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中引起廣泛關注的兩部電影《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橋》不僅讓無數觀眾被抗美援朝精神所深深感動,而且也讓我們了解到了這場在朝鮮戰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戰役。
其實,這場戰役的勝利也改變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對整個朝鮮戰爭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的看法。
這也是小古今天要帶大家一起去了解的。
一、朝鮮戰爭中的長津湖戰役
我們知道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的局勢演變成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戰敗國德國分別在蘇聯和美國的支持下分成了兩個國家東德和西德。聞名於世的柏林牆也在那時被建造。
當時的剛剛結束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統治朝鮮半島上也形成了以北方金日成為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和以南方李承晚為首的資本主義政權。
朝鮮半島的南北各執政權,使得之後矛盾和摩擦不斷,這種摩擦逐漸升級,終於在1950年的六月,南北展開大規模戰鬥,這也是二戰後,世界上爆發的最大規模局部戰爭。
戰爭開始沒多久,以美國為首的一眾國家就打著聯合國的旗號,加入了朝鮮戰爭,朝鮮戰爭隨之進一步升級。
當時剛剛成立的新中國應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和朝鮮人民的請求以及考慮到我國東北安全問題,選擇派遣誌願軍前往朝鮮戰場進行援助,同朝鮮人民一同抵禦美韓。
而長津湖戰役作為整場戰爭的重要一役,戰役的勝利帶來了諸多意義,不僅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局勢,而且還改變了蘇聯老大哥的態度。
長津湖戰役結束後,當時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得到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奇製勝的消息後,當即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他稱讚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偉大的軍隊,並且誇獎當時的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彭德懷是東方一位非常優秀的將領。
蘇聯在長津湖戰役結束後作出的反應不僅僅是斯大林的評價,還有更重要的一條,那就是,斯大林下達的一條重要命令:“必須迅速在1951年的3月前,將三十六個師的全部裝備轉交給中國的同誌,並且還要立即送去3000輛卡車供中國的同誌使用。”
這其實也就是說蘇聯為我方提供了一大批戰略支援,極大地緩和了我軍與美軍在軍備上的懸殊。
要知道當時誌願軍的後勤極度匱乏、通信嚴重不暢、攻堅火力不足、而且還沒有任何的無製空權,這其實是農業國家固有的弊端。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主觀條件,那就是我軍與美軍在軍備上有著嚴重的差距懸殊,而蘇聯的做法恰恰讓我軍與美軍縮小了這一懸殊。
那為什麽這次戰役後蘇聯對我方軍隊的態度轉變和實質性幫助要拿出來單獨說一下呢?
其實這是因為蘇聯在朝鮮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對這場戰爭並不看好,又不想因為這場戰爭阻礙本國的迅速發展,所以並不上心,但作為社會主義的老大哥,又不好不對社會主義陣營作出點表示,隻好象征性地對中朝軍隊提供一些幫助。
那為什麽蘇聯在長津湖戰役中又突然轉變了對戰局的看法,開始真心實意地援助中朝軍隊呢?
這是因為蘇聯的最高統治者通過這場戰役看出了中朝軍隊對於整場朝鮮戰爭取得必勝的決心,當然斯大林當時的看法是對的。
二、徘徊不定的蘇聯方麵
在朝鮮戰爭開始後,美國宣布參戰,我國偉大的總理周恩來就曾針對朝鮮戰爭向蘇聯方麵進行暗示,表示為了不讓朝鮮半島局勢進一步惡化,避免美國派遣軍隊進入朝鮮半島,中國將派遣人民軍隊前往朝鮮半島。
而周總理對蘇聯方麵的暗示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應。
我國領導人毛主席當即做出決定,13兵團立刻前往東北進行集結。
到了1950年的八月中旬,已經在東北完成集結的13兵團根據毛主席的指示,立刻開展了軍隊領導會議,會議主要討論了入朝作戰問題和東北防空問題。
正當我軍準備隨時入朝作戰之際,蘇聯方麵對於我方幾次三番的請求都不給出明確答複。
其實當時我方也可以看出斯大林對於朝鮮戰爭,以及世界局勢的徘徊不定。
正當蘇聯還在舉棋不定時,美軍在朝鮮半島的仁川登陸了,美軍派遣的是在二戰中名聲大振,威名流傳不止的麥克阿瑟將軍。
美軍登陸後,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了朝鮮戰爭的整體局麵,北方領導人金日成立刻向蘇聯尋求幫助。
但蘇聯其實還是不想在此時派兵前往朝鮮戰場,但如果不派兵,朝鮮戰爭就會以北方社會主義政權的失敗而告終,蘇聯想到這裏終於有些坐不住了,
畢竟再不做出決斷,社會主義陣營就將受到嚴重影響,於是在1950年的10月1日,中國的國慶之日,急電北京,在同一天朝鮮方麵的金日成也向我國發來了緊急求援的電報。
考慮到綜合情況,中國立刻做出了同意派遣軍隊前往朝鮮戰場的回應。
但此時的朝鮮戰場上,已經不隻是朝鮮和韓國的軍隊,更值得我方深深考慮的是剛剛登陸的美國軍隊。
1950年的中國,麵臨的是剛剛建國,國內局勢尚不明朗,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更重要的是盤踞在寶島台灣的蔣介石集團,還沒有被消滅,祖國領土尚未完全收複。
跟當時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強國美國相比,用毛主席的話講就是:“叫花子與龍王比寶”
所以我國的領導人在中國人民誌願軍開赴朝鮮戰場之前,必須跟蘇聯老大哥進行深入的商議。
毛主席第一時間派周總理一行人前往蘇聯首都莫斯科跟蘇聯方麵進行商討。表明中方跟美方在諸多方麵的實際性差距。希望蘇聯方麵盡快出兵朝鮮,向中方提供實際性的戰略戰備支援。
蘇聯方麵的態度,仍舊是捉摸不定,其實從斯大林最初的態度就可以看出,蘇聯不想卷入朝鮮戰爭,更不想跟美國撕破臉,相比於西方的局勢,斯大林對東方的局勢表示並不是太過於在意。
斯大林對周總理一行人表示,蘇聯的軍隊至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開赴朝鮮戰場,而對於中方所需要的飛機大炮等戰備資源,蘇聯將會無條件滿足。
所以當時的壓力就給到了中方,蘇聯不同意立刻出兵,承諾的軍備又不知道何時才能送達。拿著簡陋落後的裝備去跟美軍硬碰硬,無疑會做出重大的犧牲。
而斯大林口中沒有辦法向中方提供空中支援,也是幌子,為什麽這樣說呢?
這是因為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秋別洛夫航空師其實早就整裝待命了。
而在遠東地區,第32殲擊航空師第304團和兩個高射炮營同樣可以在五六天內到位。
斯大林之所以不願意讓蘇聯空軍前往朝鮮戰場,還是由於他不想讓蘇聯加入朝鮮戰爭這場渾水,更不希望跟美國撕破臉。
蘇聯可以放任不管,但中國絕不可以,朝鮮戰爭直接影響到我國東北的安危。
既然蘇聯不願意提供幫助,我們就隻好硬著頭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