,由於來源不同,也可能有差異。例如,蘇方和台灣國民黨方麵的數字與我方相比,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出入最大的是關於坦克、飛機的數字。就已公開史料來講,目前尚未見到我方在解放戰爭中使用飛機的史料記載。筆者認為,考察蘇援武器的數量問題,不能光看蘇方答應或中共與蘇方協商的數字,而更應當甚至主要應當看我方實際接收到的數字。因此,本文主要采信的是我方史料和回憶材料。
節選自郭永學的《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東北部隊武器來源考》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