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德洞山口
下碣隅裏的防禦得到加強後,柳潭裏美軍能否安全撤至下碣隅裏的關鍵就轉到了柳潭裏以南約10公裏的德洞山口(而德洞山就是1653高地,距離公路較遠,無法直接威脅公路。)那是公路經過嶺脊急遽下坡的山口,是控製從柳潭裏到下碣隅裏惟一一條公路的要點。
對於這一地區的戰鬥,誌願軍與美軍的資料之間有著很大出入,首先在地理位置上,誌願軍方麵稱在德洞山口地區能阻止美軍撤退的要點就是位於德洞山口東南約3公裏的死鷹嶺了,那是長津湖西南小白山脈中的一座險峻山嶺,海拔高度1519米,所以又被叫作1519高地。整個山峰遠望如同一隻死鷹臥在山嶺之上,故此得名,山頂怪石突兀,酷似尖利的鷹嘴。山腳下就是柳潭裏通往下碣隅裏的公路。並稱早在11月22日,陸戰1師向北進攻時,就派出陸戰7團2營的兩個連駐守在死鷹嶺,守軍分為兩部分,以兩個加強排配屬重機槍、60毫米迫擊炮等重武器守備山頂,主力則集中在山峰東側,與山頂守軍成為犄角之勢。由於氣候嚴寒,山頂上凍土層厚達35厘米以上,難以構築工事,所以美軍隻是在要道上布置了一些鐵絲網和絆索照明地雷,防禦是比較薄弱的。
但是,在美軍資料中卻從沒提到過死鷹嶺這個地理名詞,也沒有1519高地,倒是在德洞山口以西約1.6公裏的公路東側有個1520高地,並稱此高地山勢雄偉險峻。再仔細對照地圖,可以發現從德洞山口往東海拔高度開始逐漸下降,地形等高線幾乎從1500米迅速下降到1200米,根本沒有高度在1500米以上的山峰。因此,所謂在德洞山口東南的死鷹嶺之說很難成立,最有可能的情況是誌願軍所說的死鷹嶺就是橫跨公路的嶺脊。從美軍兵力分布情況也可作為一個佐證,當時在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的德洞山口地區,美軍隻有7團1營C連和2營F連總共兩個連,再無其他部隊,陸戰7團2營的D連和E連是在柳潭裏。
筆者在對雙方資料進行綜合對照之後,認為11月27日至12月3日,在德洞山口地區比較真實的戰況是:
11月27日陸戰7團2營F連奉命在德洞山口占領陣地,連長威廉·巴伯(William F. Barber)上尉和2營營長羅克伍德中校趕到防禦地點實地勘察地形,在德洞山口與新興裏(德洞山口西南約1公裏)之間確定了陣地,戰後美軍為紀念在此作戰的F連特意將其稱為福克斯陣地(Fox Hill)。這個陣地的地形非常複雜,即使在地形普遍比較複雜的長津湖地區,其複雜程度也是排得上號的。那是一個約900米長的陡峭山坡頂上的馬鞍形高地,被F連的士兵稱為“中間凹兩邊陡的屋頂”,高地的一側就與1520高地相連,無疑這將是進攻方接近陣地的天然通道,但巴伯沒有多餘的力量控製這個山脊,隻能將部隊集中在馬鞍形高地上。高地的另一側則是陡峭的山勢一直延伸到公路,公路北邊有高約2米多的山壁與福克斯陣地的山坡相連,公路南邊有山穀及延伸的嶺脊。最關鍵的是,這一陣地是在下碣隅裏105毫米榴彈炮的最大有效射程之內,可以得到其炮火直接支援!陣地確定後,巴伯獨自留在陣地,2營營長乘車返回下碣隅裏命令F連開赴德洞山口,當日黃昏,F連主力到達陣地,巴伯是在太平洋戰爭中由普通士兵一步步提升為軍官,在硫黃島戰役中負傷並獲得過銀星勳章,就任F連連長才隻有20天,作為久曆戰陣的老兵,巴伯自然能意識到德洞山口的重要性,部隊到達後他就一反先搭帳篷的慣例,命令士兵首先構築工事。為了能確實控製德洞山口,美軍還給F連加強了2營機炮連的重機槍班和81毫米迫擊炮班,使其總兵力達到約240人,火力和兵力都大大超過了普通的一個連。
巴伯所確定的防禦部署是:第3排采取二線縱深配置(兩個班在前,一個班在後,呈倒三角形)位於陣地最北麵,第1排和第2排分別部署在第3排的東南和西南,三個排的陣地首尾銜接,呈倒U拱門狀。拱門內側,則是連部、火箭筒班、60毫米迫擊炮班和81毫米迫擊炮班。至21時,工事全部構築完畢,巴伯下令一半人休息,一半人警戒。
誌願軍方麵正是考慮到死鷹嶺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奪取死鷹嶺從一開始就是誌願軍圍殲陸戰1師的重要一環。誌願軍最精銳的部隊——20軍59師177團1營奉命務必在11月28日拂曉前攻占死鷹嶺,徹底封閉柳潭裏至下碣隅裏的交通。177團主力和175團同時攻擊該地區的美軍兩個連。
28日2時30分,擔負切斷下碣隅裏與柳潭裏任務的誌願軍20軍59師向德洞山口和西北無名高地(1419高地山腳下分支出的小高地)同時發起攻擊,據守無名高地的陸戰7團1營C連(欠一個排)在誌願軍猛烈攻擊下傷亡過半,彈藥幾乎耗盡,無線電台也被炮火摧毀,連長約翰·莫爾斯(John F. Morris )上尉隻得放棄陣地,龜縮在山坡下,直到傍晚時分援軍陸戰7團1營趕來。
C連另一個排據守的是靠近柳潭裏的一個三岔路口,未遭攻擊。
59師175團2營很順利地控製了沒有美軍防禦的1419高地。
F連所在陣地也遭到誌願軍59師177團3營和1營從北、西、南三麵發起的猛攻,最北麵的3排兩個班片刻之間就有27人傷亡(占全部人員的77%!),幸存的殘部頂不住誌願軍的淩厲攻勢,隻得退到二線陣地。西麵陣地也一度被突破,艾爾蒙·彼得森(Elmer G. Peterson)中尉的第2排拚盡全力才勉強守住陣地。南麵是美軍陣地最薄弱的地方,誌願軍投出的手榴彈如雨點般落下,60毫米迫擊炮班成員頓時非死即傷,巴伯一邊組織連部轉移,一邊指揮火箭筒班和81毫米迫擊炮班利用山頭有利地形架起重機槍,向仰攻的誌願軍猛烈掃射,並與誌願軍對投手榴彈,由於美軍占據了居高臨下的有利地形,火力猛烈的特長得以充分發揮,誌願軍在密集火力下難以取得進展。
美軍F連3排二等兵赫克特·凱弗拉塔(Hector A. Cafferata)在戰鬥中幾乎是單人守住了3排和2排結合部的缺口,當周圍的戰友非死即傷後,他一個人繼續戰鬥,甚至幾次撿起誌願軍扔過來的手榴彈回擲過去,結果手榴彈就在手邊爆炸,身上多處負傷,仍堅持戰鬥用步槍手榴彈拚死抵抗,一直撐到援軍趕來。因為他的英勇表現,戰後被授予最高榮譽國會勳章。
在誌願軍第一波如潮攻勢中,隻有東麵的第1排沒有受到攻擊,因此拂曉前,巴伯命令1排主力反擊北麵3排失守的一線陣地,經過激戰總算恢複了原來陣地。誌願軍方麵稱177團1營1連於午夜時分到達死鷹嶺,2排正麵佯攻,1排兵分兩路從兩翼發起奇襲,3排則為預備隊。戰鬥打響後,1連迅速奪取了死鷹嶺山頂陣地。天還沒亮,就遭到美軍反擊(正是F連1排的反擊), 1連在遭受重大傷亡,且連長王龍保、指導員王永奎、1排長李玉海相繼犧牲的情況下,2排長趙殿忠指揮剩餘的戰士拚死堅守,終於堅持到3連趕來。為表彰1連的英勇戰績,戰後授予1連集體一等功。
6時30分,天色已亮,誌願軍便主動撤出戰鬥,美軍士兵回憶,天亮後陣地誌願軍遺留的屍體約有450具。一夜戰鬥之後,雖然F連依舊控製著基本陣地,但是全連陣亡20人,傷54人,傷亡人數已占全連的31%,而且手榴彈所剩無幾,迫擊炮彈也隻剩區區十發,如果不是天亮,很難再捱過誌願軍的下一波攻擊。巴伯一麵急忙通過無線電台呼叫空投補給,一麵要求從傷亡人員身上搜集彈藥,準備再戰。大量的傷員使幾個有取暖設備的帳篷頓時人滿為患,隻好將輕傷員放入鴨絨睡袋安置在臨時挖出的雪洞中,輪流到暖和帳篷中取暖。
28日天亮後,最先進行空中支援的是澳大利亞空軍的4架F51戰鬥轟炸機,向德洞山口附近的誌願軍集結地進行了反複而猛烈的連續轟炸。還有一次,美軍飛機對誌願軍控製的一處山脊進行整整半小時的地毯式轟炸,整個山脊化為一片火海,使之成為被美軍稱作“地球上最沒用的土地”!下碣隅裏的第11炮兵團3營H連的6門105毫米榴彈炮也根據F連的要求給予直接炮火支援,F連在異常猛烈的空地炮火掩護下總算得到了喘息。下午,美軍C—4運輸機向F連空投了彈藥(主要是迫擊炮彈)和醫療器材。
28日一早,美軍從柳潭裏派出陸戰7團1營A連和B連增援德洞山口,在1419高地美軍以B連正麵佯攻,A連從側後迂回,高地上的誌願軍傷亡殆盡彈藥告罄終於被美軍奪取。A連B連奪取1419高地後便會合1419高地和無名高地兩處的C連殘部(C連傷亡約三分之一),但此後在誌願軍頑強阻擊下,再也無法越過地圖上標注的短短一公裏(實際路途約五公裏)與F連會合,隻得撤回柳潭裏。
在下碣隅裏方向,美軍陸戰7團2營營長率營部連和機炮連趕來增援F連,但在西興裏一線遭到誌願軍頑強阻擊,隻得無功而返。
入夜後,誌願軍177團再次開始向F連陣地猛攻,此次攻擊誌願軍吸取了昨天的教訓,不再以連排為單位的集團衝鋒,而是以班為單位不斷進行試探性攻擊,以尋找美軍防線的弱點和空隙,然後再尋隙強攻。北麵的3排又是首當其衝,很快陣地被突破,約有50多名誌願軍戰士衝入美軍陣地縱深,巴伯急忙組織連部人員反擊,一場混戰後總算肅清了縱深,但是殘破的3排在誌願軍巨大壓力下,被迫放棄一線陣地,後撤約20米才站住腳。當晚戰鬥中,F連傷亡34人(其中5人陣亡),連長巴伯在戰鬥中左膝被子彈打穿,但仍帶傷指揮。
當晚誌願軍176團2營5連重新占領無人防守的1419高地。
天亮後,巴伯嚴令3排在炮火掩護下發起反擊,奪回了一線陣地。從上午開始,美軍的空投就接連不斷,使F連獲得了大量最為急需的炮彈、手榴彈以及戰地口糧、毛毯和擔架,美軍還特意派出一架直升機為F連送來無線電台的電池(怕空投時會損壞)。
29日白天柳潭裏美軍拚湊了約一個營的步兵,在飛機和大炮掩護下企圖解德洞山口F連之圍,沿途誌願軍頑強阻擊,在1419高地,2營5連連長劉福全犧牲,全連傷亡大半,3排長王錫之組織起尚能戰鬥的二十多人頑強死守,終於堅持到6連趕到,鞏固了陣地。黃昏前後,美軍飛機報告1419高地附近有大批誌願軍,於是柳潭裏的陸戰7團團長立即命令這支出擊部隊撤回。
29日前半夜出奇的平靜,大戰前夕的寂靜更是令人窒息。天色剛黑,巴伯就派人將白天空投時落在陣地以西約500米的一些補給品運回陣地,在這批補給品中就有最需要的迫擊炮照明彈。
午夜後,誌願軍先是進行了喊話勸降,F連以機槍掃射作為回答。隨後誌願軍177團和175團先後投入兩個連從南麵發動衝擊,F連以迫擊炮發射照明彈確定誌願軍攻擊位置,然後通過無線電台呼叫下碣隅裏的炮火支援,根據F連的指引,遠在下碣隅裏的105毫米榴彈炮準確地在陣地前形成了火製地域,使誌願軍無法通過隻能在山坡下躲避炮火,F連乘機將手榴彈滾下山坡,誌願軍見無法衝上山坡隻得撤出戰鬥。
當夜,誌願軍方麵調整部署,59師轉歸27軍指揮,控製死鷹嶺、新興裏、西興裏等陣地,堅決阻敵增援與突圍。根據這一命令,59師調整部署,以175團堅守1419高地、1542高地、1581高地和1520高地;176團以一部控製雪寒嶺、西中裏、1408高地,主力位於閑上裏,機動出擊;177團死守死鷹嶺、德洞山口、西興裏。
30日美軍運輸機向F連空投了大量補給,使其彈藥數量非常充足,甚至第一次在保證個人規定彈藥數量外還有了額外儲備。空投中又有一些補給品落在陣地外約700米,巴伯仍是在天黑後派人取回。當天因為柳潭裏美軍正在調整部署準備突圍,所以未派部隊出擊,隻以炮火對1419高地等誌願軍陣地進行火力壓製。當晚,誌願軍沒有發動進攻,隻是在高地上架起機槍進行騷擾性射擊,巴伯命令迫擊炮發射照明彈為下碣隅裏的105毫米榴彈炮指引目標,再由105毫米榴彈炮進行覆蓋射擊。根據美軍士兵回憶,105毫米炮按照地圖座標進行第一次齊射四發炮彈就準確命中機槍,F連炮兵觀測員連修正都不用。巴伯怕士兵因為暫時的平靜而鬆懈,命令士兵們清理陣地,將傷亡人員的裝備和彈藥收集整理起來,陣亡者的屍體用苫布包裹起來,並向北麵派出偵察小組,企圖與前來增援的7團1營取得聯係,但是在誌願軍的抗擊下,偵察小組幾乎一離開陣地就無法前進。
誌願軍則稱30日夜,177團曾組織一個連向死鷹嶺地區美軍殘部反擊,力求徹底肅清這部殘餘美軍,確保死鷹嶺。但是美軍依仗優勢炮火拚死堅守,誌願軍的夜襲雖給予美軍一定殺傷但未能將其徹底殲滅。
雖說F連憑借優勢火力支援暫時守住了德洞山口,但是全連傷亡已經超過100人(約占總數的42%),如果再得不到及時支援,很難保證能繼續堅持下去,因此陸戰7團團長決定向德洞山口增派援軍和主力從柳潭裏後撤同時進行,先派出有力部隊(計劃是7團1營)趕去支援德洞山口,以加強德洞山口的防禦力量,確保控製德洞山口直到柳潭裏主力後撤。
12月1日9時,根據撤退計劃,陸戰7團3營兵分兩路,H連向公路東側的1419高地,營主力G連和I連向公路西側的1542高地同時發起攻擊,以奪占這兩個俯瞰公路的製高點,掩護後續部隊沿公路開進。在這兩個高地上的誌願軍20軍59師進行了頑強抵抗,得到飛機和大口徑火炮直接支援的美軍7團3營從上午9時一直到下午15時都沒能取得任何進展。作為柳潭裏後撤計劃的前衛陸戰5團3營原計劃在7團3營攻占上述兩高地後沿公路開進,但是由於7團3營的攻擊始終未能奏效,眼看時間緊迫隻得於15時不顧兩側高地都在誌願軍控製的情況下就開始沿公路強行向南推進。
1419高地是增援德洞山口的7團1營的出發陣地,鑒於7團3營H連的多次攻擊都未得手,為了盡快增援岌岌可危的德洞山口,7團團長利茲伯格上校果斷命令7團1營投入戰鬥。至12月1日下午,在美軍飛機、大口徑榴彈炮和迫擊炮所交織的空地一體炮火壓製殺傷下,1419高地上的誌願軍5連和6連合在一起的戰士也所剩無幾,而美軍借助高地山坡上叢生的雜草掩護,終於攻上高地,陣地上的誌願軍戰士與衝上來的美軍展開殊死的白刃肉搏,直到全部犧牲陣地才告易手!此時已經是1日晚19時30分了!鑒於陸戰7團3營H連在攻占1419高地的戰鬥中傷亡不小,團長利茲伯格便將H連還能戰鬥的人員全部充實1營。1營攻占高地後一麵整頓部隊,組織傷員後送,一麵抓緊準備向德洞山口的增援。而圍繞1419高地的戰鬥則還沒結束,當晚59師抽調五個排的兵力(59師此時傷亡也非常之大,已再難抽調出成完整連建製的部隊),再次實施攻擊,經過激戰後於2日淩晨3時,又奪回了1419高地。美軍見誌願軍沿道路設置了多層堅固的阻擊陣地,而且防禦異常頑強(就如1419高地的戰鬥),如果繼續采用白天沿公裏推進,即使有空中支援的話,也要付出相當代價,而且時間也來不及,因而決定出奇製勝,在夜間避開公路以越野機動穿越誌願軍防線。為此,1營進行了充分準備,所有人員除規定彈藥外還要增加一個備份子彈袋;每人都攜帶鴨絨睡袋(用以野營露宿並可在緊急情況供傷員使用)和四餐份的戰地口糧(可以挑選最喜歡的口味);作為預備隊的C連(即無名高地的守軍殘部)和營部人員每人都必須帶一發81毫米迫擊炮彈;營機炮連的81毫米迫擊炮班和重機槍班隻帶2門迫擊炮和6挺機槍(隻相當於正常編製的一半),多餘人員則抬著放滿迫擊炮彈和機槍子彈的備用擔架;通信兵攜帶功率大通信距離遠的AN/GRC—9無線電台(通信距離,電話為20公裏,電報為45公裏);炮兵聯絡軍官則攜帶SCR—610便攜式無線電台直接與下碣隅裏炮兵聯係。此外柳潭裏團部的陸空聯絡組則隨時以無線電與1營保持聯係,及時召喚航空火力支援。
12月1日21時,1營以B連、營前指、A連、C連、營部班和H連的順序,從1419高地出發。背負著沉重的裝備,在零下三四十度寒冷冬夜的沒膝雪地裏行軍,個中艱苦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種行軍對於誌願軍來說是家常便飯,而對於美軍來說則是破天荒的第一遭。也正是這種反常規,誌願軍根本沒有想到有著“少爺兵”之稱的美軍會如此行動,因此1營行軍途中沒有受到任何攻擊,不然惡劣的天氣和險惡的地形如果再遇上誌願軍的阻擊,1營恐怕是在劫難逃了。
在常人看來,美軍是很少進行這樣的行軍。其實美軍大量使用車輛進行機動是為了提高機動力和節省士兵體力,並不是說美軍不進行徒步行軍訓練。美軍正規部隊每年還要進行寒區作戰訓練,像第7步兵師就曾在1949年冬季專程到日本北海道進行寒區作戰訓練,在寒區訓練中得到的防凍防寒經驗這次就在實戰中得到應用,所以在長津湖戰役中第7師的士兵凍傷較少,
2日淩晨2時許,美軍到達1520高地後,立即在營所屬的81毫米迫擊炮掩護下發起攻擊,此時山頂上的誌願軍戰士隻剩下60多人,而且全部被凍傷,又沒有重武器,實在無力阻止美軍,美軍奪占高地東坡後,1營營長雷蒙·戴維斯(Raymond G. Davis)中校見部隊實在太過疲憊而且行蹤已經暴露,便下令停止前進就地休息。休息的命令話音剛落,士兵們便一頭倒在雪地裏,全然不顧寒冷和紛飛的子彈,軍官趕緊大聲叫喊,將士兵們從睡夢中叫醒。——3時,在軍官的竭力組織下,士兵們才草草構築了工事,以四分之一的人擔任警戒,戴維斯也打破行軍以來的無線電靜默向團部報告戰況。疲憊至極的美軍士兵一坐下就再也不想起來了,一直休息到天亮。
2日6時,1營向德洞山口(1653高地)發起攻擊,這是與F連之間最後的阻礙。1653高地山高路險,誌願軍憑險死守,而且由於四周山地阻隔,1營無法與團部及F連取得無線電聯係,因此不但得不到空中支援,甚至還有遭到F連迫擊炮射擊的可能。直到1營占領了一個山頭,才終於得以與F連聯係上,這才在由F連呼叫來的空中支援掩護下,攻占1653高地,然後翻過高地,於11時25分到達F連陣地。——整個增援行動,1營傷亡很小,僅陣亡1人,傷22人,另有2人因恐懼、寒冷引起精神失常,隻好將2人綁在擔架上,結果2人全被凍死。F連在這幾天的苦戰中共有26人陣亡,3人失蹤,89人負傷,傷亡人數高達總數的49.16%。
由於1營出奇製勝突破誌願軍的阻截,到達德洞山口,不僅使岌岌可危的F連轉危為安,也使柳潭裏的陸戰5團和7團主力的後撤成為可能。戰後,戴維斯和巴伯都因為在德洞山口的戰功而獲得美軍最高榮譽國會勳章。
12月1日,繼柳潭裏美軍開始突圍後,清津的韓軍首都師和惠山鎮的美軍第7師第17團也相繼開始向鹹興後撤。2日起,社倉裏的美軍第3師第7團也開始南撤。鑒於東線美軍全線後撤的跡象已十分明顯,中央軍委12月2日13時電示誌願軍總部及九兵團:“爭取於今明兩晚基本解決被我包圍之陸戰1師等部最為有利,在未解決戰鬥前,望切實注意加強黃草嶺南北之阻援與阻止突圍之敵力量。”根據中央軍委和誌願軍總部加緊解決被圍之敵的指示,九兵團決定全力以赴組織一切力量,圍追堵截,殲擊長津湖地區之敵。為此變更部署為:27軍並指揮20軍59師,圍殲柳潭裏突圍之敵;26軍(僅在厚昌留下78師一個團)主力兼程南下接替20軍對下碣隅裏的攻擊;20軍58師和60師迅速前出黃草嶺,20軍89師一部警戒社倉裏,主力前出至黃草嶺以南,會同58師和60師阻擊美軍的南逃北援。擔負圍殲柳潭裏突圍之敵的27軍以配屬其指揮的20軍59師堅守1419高地和死鷹嶺,阻敵南撤;79師攻占1542高地,從北向南突擊;94師從西向南突擊,形成夾擊之勢,力求在運動中殲敵。但是,上述各部因連日苦戰,彈藥糧食都已告罄,再加上大量的戰鬥傷亡和凍傷減員(剛剛到達戰區的94師因為凍餓及美軍空襲還未經主要戰鬥就已減員大半,兩個團幾乎失去戰鬥力),戰鬥力已大為削弱,盡管竭盡全力最終仍無力阻止柳潭裏美軍的南撤。——12月3日黃昏,59師放棄柳潭裏周圍陣地向下碣隅裏集結,師長戴克林發現死鷹嶺上的177團1營卻一直沒有撤下來,便打電話向177團詢問情況,177團政委胡益回答山頂上的戰士們在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下饑寒交迫,除了戰傷外全部凍傷,現在即使是活著的人都已經沒有一個人能爬下山來!戴克林師長立即組織師部人員和177團的衛生隊上山,將凍傷和戰傷的戰士們背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