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學術文章,所有數據都有出處。引用文獻都是官方的,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東西

來源: 十具 2021-12-07 09:39:2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8923 bytes)

+中央、四川、重慶、成都的黨史資料,各縣縣誌等等:


  [1]《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1頁。

  [2]同上,第158-159頁。

  [3]1954-1962年年底人口數為6649,6791,6945,7081,7078,6897,6620,6459,6486萬。人口死亡率為千分之8.43、9.18、10.41、12.07、25.17、46.97、53.97、29.42、14.62.來源: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曆史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9)》(中國統計出版社,1988)第690頁。原注:本表為公安部門數。《1985年人口年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22、523頁;《當代四川大事輯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148、163、176頁。

  [4]《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89年第1期第3頁。

  [5]《井研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148頁。

  [6]《重慶黨史研究資料》一九八九年第一期第二頁。

  [7]《井研縣誌》(1990年版)第148頁。

  [8]《中共黨史研究》二○○○年第二期第76、77頁。

  [9]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學習資料(1957~1961)》(北京:清華大學,1967)4、16頁。

  [10]《批判陳雲專刊》(北京︰首都大專院校紅代會「徹底批判陳雲聯絡站」,1967.5)第二期第23頁。

  [11]1962年3月鄧小平在西樓會議上的講話,引自小平反革命修正主義言論文章匯編》(北京:首都紅代會中國人民大學三紅揪鄧兵團,1967.5.12)。

  [12]《灌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29頁。

  [13]《崇慶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28頁。

  [14]東夫《麥苗青菜花黃――大饑荒川西紀事》(香港:田園書屋,2008)第37頁。

  [15]《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599頁。

  [16]1957年7月17日下午毛澤東在青島會議上的插話,《毛澤東思想萬歲(1949.9~1957.12)》〖編者不明〗第193頁。

  [17]《當代四川大事輯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13頁。

  [18]《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89年第二期第13至14頁。

  [19]《西充縣誌》(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第149、155頁。

  [20]《什邡縣誌》(1988年版)第5、78頁;《灌縣誌》(1991年版)第73頁;《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89年第2期第14、15頁。

  [21]廖蓋隆《黨史探索》(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238頁。

  [22]《唐昌鎮鎮誌》(1983)第29、32頁。

  [23]《教學參考:全國黨校係統中共黨史學術討論會專題報告和發言匯編(上)》(合肥:中共安徽省委黨校,1980)第9頁。

  [24]1957年7月17日下午毛澤東在青島會議上的插話,《毛澤東思想萬歲(1949.9~1957.12)》〖編者不明〗第193頁。

  [25]《話說劉少奇》(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第132頁。

  [26]《曾經滄海身猶在——流沙河口述「草木篇詩案」》。

  [27]中共四川省委主辦的《上遊》雜誌一九五九年第三期第31頁。

  [28]《郫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254頁。

  [29]《滎經縣誌》(重慶:西南師範學院出版社,1998)第29頁。

  [30]《渠縣誌》(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第26頁。

  [31]《仁壽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366頁;《灌縣誌》(1991)第74頁。

  [32]《犍為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509頁,霍達〈民以食為天〉,《中國作家》一九八九年第四期。

  [33]《井研縣誌》(1990年版)第149頁。

  [34]1958.5.17下午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的講話,《學習資料(1957~1961)》(北京:清華大學,1967)第235頁。

  [35]1959.2.20鄧小平在上海市委的講話。

  [36]《當代中國的四川(上)》第93、94頁。

  [37]《劉少奇、鄧小平言行錄第三集》(北京礦業學院「東方紅」批鬥劉鄧聯絡站摘編,1967)第32頁。

  [38]《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92頁。

  [39]《宣漢縣誌》(1994)第24頁,《雙流縣誌》(1992)53頁;《仁壽縣誌》(1990)18頁。

  [40]《巫山縣誌》(1991)第22頁。

  [41]《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92頁。

  [42]《成都黨史》一九九一年第四期第9頁。

  [43]《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92頁。

  [44]《四川省誌大事紀述》(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102頁。

  [45]《當代四川大事輯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頁。

  [46]《1985年人口年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22、523頁:若用10.55‰為正常死亡率,1958年非正常死亡數為7081×(25.13-10.55)‰=103.2萬;1956、1957年四川人口死亡率為10.41‰、12.07‰,;平均11.24‰。取此為正常死亡率。1958年非正常死亡數為7081x (25.13-11.24)/1000=98.4萬。

  [47]《富順縣誌》(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第814、815頁;《渠縣誌》第141、142頁。

  [48]《四川省誌大事紀述》(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92頁。

  [49]同上,第97頁。

  [50]1986年6月8日《光明日報》。

  [51]李原《隻唯實——閻紅彥上將往事追蹤》(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第40頁;《閻紅彥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74頁。

  [52]李銳《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143頁。

  [53]《當代四川大事輯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143頁;《當代四川要事實錄》(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70頁。

  [54]《四川省誌大事紀述》(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95頁。

  [55]《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第336至338頁。

  [5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八冊第52、54頁。

  [57]《崇慶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36頁。

  [58]《宜賓市誌》(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第17、18、84、88頁。

  [59]《宜賓縣誌》(成都:巴蜀書社,1991)第452頁。

  [60]《豐都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第31頁。

  [61]《夾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270頁。

  [62]《當代四川大事輯要》(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頁。

  [63]《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00頁。

  [64]《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104頁。

  [65]《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71頁。

  [66]《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8頁。

  [67]《夾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270頁。

  [68]《江津縣誌》(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第525頁。

  [69]《宜賓市誌》(北京:新華出版社,1992)第17、18、84、88頁。

  [70]《宜賓縣誌》(成都:巴蜀書社,1991)第452頁。

  [71]《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第243頁。

  [72]《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103頁。

  [73]2007.9.26蕭菊人在都江堰市部隊幹休所對原成都市中學生袁體明等的談話。(2008.3.20《華夏快遞》)

  [74]《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70頁。

  [75]《當代中國的四川(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第105頁。

  [76]同上,第158頁。

  [77]《四川省誌大事紀述》(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99頁。

  [78]吳曉梅、劉蓬《毛澤東走出紅牆》第64頁。

  [79]《灌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74、130頁:為保守起見,取大躍進之前、之後死亡人數最多的1956、1957兩年平均每年死亡數3,896為年正常死亡數。1958至1962年死亡62,154人。62,154-5×3,896=42,674.1957年人口數為34.62萬。42,674/34.62×100=12.3%.

  [80]《郫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21、131頁:災前1957和災後1962年死亡率為14.09‰、10.58‰,出生率為21.96‰、10.58‰。1960年出生率最低,為7.69‰,死亡率為175.07‰。1958年的出生率厥如,但應高於10.58‰。1959、1961年的出生率厥如,但應高於7.69‰。今取1957年的死亡率14.09‰為正常死亡率,這樣計算非正常死亡的結果隻會偏低而不會過高。1958年人口減員7.68‰,非正常死亡281,512×7.68‰=2,162人;1959年人口減員58.01‰,死亡率為x ,7.69-x=-58.01,x=65.70‰,非正常死亡279,776×(65.70‰-14.09‰)=14,439人。1960年人口減員167.38‰,死亡率為x ,7.69-x=-167.38,x=175.07‰,非正常死亡272,488×(175.07‰-14.09‰)=43,865人。1961年人口減員6.60‰,死亡率為x ,7.69-x=-6.60,x=14.29‰,非正常死亡229,292×(14.29‰-14.09‰)=46人。「非正常死亡」2,162+14,439+43,865+46=60,512人。1957年人口數為28.15萬。60,512/281,512=21.5%.

  [81]《什邡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88)第415頁:1955至1957和1963至1965年,六年間每年正常死亡兩千上下,六年平均每年正常死亡兩千三百餘人。而1958至1962年共死亡五萬一千多人。51,000-5×2,300=39,500.1959年人口數約30萬。

  [82]《綿竹縣誌》(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第79頁。

  [83]《新津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65頁:1956、1957、1962年平均年死亡人數為2,405,而1958至1961年共死亡3.11萬。3.11-4x0.2405=2.15.1957年人口18.74萬。2.15/18.74=0.115.

  [84]《簡陽縣誌》(成都:巴蜀畫社,1995)第75頁:1953至1957年,五年平均每年正常死亡(9911+6981+12210+14374+18997)/5=12,509人。1958至1961年四年間共死了(45878+71915+93472+46824)=258,089人,258,089-4×12,509=208,053人非正常死亡。該縣1958年人口為122.2萬。208,053/1,221,529=17.0%.

  [85]《夾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82頁:1956至1958、1962、1963年的死亡人數均為兩千四、五百上下,五年平均每年死亡2,345.1959至1961年共死亡30,519人。30,519-3×2345=23,484.1958年底人口18萬。23,484/180,000=13.0%.

  [86]《井研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9、98、150頁:1957年人口為30.52萬。若無非正常死亡,1959年底人口應增長到31.3-31.5萬。今取下限31.3萬。1958和1959年淨遷出12,881人,1959年底應有31.3-1.288=30萬。實際1959年底人口僅有28萬(1960年遷出1,962人,死亡17,861人,出生1,938人,1960年底人口262,700人。故1959年底人口為262,700+1,962+17,861-1,938=280,585)。2萬人非正常死亡和「失蹤」。井研縣交通不便,最近的鐵路在幾十公裏外,外流存活者不會很多。故1958和1959年的非正常死亡至少15,000.該縣年正常死亡數是4,000,1960年死亡17,861人,1962年死亡9,717人,這兩年的非正常死亡為(17,861+9,717)-2×4,000=19,578.1961年死亡數厥如,但下限是9,717.非正常死亡是9,717-4,000=5,717.1958至1962年非正常死亡共15,000+19,578+5,717=40,295.40,295/305,215=13.2%.

  [87]《大足縣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6)第127頁。

  [88]《合川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第80、66頁:1955至1957、1963年四年間平均年正常死亡(8649+9145+11671+12587)/4=10,513人,1958至1962年死亡18469+31706+32544+30050+24847=137,616人,非正常死亡137,616-5×10,513=85,051人。該縣1957年人口為103.88萬。208,053/1,038,804=8.2%.

  [89]《犍為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14頁。1958年該縣有36.9萬人。

  [90]《宜賓市誌》(新華出版社,1992)第17、18、84、88頁。該市1955至1957、1962至1964年六年間平均每年正常死亡2,624人。1958年至1961年四年當中死了48,642人。非正常死亡48642-4×2624=38,145.1958年宜賓市及其所屬農村人口共30.7萬。38,145/306,972=12.4%.設90%的非正常死亡發生在農村,38,145×90%/162,000=21.2%.

  [91]《宜賓縣誌》(成都:巴蜀書社,1991)第601頁。

  [92]《墊江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第116、121頁。

  [93]《宣漢縣誌》(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4)第122頁。

  [94]《富順縣誌》(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第814、57、816頁:1954至1957、1963、1964年六年間平均死亡率(13.5+14.7+15.4+18.4+17.2+9.83)/6=14.84‰,1958至1962年死亡率為29.50‰、33.40‰、81.45‰、53.50‰、22.00‰。非正常死亡為1.11+1.40+5.05+2.74+0.47=9.18萬人。該縣1957年人口為76.94萬。9.18/76.94=11.94%.

  [95]《巫山縣誌》一九九一年版第22、91頁:1955至1957和1961至1963,六年平均每年正常死亡3,636,1958至1960年死了6.8萬:68,048-3×3,636=57,140.1958年人口36.8萬。5.7/36.8=0.15.

  [96]《仁壽縣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96、97、106、366頁。1957年仁壽縣人口為119萬。1961年底人口93萬。1961年底的人口比1958年少了十四萬,比大躍進前的1957年少了二十六萬!《仁壽縣誌》所說的「高估產、高征購泛濫」,農民的口糧被縣裏征購走了,結果便是大批餓死。官方公布,僅一九六一年就有三萬人非正常死亡。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的死亡人數雖未公布,但由於一九六一年人口比一九五八年少了十四萬多,可以斷定非正常死亡總數在十萬以上,即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左右。

  [97]《高縣誌》(北京:方誌出版社,1998)第112、117頁。

  [98]《當代四川大事輯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53頁。

  [99]《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6頁。

  [100]《豐都縣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第94、31頁。

  [101]《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6頁。

  [102]《大邑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至143頁:1955至1957年和1962至1963,六年間平均每年死亡3,987人,1958至1961年共死亡86,848人。非正常死亡數為86,848-4×3,987=70,000人。1958年人口34.7萬。70,900/347,000=0.204.

  [103]《榮縣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卷三。人口第一章第一節:1950至1957年間,年均死亡6,612人。189,500-4×6,612=163,052.1957年底人口為66.88萬人。163,052/668,800=24.37%.

  [104]《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6頁。

  [105]《滎經縣誌》(重慶:西南師範學院出版社,1998)第112頁。

  [106]同上,第452、453頁。

  [107]《彭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89頁。

  [108]《南川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57頁。

  [109]左穎嶷〈風雨故土——四川成都華陽縣上遊人民公社“大躍進”運動紀實〉,《中國研究》2003年第1期。

  [110]1967年6月10日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東方紅戰報》。

  [111]《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1頁。

  [112]《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71頁。

  [113]廖誌高〈關於四川調糧的回顧反思〉,《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75-77頁。

  [114]同上,第71頁。

  [115]《四川省情(續集)》(1987)第1508、1511頁。

  [116]《江北縣誌》(重慶出版社,1996)第136、139頁;《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93年第二期第42頁。

  [117]《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32頁。

  [118]《巴縣誌》(重慶出版社,1994)第244、656頁。

  [119]《重慶黨史研究資料》1993年第二期第42頁。

  [120]《南川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57、58頁。

  [121]《大邑縣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頁。

  [122]《滎經縣誌》(重慶:西南師範學院出版社,1998)第97、352-354頁。

  [123]《四川省誌大事紀述》(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第105、127頁。

  [124]《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36頁。

  [125]《不盡的思念》(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第232頁。

  [126]《當代四川要事實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第155、156頁。

  [127]《清算李井泉假報統計數字欺騙黨中央欺騙毛主席的滔天罪行》,1967年6月30日《革命戰報》(北京︰國家統計局革命造反總部)。

  [128]《四川省情》(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第208頁。

  [129]《1985年中國人口年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522-523頁:若取四川1955至1957年三年平均死亡率10.55‰為正常死亡率來計算非正常死亡數,1958年為7081×(25.17-10.55)‰=103.5萬;1959年為7078×(46.97-10.55)‰=257.8萬、1960年為6897×(53.97-10.55)‰=299.5萬、1961年為6620×(29.42-10.55)‰=124.9萬、1962年為6459×(14.62-10.55)‰=26.3萬,共811.7萬。若取四川1956至1957年兩年平均死亡率11.24‰為正常死亡率來計算,1958年為7081×(25.17-11.24)‰=98.6萬,1959年為7078×(46.97-11.24)‰=252.9萬、1960年為6897×(53.97-11.24)‰=294.7萬、1961年為6620×(29.42-11.24)‰=120.4萬、1962年為6459×(14.62-11.24)‰=21.8萬,共788.4萬。若按全國平均正常死亡率10.80‰計算,則非正常死亡數為803.5萬。

  [130]《打倒李井泉》(紅衛兵重慶警備區、重慶大學紅衛兵團、「八。一五戰鬥團」,1967年6月)第77頁。

  [131]《打倒李井泉》(紅衛兵重慶警備區、重慶大學紅衛兵團、「八。一五戰鬥團」,1967年6月)第78頁。

  [132]《打倒李井泉》(紅衛兵重慶警備區、重慶大學紅衛兵團、「八。一五戰鬥團」,1967年6月)第2頁。

  [133]李世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第129、150、151頁。

  [134]李銳《毛澤東的早年和晚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第160頁。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