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作者文浩(Felix Wemheuer)是德國科隆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教授。他多次在“中國研究”和“中國季刊”發表論文,並且出版了德文版的毛澤東傳記。2008年到2010年間,他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擔任訪問學者。2000年到2002年期間,他在北京人民大學研究中國共產黨史。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全球死於饑荒的人中,有80%喪命於中國和蘇聯。基於對這個問題的大量和深入的研究,文浩教授在這本書中對這些社會主義製度下發生的饑荒及其曆史和政治根源進行了剖析。他指出,斯大林和毛澤東所主導的過於雄心勃勃的工業發展計劃比革命之前的饑荒給蘇聯和中國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我這裏給網友寫一個摘要吧。關於與前蘇聯的類比,我就省略了。
國民黨1928取得政權後,對農村地區隻有有限的控製,采取進口糧食來滿足城市的需求,主要進口國是美國。每年進口210萬噸糧食。一些學者認為中國農民的生活水平在1870~1930期間有了改善。但是1928~1930華北旱災還是餓死了1000萬人。香港大學教授馮客在他的《毛澤東的大饑荒》一書裏沒有提到此事,顯然是出於他對毛的義憤。
古代中國有比西方更完善的糧食儲存和救災的官方係統。但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來沒有建立一個如歐洲國家有的國家糧食配給製度。抗戰時期,重慶政府僅給少數國家工作人員和工人發供應證。
從一個中國農民的角度看,一個出生於1900年的河南農民就可能經曆過1931,1943,1959~1961的大饑荒。
主流學者認為掌權後的中共照搬了蘇聯模式。但最近Heilmann和Perry質疑,認為中共推行的是基於實驗和試錯的“遊擊作風“政治。毛沒有采用蘇聯後斯大林主義的做法,而是青睞1930年代初期斯大林的革命化模式,搞激進的戰時共產主義,農村勞力組織軍事化。毛對烏托邦的目標比斯大林更認真。毛清楚知道斯大林早期的做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破壞了農業,但他還是決定要剝奪農民搞重工。
中國政府1950~1958一直出口糧食。50年代初中共領導人還一直批評國民黨政府進口糧食限製了中國工業化的發展。他們認為進口糧食太奢侈,中國承擔不起。為了加速工業化,必須增加糧食和農產品的出口。1959年3月16日,國務院下令,三個月內不準農村的私人消費豬肉,城市居民減少消費以完成凍豬肉出口任務。1959出口糧食474萬噸,1960饑荒高峰期還出口100萬噸。以每人一天680克來算,1960出口的100萬噸可以避免400萬人餓死。1959和1960出口的糧食可以避免3150萬人餓死。作者認為,如果1959出口是嚴重失誤的話,那麽1960繼續出口是犯罪。
本書的第二章標題是 “保衛城市,為政權的生存而戰“。這一章的批評就更尖銳了。農民與國家的關係的性質是什麽?以前讀到農奴的說法,認為太偏激。從這幾天網友們在本壇就戶口問題的討論,相信各自心裏都有界定。當時中央要保的是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四川已經大麵積餓死人了,還被強迫千裏迢迢運糧去遼寧。大多數地區大饑荒持續了2年,而四川是4年。1959~1962,官方留給一個四川農民一年的口糧隻有139,130,128,179kg,其中細糧隻占30~40%(有資料說每人每天隻有2兩米)。以35%大米,65%紅薯計算熱卡,人均每天隻有361卡路裏,相當於一小桶方便麵。
鄧小平說,北京上海餓死人與四川餓死人是不一樣的。李井泉、林彪等高官都說過,中國哪朝哪代沒有餓死人。
下麵是本章的結語:
書評 / 推薦
作者聚焦於以饑荒作為「政治工具」這個問題,係統地分析了農民、城市人口和政府之間在糧食問題上的衝突如何造成了幾百萬人的死亡。這個具有挑戰性的發現是對中國和蘇聯曆史研究的重大貢獻,提醒社會正視大饑荒對國家與其公民關係的長期影響。他還指出,正是因為中國和蘇聯政府從這兩場災難中吸取了教訓,使他們能夠在後來幾十年的執政中避免了饑荒的再次發生。
本書是相關研究領域的一項重大成果。作者詳細對比了兩個國情複雜的國家,分析了分別在中蘇發生的兩次「大躍進」的戰略、策略和失誤。 —— 白思鼎( Thomas P. Bernstei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作者開創了全麵而係統分析中蘇這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大饑荒及其影響的先河……對於這兩場二十世紀最大規模的饑荒,本書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具權威性的比較研究。 —— 濮德培( Peter C. Perdue, 美國耶魯大學)
文浩的這本書對於我們理解中國的大躍進和大饑荒極有幫助,它有力地證明了對社會主義製度下的饑荒問題進行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 艾誌端(Kathryn Edgerton-Tarpley,美國聖地亞哥州立大學)
這是一部重要、勇敢而及時的著作。作者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人為造成的饑荒進行評估,其方法可能頗具爭議,但論據合理,分析合乎邏輯,絕對值得關注。 —— 科馬克.歐.格拉達(Cormac Ó Gráda,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學院)
文浩對饑荒和「食物政治」作了大膽而創新式的研究。他探討重大問題,為當下的辯論帶入冷靜客觀的學術精神,既有知識分子的無畏,同時完全沒有忽視本書主題的沉重感。 —— 史蒂夫.史密斯( Steve Smith,英國牛津大學)
文浩教授對發生在二十世紀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大饑荒的比較研究,是前無古人的大膽且成功的嚐試,將兩次饑荒概括為「饑荒政治」更是神來之筆!本書建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戰略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必然催發鄉村大饑荒的分析框架與敘事邏輯,挖掘了大饑荒發生的製度性、結構性成因,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深度以及對蘇聯和中國曆史的貫通。 —— 辛逸(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