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8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從北京飛往沈陽,第13兵團所屬的四個軍也在鴨綠江邊完成了集結,隨時準備待命出動。然而就在當天,毛主席收到了來自莫斯科的一封絕密電報,接電後隨即陷入巨大的矛盾和思考當中,同時急電已經到達中朝邊境的彭總:過江命令暫不執行,不要出動,明日或後日來京一談。
彭老總一頭霧水,因為此時朝鮮戰場的局勢已經惡化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之前一天的1950年10月7日,美軍第八集團軍指揮的騎兵第1師、步兵第24師、英軍第27旅和韓軍第1師等部,已經越過“三八線”瘋狂北進,而損失殆盡的人民軍根本無力阻擋,正在撤向北部山區。
如果誌願軍再不出動,任由美軍全麵推進至中朝邊境,並且炸毀鴨綠江大橋,則必將喪失寶貴的戰機。但是軍委的命令必須執行,於是彭德懷於10月13日又緊急飛回北京,隨即參加了一個重要的高層會議,在座的有毛主席、朱總司令、聶帥等,商議的唯一話題是:在斯大林出爾反爾的情況下,還要不要出兵援朝?
因為斯大林密電的原文是:蘇聯空軍還沒有準備好,不能出動!
一、1950年人民空軍力量太弱。
早在1949年10月25日,軍委即已任命劉亞樓為空軍司令員,並以四野第14兵團部為基幹組建了空軍領導機關,同時任命蕭華為空軍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雖然人民空軍的司令部建起來了,可是我國當時並沒有真正的航空工業,而空軍又是個高技術軍種,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空軍當時不足百架的飛機都是繳獲而來。
比如在此之前的8月15日,為了確保重要會議的順利召開,我軍在北平南苑機場臨時組建了一個飛行中隊,下轄2個戰鬥機分隊、1個轟炸機分隊和1個地勤分隊,裝備的飛機又少又雜,包括P-51型戰鬥機、蚊式轟炸機、B-25型轟炸機、PT-19型教練機等各型號全部加在一起,隻有區區17架。
這樣的空中力量,別說跨境參戰對壘美國空軍,就連保衛新中國領空的能力,都尚不具備。
蔣係空軍正是利用我軍空中力量近乎空白般的薄弱,大肆轟炸東南沿海地區,從1949年10月到1950年2月,蔣係空軍先後26次轟炸上海,所到之處如入無人之境。僅1950年2月6日就出動四個批次17架飛機,對上海市區進行了狂轟濫炸,炸死炸傷居民1400餘人、炸毀房屋2000餘間、發電廠遭受嚴重破壞、工廠也大部停產。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方當時隻能求助於蘇聯方麵,1950年2月19日,蘇聯空軍首批援華部隊進駐上海附近。該部以巴季茨基中將為司令員,編隊下轄第106殲擊航空兵師、第52高射炮兵師、探照燈團、獨立無線電技術營等等。
蘇軍援華部隊秘密進抵後,給蔣係空軍以迎頭痛擊,取得了顯著的戰果,雙方的合作也較為成功。
而朝鮮戰爭的爆發更是突然,到1950年6月,人民空軍從蘇聯訂購的各類作戰飛機、零件和物資都還沒有到位,飛行員的規模化培訓也未完成,暫時還不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根本無力與擁有1200架作戰飛機的美國遠東空軍抗衡,若想大舉出兵援朝,蘇聯空軍的協助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現代空軍在戰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領導人當然也很清楚,二戰末期德軍在諾曼底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空軍太弱。如果幾十萬誌願軍暴露在美軍大批飛機的威脅之下,將極大影響作戰行動和作戰效能,傷亡也必然激增,後果不堪設想。
本來斯大林對中國敢於出兵的態度極為讚賞,認為此舉對蘇聯的好處很大:既不必冒著與美國直接衝突的風險,又可以遏製美國在遠東的戰略野心,可謂是一舉兩得。在這樣的考慮下,對於我方提出的關於出動空軍支援的請求,斯大林最初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就如同之前派出空軍部隊協防上海一樣。
1950年10月2日,蘇方就出動空軍一事正式做出承諾,於是我方堅定了出兵抗美援朝的決心,誌願軍各部迅速行動起來,一俟完成戰役集結,即將大舉渡江參戰。而就在一周後,當新任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匆匆趕往東北一線時,蘇聯方麵卻突然變卦了。
二、斯大林突然變卦源於“內蘇哈亞事件”。
就在彭總第一次飛往沈陽的1950年10月8日,發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兩架美國軍機由於地麵辨識有誤,飛越蘇朝邊境深入到蘇聯遠東地區的“內蘇哈亞市”,並對這座城市附近的一個軍用機場進行了掃射轟炸。盡管這次空襲造成的損失很小,卻首先引起了美國方麵的高度緊張,畢竟是直接攻擊了蘇聯領土。
美國人擔心,這次空襲將給蘇聯介入朝鮮戰爭提供充分的借口,會引發美蘇的直接軍事對抗,因此第一時間“懷著巨大的恐懼”就此事件向蘇方表達了歉意,並一再說明是領航員的失誤,同時向蘇方表態:負有領導責任的飛行聯隊長已被解職,兩名直接肇事的飛行員也遭懲戒,並且願意賠償蘇聯方麵的一切損失。
實際上,在朝鮮戰爭全麵爆發後,美蘇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微妙和敏感的,有點“麻杆打狼,兩頭害怕”的意思,兩國都擔心對方全麵介入,也都畏懼爆發直接軍事衝突。
本來對於“內蘇哈亞空襲事件”,蘇聯方麵並沒有做出正麵回應,曾經一度把美國人嚇尿了,認為斯大林是故意“藏而不露”,後麵一定有更強硬的回擊和動作,恐懼感愈加強烈,甚至影響到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戰爭指導,特別要求前線美軍打起精神注意蘇軍的動向,在向北推進時也要格外小心。
遺憾的是,其實是斯大林先慫了,扔在蘇聯境內的幾枚炸彈,反倒把斯大林嚇出一身冷汗,單方麵認為這是美軍的某種試探,蘇聯絕不能邁進這個圈套,非到萬不得已,絕不可以跟美國直接開戰,那麽對於出動空軍配合誌願軍作戰的問題,也應該慎之又慎。
正是在如此的政治形勢和斯大林自以為是的判斷下,蘇方出爾反爾,在誌願軍厲兵秣馬即將出動之際,推翻了之前派遣空軍參戰的承諾。至於什麽“沒有準備好”的表態,當然是外交上的托詞,經過二戰的洗禮,蘇聯空軍當時擁有數千架作戰飛機,其中不乏比較先進的米格-15噴氣式戰鬥機,出動幾個航空兵師數百架戰機根本不在話下。
既然空軍實力不相上下,那麽斯大林最大的顧慮是什麽呢?並非在空中與美軍交手的問題,其實是他對美國擁有核武器的過分忌憚,盡管那個東西被偉人稱為“紙老虎”,但是在斯大林看來,那是隻真老虎。說句題外話,後來美軍遭到誌願軍沉重打擊後,麥克阿瑟惱羞成怒,曾經多次叫囂動用核武。
結果怎麽樣呢?企圖擴大戰爭規模的麥克阿瑟,反而被杜魯門解除了職務回家養老,在這個問題的戰略預判上,斯大林的錯誤是明顯的。
三、斯大林對“紙老虎”的過度恐懼。
美國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是從1942年開始的,到1945年7月才組裝出第一顆實驗彈,由於高度保密以及蘇聯忙於衛國戰爭,蘇聯方麵對於核武器的相關資訊知之甚少。直到1945年5月的“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才得意洋洋地將美國擁有原子彈的消息,正式通報給斯大林。
作為老練的政治家,斯大林當時並沒有表現出如何驚訝來,但是內心的震撼是相當大的,三個月後兩顆原子彈扔到了日本,其巨大的威力更讓蘇聯方麵十分震驚。有鑒於此,斯大林一方麵下令迅速出兵東北,以免美國獨霸東方戰場的勝利果實;另一方麵也秘密指示“有關部門”,抓緊進行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據稱當時還有美國的“內鬼”,向蘇聯提供了許多原子彈的相關資料,其用意是不希望美國獨霸世界的情況出現,以保持某種平衡。
總而言之,再加上蘇聯自己的努力,終於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並完成了試爆。但是如此利好消息,斯大林卻不允許公開宣布,因為他很清楚,蘇聯的核武庫規模還太小,實戰能力尚低,對美國不足以形成有效威懾,需要時間來抓緊擴充。
這麽大的動靜,根本瞞不過無孔不入的美國人,不到一個月後的9月23日,杜魯門在講話中就故意透露,蘇聯已經擁有了第一顆原子彈,意思是我們什麽都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克裏姆林宮隻好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證實了杜魯門的消息,於是,美蘇兩國的核軍備競賽,在1950年悄然開始了。
隨著蘇聯原子彈的成功爆炸,美國開始加快核武器的製造速度,以保持數量上的優勢,至1950年底,美國已經擁有369顆原子彈,而蘇聯緊趕慢趕,才造出來區區5顆!換言之,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時間節點上,美國的核武庫數量大約是蘇聯的74倍!雙方的實力是完全不對等的。
截止到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議簽署),蘇聯的核彈數量才增至120顆,而美國已經擁有1436顆,仍然是蘇聯的12倍!隻不過此時蘇聯的核武庫初具規模,足以對美國形成一定的威懾了,從而徹底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美國人再也不敢動不動就叫囂使用核武器了。
但是在1950年10月這個時間點上,斯大林對於美國的核武庫還是莫名地感到恐懼,對於出動空軍赴朝鮮助戰一事,立場搖擺不定。
四、誌願軍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毅然過江。
接到斯大林的絕密電報後,毛主席感覺到非常突然,隻好對跨過鴨綠江的行動按下暫停鍵,很顯然,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這個仗是很難打的。所以軍委一邊命令誌願軍暫緩出動,要求彭總回京一談;一邊派出特使前往蘇聯,就這一問題繼續進行磋商。
我方特使是哪一位呢?毛主席的原話是:“還是恩來同誌辛苦一趟”。彼時斯大林正在雅爾塔休養,周公不遠萬裏經莫斯科輾轉到達,同去的還有專程赴蘇療養的林彪,畢竟和斯大林的會麵非常重要,周公希望多一個談判助手和見證人。
斯大林在會見時談到了自己的擔心:“目前蘇聯空軍尚不能出動,飛機到了空中,很難劃定個界線,搞不好就和美國全麵衝突起來”。
是搖頭:“如果飛行員被對方捉了俘虜,就是穿誌願軍服裝有什麽用?仗打大了,也會影響中國的和平建設,特別是你們還處於戰後恢複階段”,反正就是借口一籮筐,不再履行派出空軍支援的承諾。
周公眼見規勸無用,也隻好表態說:如果蘇聯空軍不出動,中國將暫緩出兵,斯大林大約感覺到不好意思,沉默了好一會才說:“中國既然困難,不出兵也可以,我們還是社會主義”。
既然斯大林對於空軍的問題態度已經非常明確,沒有再討論的餘地,於是雙方不歡而散,周公則火速將會談結果電告北京。
(聶帥和蕭華將軍)
我方高層接到情況通報後,與專程返京的彭總共同開會反複討論,最終還是下定決心:即便沒有蘇聯空軍的掩護,誌願軍也要立即出動,搶在美軍的前麵“至少在朝鮮境內可以控製一片能夠部署部隊的地盤”,因為當時朝鮮的軍事形勢已極度惡化,再拖下去,美韓軍就要推進到鴨綠江一線了。
毛主席將這一決定的內容複電周公,電文的結尾是:“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接電後周公再次約見斯大林,闡明了我國政府的態度,那就是即便沒有蘇聯空軍的支援,也決心出兵援朝。據說斯大林流著眼淚連稱“中國同誌偉大”,這樣的傳言未必屬實,但是中國方麵的最終決定,確實出乎蘇聯領導層的意料,同樣也意味著,誌願軍將要付出比預想大得多的犧牲。
1950年10月19日的深夜,誌願軍第一批參戰部隊毅然跨過鴨綠江,奔赴抗美援朝的最前線。
五、蘇聯空軍出動陸戰1師必然覆滅。
一個多月後,在1950年11月底爆發的長津湖戰役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以及步7師一部,共約20000人被15萬誌願軍團團包圍,無論美軍地麵部隊的裝備優勢有多大,以軍事常識判斷,這股美軍最終都應該全軍覆滅,因為長津湖地區的地形非常特殊:蓋馬高原隻有一條山路。
換句話說,既然陸戰1師已經冒險前出到長津湖東西兩側地區,再想退回去肯定是“難於上青天”:第1、其4000多名傷員無法後運,師長史密斯少將在傷員不能撤離的情況下,亦不敢輕易下定全師撤退的決心,而就地堅持,則意味著美軍將被一步步分割圍殲,結局是注定的。
誌願軍以絕對優勢兵力遂行山地作戰,即便火力弱勢,全部解決掉美軍也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第2、在那一條山路的兩側,布滿了我第九兵團的阻擊部隊,僅靠地麵火力,美軍的撤退舉步維艱。第4、由於誌願軍在第二次戰役中是東西兩線同時發起進攻,西線美第八集團軍之前已經全線崩潰,麥克阿瑟拿不出有力預備隊增援東線戰場。
第4、除了空中通道,美軍無法從陸路得到任何糧食彈藥的補給,連取暖用的柴油也將告磬,須知所謂的裝備優勢是建立在補給充足的條件之上的,戰役打響一段時間後,糧彈油三缺的美軍早晚士氣崩潰,舉手投降者必然大有人在。
當然還有更重要的第5點,那就是美軍撤退的咽喉要隘水門橋,如果這座水壩被徹底炸毀,或者美軍無法在短時間內成功修複,陸戰1師主力以及大量重裝備,仍然是插翅難逃。
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後來回憶道,如果當時能夠在水門橋附近部署一二門重炮,就可以實現真正的“關門打狗”,可惜的是,誌願軍隻有炸藥包。而美國遠東空軍為了幫助陸戰1師逃命,那是下了血本的,它們不僅在下碣隅裏臨時機場運走了大批傷員,還空運來糧食彈藥和500名傷愈老兵,使下碣隅裏的環形防禦圈能夠掩護機場到最後一刻。
它們成群結隊不分晝夜地出動,掩護陸戰1師向南撤退,向兩側所有可疑的山頭傾泄大量的子彈和炸彈,並且使誌願軍無法在白天實施機動和大規模進攻。同樣,美國空軍還給窮途末路的陸戰1師空投了八套架橋組件,終於讓水門橋具備了通車條件。
而缺乏重火力的誌願軍隻能望橋興歎,眼睜睜看著陸戰1師主力逃出生天,設若當時擁有重型轟炸機隨時實施摧毀,美軍還有活路麽?
(米格15機群)
如果此時有蘇聯空軍的支援,美軍飛機怎能如此肆虐?美國人又豈能從容逃跑?什麽糧食、彈藥、傷員、老兵和架橋組件,陸戰1師幾乎什麽也得不到。哪怕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空中威脅後,第九兵團也有足夠的能力全殲陸戰1師,我們都看了電影《長津湖》和《水門橋》,美國空軍對誌願軍作戰的危害,有目共睹。
要知道,蘇聯遠東地區距離朝鮮東北部非常之近,即便是戰機從蘇聯境內出動,無論是作戰半徑還是滯空時間,都要優於泊在日本海上的美國航空母艦。再繼續推演下去,如果陸戰1師當時被全殲,戰爭局勢又將如何變化?
六、蘇聯空軍入朝參戰條框太多。
直到1950年11月底,也就是長津湖戰役爆發以後,眼見誌願軍奮勇殺敵,而美軍節節敗退,斯大林的態度才總算有所改變,批準蘇聯空軍“有限度”投入作戰。由第151、第324殲擊機師組成的蘇聯第64航空軍,正式轉場到中朝邊境的安(丹)東機場,可謂是“千呼萬喚始出來”。
但是蘇聯空軍的作戰是有許多條框限製的,其主要作戰範圍,是保護鴨綠江上的橋梁、發電站和大壩,以及中朝邊境以南75公裏之內的交通線和飛機場,無法有效地支援前線的誌願軍作戰,因為第二次戰役以後,誌願軍已經前出中朝邊境100餘公裏,快要反攻到平壤了。
所以蘇聯空軍不僅缺席了長津湖戰役,致第九兵團攻敗垂成,後麵的參戰也是畏手畏腳,達不到陸空協同的基本要求。
因為謹慎的斯大林,還是在盡量避免與美國的公開衝突,為此蘇軍做出了許多特殊的戰場規定: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誌願軍軍服,佩戴誌願軍的徽章和符號,不得攜帶有明顯痕跡的蘇聯物品,甚至連士兵喜愛的蘇製手風琴也被收繳。
蘇軍作戰飛機和地勤車輛全部塗裝誌願軍和標誌,參戰飛行員人手下發一張卡片,上麵印有俄語讀音的漢語和自己新增加的“中國姓名”,同時要求飛行員們在作戰時必須用漢語進行無線電通話,這些奇怪的命令和規定,嚴重製約了蘇軍飛行員的作戰水準。
蘇軍對空戰還特別下達了“四不準”禁令:不準在海麵飛行、不準進入距離戰線75公裏以外的地區、不準攻擊美國海軍艦艇、不準追擊被擊傷和油料即將耗盡的敵機,如此之多條條框框的限製,在現代化空戰中簡直匪夷所思。
而且為了避免與美軍發生大規模空戰,蘇聯空軍每次出動飛機的數量也都控製在30架左右,在戰術上也多以截擊和伏擊為主。也就是說,盡管蘇聯空軍最終參戰,卻是嚴格限製了作戰區域和兵力規模,基本上前期是保護鴨綠江沿線為主,後期是控製在“三九線”以北地區。
由於蘇聯空軍被堅決禁止飛往最前線配合誌願軍陸軍作戰,使得戰爭前期誌願軍的陣地、交通線和補給線遭到美軍任意狂轟濫炸,不僅人員物資損失慘重,而且使作戰隻能在夜間進行,白天眼看著美軍進行兵力調整和實施補給,這個仗打得確實十分憋屈。
尾聲:誌願軍空軍終於出場
靠人總歸不如靠自己,血的代價促使人民空軍的建設也進入快車道,劉司令員提出了“向蘇聯空軍學習打仗”分兩步走的辦法:
第一步,以空軍一個師的指揮班子,率領殲擊機一個大隊與蘇聯空軍參戰部隊同駐一個機場,在蘇聯空軍的幫助下,開始進行空戰練習和鍛練,摸索空戰經驗。
第二步,由經過實戰鍛煉具備一定經驗的部隊,再帶領具備實戰條件的部隊單獨出擊,最終形成人民空軍自己的戰鬥力。
從1951年9月1日起,誌願軍空軍采取“輪番進入、由少到多、以老帶新、老新結合、先打弱敵,後打強敵”的辦法,在蘇聯空軍幫助下,以師為單位陸續參戰。戰爭期間共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讓美國人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世界上主要空軍強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