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自54年就製定並一直執行到廢除糧票90年代初的定量標準。60年據說大家都“自願”減少定量。各地各人具體減量多少大概沒有統一標準。
至少大學生的標準是分男女的,男,36斤, 女34斤。我飯量大,80年代中期了,周末午餐可能在外吃碗麵條不要糧票,拿著這個定量還遠不夠,因為已經分田單幹,家裏糧食充足了,寒暑假在家吃飯餘下糧票,等於是12個月的定量10個吃,才勉強夠。
越到後來,人們越覺得定量充裕吃不了這麽多了。一是肉食吃得多了,米飯食量大減了,還有水果等輔食大大增加,也減少飯量,餐館吃飯,糖果糕點都不需要糧票了,大家就慢慢覺得糧票吃不完了。但糧票還是有價值,可以買到比市場便宜的米麵,這個差價就是兩票的價值。大概從79年起,一斤糧票一直能抵2兩毛錢左右。這個價格基本沒變,直到糧票消失。79、80年時,吃碗光頭麵1毛5,吃碗帶哨子的麵要2毛,一斤糧票也可以吃一碗帶肉哨子的麵
60年吃食堂的農民也有定量。我們那裏是:成年男子,16進製的7兩八錢(不足半斤)/天,婦女6兩即0.4斤/天,未成年人依年齡遞減,嬰兒一兩6錢即0.1斤/天。另外超額完成某些勞動任務可以得到少許獎勵,就像馬戲團裏的動物,動作做的好,賞一片肉,或一截香蕉。因此,壯漢雖然體能消耗更大,但拚命幹活可以吃到超過半斤米一天的定量。孩子多的家庭,因為婦女和孩子沒有機會拿到獎勵,要麽餓死孩子,要麽父母省給孩子吃,餓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