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堡憑古:三民主義何其難!

蓋茨堡(Gettysburg)離我的工作單位不遠,美國內戰時代的蓋茨堡戰役,參戰人數近二十萬,幾天內傷亡數萬,當場戰死的就有七千人,在美國本土是規模和傷亡數最大的戰役。所以美國為其建立了規模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紀念園地,原戰場幾乎全部包括在內。比這場戰役更有名的相關事件,是時任美國總統l林肯在為戰死者陵墓致辭時,即席的一篇演講,非常簡潔準確地闡明了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就是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先談觀感。這個戰場園區真大,徒步根本不可能,開車逛遍也得一天。 Visitor center裏可以看電影,然後就是參觀一個全景圖。據說是一個人畫的,此人參與了戰爭,真是惟妙惟肖。

美國內戰可能是拿破侖式戰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表演。大家可能在電影中見到過,一排士兵就著鼓點整齊地,慢慢地齊步向敵人前進,隨時有人倒下,擊中沒擊中完全是機率。這種戰法中國沒出現過,電影“投名狀”中,太平天國戰爭(大約和美國南北戰爭同時代),清軍舉著盾牌冒著太平軍的彈雨以散兵線衝鋒,到達約距敵一百步左右,一部分士兵在盾牌掩護下向敵人放箭壓製,另一部分士兵極速衝鋒,和敵人展開白刃戰。其實這種戰法比歐洲人先進。

那種歐式行刑式戰法,是鑒於燧發槍的特點設計的。燧發槍是從前膛先裝入彈藥,然後彈丸,用個工具頂實,然後瞄準射擊。裝藥需要5分鍾左右,射擊精度不高,滑膛槍在50米內隻有一半的擊中率。雖然如此,燧發槍的殺傷力比弓箭大好多,對付騎兵衝擊,隻要在步槍射程內安一些障礙物,對方騎兵減速時,一個齊射,就能報銷掉大部。

障礙物

那時的炮,射程不遠,都是實心炮彈,沒有榴彈,主要用來攻城或阻止敵人進攻,在己方的進攻作戰中用處不大。拿破侖發明了這種線列步兵進攻的方法,在1000米左右開始列隊前進,這時對方的步槍準確度低,難以造成重大傷亡,而這樣的陣勢,可以壯自己的軍威,對對方產生心理震撼。等到大量線列步兵進入射程後,敵軍的首層線列往往開始動搖,這時的一波齊射就會大量的殺傷敵軍,隨即吹起衝鋒號向敵軍發起白刃戰。這樣的戰法勝率很高,歐洲各國紛紛仿效,一直到美國內戰為止。

拿破侖戰爭戰場情景

 

美國內戰初期也大致如此。主要武器是步槍,前裝彈的滑膛槍,從槍口裝入火藥和鉛彈,每分鍾最多射擊一至兩發,射程僅為200多米,而且準確性差。當時的大炮也是從前麵裝藥,炮彈多是實心鐵球,也有可爆炸的炮彈,但威力有限。大炮射程也僅1000多米,采取直接瞄準射擊,作用是殺傷衝鋒的步兵。

麵對這樣的武器,衝鋒的一方先以整齊的隊列前進,進入對方大炮射程內加速行進,進入步槍射程才彎腰猛衝。隻要衝鋒的兵力充足,在遭受對方大炮數次轟擊和步槍兩三發射擊後,一般就可衝上對方陣地,然後以刺刀肉搏決定勝負。

不久,武器進步了,戰鬥方式也隨之改變。

出現了後麵裝彈的步槍,射擊速度提高到每分鍾數發,後來北方又造出了連發的步槍(卡賓槍),甚至出現了最早的機關槍。滑膛槍也變成帶膛線的槍,射程提高到800-900米,準確性大大提高。

大炮也改進了,重量減輕,便於快速布置,炮彈威力加大,可在空中爆炸,殺傷力大增。而且射程更遠,其功能也從殺傷衝鋒的步兵擴展到摧毀敵方陣地、殺傷工事後麵的敵人。

武器殺傷力的顯著提高使衝鋒一方的危險遠遠超出防守的一方。到內戰後期,在每十次衝鋒中隻有一次能夠衝到對方防線,其餘的都被防守火力大量殺傷而挫敗,這使肉搏戰的機會大大減少。

防禦工事也顯著改進,從胸牆(石塊木頭築起的齊胸高的牆)發展到戰壕,並出現了複雜的戰壕防禦係統。鐵鍬成了士兵必備的武器。戰爭後期,尤其是南軍,常常以防禦陣地來抵消北軍的數量優勢。而北軍則盡量用運動戰和圍困戰來對付南軍。雙方在戰壕中對峙的作戰形式首次出現。這次戰爭後,行刑式戰法正式走出曆史。

博物館展示的當時武器實例,最後一張是當時的外科器械

美國內戰交戰雙方還是自認同胞,沒其它國家內戰那樣殘酷。雙方醫務人員會救治對方的傷員,每天會交換傷員,受傷的即使是高級軍官,也予交換,沒有發生傷害對方傷員的事件。戰鬥結束後,勝利方會安葬對方陣亡人員遺體,並盡可能標注姓名,通知對方埋葬地點。想想中國的太平天國戰爭,還有國共內戰,哪有這樣的好事?美國對外戰爭也沒那麽客氣,越戰電影中就用推土機將越軍屍體隨便填了。

園區內很多紀念碑是南方的,如下麵北卡州的紀念碑。

 

園區的景色還是挺美的

最後一張是見證樹,據說這棵樹見證了殘酷的戰鬥,很多人到這兒拍婚照,可能有吉利之意義吧。

最後談談林肯的三民主義,這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還是不一樣的。孫的三民主義,包括民族,開始是反滿的漢族民族主義,以後是反對帝國主義的中華民族主義,逃不掉民族主義;民權,這和林肯的by the people 類似,就是政府是由人民來治理的;民生,這是經濟製度的問題,林肯沒有提及。共產黨也自稱自己是孫先生的繼承人,但看來繼承的隻是孫的民族主義。林肯的三民主義,說的是政府和人民的關係,孫的三民主義隻說他發動的革命的目的,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比喻,孫的是狹義相對論,林肯的是廣義相對論。

Of the people, 政府是人民所有的。共產黨以前也把這個掛在口上,現在這張遮醜布也不用了,直接說“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就是說政府的所有者是黨,而不是人民。

有人會問,難道美國政府是人民的,你是人民?這點美國人民可以挺直腰杆說,這個政府是我的!每一級政府都是選民選出來的,精英都不喜歡川普,但人民選上了他,他就上任了!人民說不要再在阿富汗折騰了,政府再丟麵子也得撤!有人認為美國不會放棄台灣,因為政府丟不起這個臉。那我告訴你,有個例子,美國政府把臉都丟透了,那就是在一戰後,美國政府倡導建立國聯(類似於聯合國),結果美國人民不同意,美國國會投票否決。一切的事,由人民決定,不論好壞,由人民負責。這就是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政府是由人民來管理的,當然不是直接管理,而是采取待議製管理。共產黨那些官員都是黨任命的,人民代表會議是個形式,而人民有點意見都要被消聲,恐怕是沒有底氣來說自己的政府是民治的,最多說隻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相對於滿清,袁世凱,蔣介石,共產黨是唯一能管理好的而已!但人民的地位絕對不是管理者,勞力者治於人!

For the people,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在中南海,在毛主席像章上,都刻著這句話,但如果沒能做到前兩項,怎麽可能做到這條。Of the people, 人民是董事長,by the people,人民是CEO,然後才能for the people。這和公司一個道理,公司隻會為老板服務,怎麽會為員工服務?

林肯打這場戰爭時,無論南北政府,都是民主政府,再用為人民來justify這場戰爭,恐怕說服力不強,按現在中國的觀點,就是分裂和反分裂的矛盾。但林肯的三民主義的含義,在於怎麽定義人民!

林肯的人民,是所有的人,包括不為當時的民主製度認定為合格選民的黑人。民主製度,從希臘時代就有了,但人民的定義是狹隘的。其實,任何的製度,即使是獨裁製度,也不是一個人,也必有一個人民的範圍。如果中共的黨員算人民的話,中國政府也是三民的。誠實地說,為了所有人民的話,並不是林肯政府的共識,這個思想,可能也不是林肯的原意,但這個演說,卻定義了這個新的思想,從而正義化了這場戰爭。

即使在美國,要實現所有人的三民主義,從北方勝利算起,又花了一百年,到1960年代才算實現了所有人,包括黑人,女人的選舉權,至於要達到真正的三民主義,可能還需要100年,也可能永遠也達不到,就像共產主義一樣。

但這是一個理想!林肯之前,那些希臘的,羅馬的,英國的,法國的和美國自己的民主,都是片麵的民主,一部分人的民主。隻有從林肯開始,才走上了全民民主的道路。馬克思也提倡全民民主,但列寧把它引上了歧途,成為新的暴政。

全民民主被古希臘的先哲認為是不可能的,實施的過程艱難而曲折,在有些地方徹底地失敗。但另一方麵,也要看到它的成功之處,迄今,全世界200個國家,90%的國家有名義上的民主製度(以競爭性選舉為標準),人均水準最高的50個國家,全是民主製國家(中國2020年列63位)。全民民主製度和觀念,給世界帶來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如今,種族平等,性別平等觀念深入人心,人權狀態極大改善,殘酷的行為千夫所指,林肯的三民主義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普世的真理!

三民主義,我們要為之奮鬥,not because it is easy, but because it is hard!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