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TV這裏是北京
舊時的北京城有一句民諺,叫“東單西四鼓樓前”。當時是北京城最繁華的三個地方。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其中的西四。
從西四牌樓到西四
西四是西四牌樓的簡稱。建於明永樂年間,與東四牌樓隔皇城相對。
1899年由南向北拍攝的西四南牌樓——“大市街”坊
滿清的時候,西四一帶是正紅旗地界。老舍寫的《正紅旗下》就有描寫西四的內容。
西四連接著老北京最繁華的路段,向南可到西單,向北可到新街口。
民國時期的西四牌樓,那時已經有有軌電車,向東直達皇城根,向西可到廣濟寺、帝王廟、白塔寺、普壽寺。出阜成門後可到月壇、白雲觀、釣魚台、門頭溝、妙峰山一帶。可謂四通八達,匯通四海。
1939年的西四南牌樓——“大市街”坊
當年的西四牌樓,一時繁華,五行八作,大小買賣應有盡有。
早年間還有馬市、牛市、羊市、肉市、菜市、駱駝市、缸瓦市、羊皮市、人市等等諸多市集。清代右翼稅署衙門就在馬市大街。
馬市牌坊
這裏還是明代的刑場,也叫西市。楊繼盛、於謙、袁崇煥都是在這兒遇難的。於謙是明代的那位兵部尚書,可不是現在說相聲的於謙老師。
而袁崇煥死後的屍體,被屬下偷偷送到了法源寺保存。
當年,老舍筆下的《茶館》,在這裏是最真切的生活場景。
連闊如、王傑魁、趙英頗、品正三這些書壇名家總在欣蚨來茶館說書。《東漢》、《包公案》、《聊齋》、《隋唐》,這些傳奇在茶館的茶香中蕩氣回腸。
1954年12月底到1955年1月中,西四牌樓和東四牌樓同時被拆除,西四牌樓隻留下一個簡稱:西四。
不過,它還保留了兩座轉角樓。這兩座樓建於慈禧六十大壽那年。當時慈禧去頤和園必須經過這裏,軍機大臣世鐸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各建了一座二層轉角樓屯兵,用以保證慈禧安全。
這兩座百年轉角樓幾經風雨,東北角樓現為工商銀行,西北角樓在解放後即為新華書店。
西四的胡同故事多
當年的西四四通八達,周邊茂密的胡同裏自然也孕育出無數名人軼事。
辟才胡同
舊時又叫劈柴胡同,胡同的深處是齊白石故居。
而更早的1835年,統治大清近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後就出生在這裏,直到入宮。
豐盛胡同
緊臨辟才胡同,據說當年楊度的家就在這裏。楊度是清末舉人,鼓吹君主立憲,是民國政府通緝的首名“帝製犯”。
但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隻與周恩來、潘漢年保持單線聯係,為新中國的成立默默奮鬥。
路的東麵有“砂鍋居”,這家乾隆年間創立的飯館其“砂鍋白肉”名滿天下。
路的西麵則是缸瓦市基督教堂,英國教會,建於十九世紀中葉。
老舍於1922年在這裏學英語。1933年,他以這裏為背景寫下小說《離婚》。
1998年克林頓曾來此做禮拜,2005年布什也曾在這裏做禮拜。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
磚塔胡同
胡同名來源於“元萬鬆老人塔”。它始建於元代,是高僧萬鬆老人的葬骨塔。
這裏在元、明、清三朝,是戲曲活動的中心。元代著名劇作家關漢卿就住在這裏並寫下《竇娥冤》。
1923年,魯迅與兄弟周作人反目後,從八道灣搬到61號(今84號)。在這裏,他校勘了《嵇康集》,編定《中國小說史略》下卷,寫下《祝福》、《在酒樓上》等名篇。九個月後,他搬離了這裏。
這條胡同還住過一位文壇大家,那就是一生寫下三千多萬字的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他在這裏寫下了《金粉世家》,也寫下《天上人間》、《劍膽琴心》。
張恨水及《金粉世家》劇照
從西四北頭條到北八條
與東四有十四條胡同一樣,西四也有八條胡同相列,位於西四路口西北角。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曆史。
西四北頭條
明代舊稱驢肉胡同,北京城的驢肉集市就在這裏。和珅出生地。清代乾隆時和珅出生在這裏。
王剛老師飾演的和珅可謂一代經典
後來,在他慢慢成為權臣後,就在什刹海西岸建造了新府邸,即現在的恭王府。
廣濟寺
始建於宋朝末年,1953年成為中國佛教協會會址。
大雄寶殿有一尊乾隆時的青銅寶鼎,殿後壁懸掛著一幅《勝果妙因圖》,是乾隆九年畫師傅雯用手指所畫。
寺內藏有10多萬冊佛教經典,珍貴的有12種版本的《大藏經》。
曆代帝王廟
始建於明代嘉靖十年,是我國現存唯一的祭祀中華三皇五帝、曆代帝王以及文臣武將的明清皇家廟宇。
西四北二條
明代舊稱西帥府胡同。
大帥府
永樂年間曾有東西二元帥府,明武宗南征,太師鎮國公在此設西元帥府。
清朝雍正、乾隆初期,大清重臣鄂爾泰也曾在此居住。雍正時他成為內閣首輔保和殿大學士及軍機大臣。
北京市第41中學
位於西四北二條58號。1920年,華北大旱,陳垣與朋友一起創辦了孤兒院,同年9月又創辦“平民中學”。
陳垣與啟功
後與萃文、萃真教會學校合並,1949年改為北京市第41中學。作家王蒙、馮牧等都畢業於此。
西四北三條
明代舊稱箔子胡同。“箔子”是用葦稈編成的簾子,是當時流行的建築材料。胡同因賣箔子的商鋪而得名。到民國時,則稱報子胡同。
程硯秋故居
1937年,日軍占領北平。當時已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拒絕了日本人的招攬,“停演”去西山青龍橋務農。
日軍進入北平前門大街
而西四北三條的39號院,就成為他身陷北平後的居所。
從1938年直到逝世,他一直在這裏居住。
藝文幼稚園
1929年,教育家張雪門在11號院創建藝文幼稚園。
上世紀70年代,這裏還曾是西城區教委所在地。
隆長寺
全名為護國聖祚隆長寺。明代時為皇家印刷廠,可惜現在已成大雜院。據說院內還有乾隆寫的詩。
寺內曾有一尊高5米銅鑄佛像,不過現在已被移往法源寺。
西四北四條
明代舊稱熟皮胡同,相傳製皮作坊在此而得名。也因臭氣大而被人稱臭皮胡同。民國後以諧音稱為“受璧胡同”。
西四北四條小學
這是北京最古老的小學之一,清朝時為“正紅旗官學”,它的前身是前清義塾。
光緒九年改為“正紅旗官學”,建國後,這裏是北京首個“紅領巾班”,毛主席和市長彭真為此而題詞。
西四北五條
舊稱石老娘胡同,相傳石姓接生婆居此而得名。
傅增湘舊居
1918年,北洋政府王士珍當政,時任教育總長的傅增湘買下了西四北五條7號院,傅增湘將其命名為“藏園”。
傅增湘
傅是民國時期的大藏書家。家中收藏善本書6.6萬餘卷。
張宗昌舊宅
西四北五條5—13號,是民國軍閥張宗昌的宅第。其中就包括傅增湘的藏園。
當時人們把玩牌九叫“吃狗肉”。張宗昌特別愛賭,人們就稱他為“狗肉將軍”。
張宗昌與張學良
他是中國近代軍閥中,名聲最差、文化程度最低的一位。他自認與孔子同鄉,得斯文一些,便花重金拜清末狀元王壽彭為師。
王壽彭,山東大學創始人之一,寫出一首詩《俺也寫個大風歌》:
大炮開兮轟他娘,威加海內兮回家鄉。
數英雄兮張宗昌,安得巨鯨兮吞扶桑。
西四北六條
明代舊稱王瑞老兒胡同,民國後稱南魏兒胡同、南魏胡同。
陳半丁故居
著名畫家,抗戰時買米庫4號的一所洋樓,園子占地五畝,故稱“五畝之園”。
1951年,他搬離“五畝之園”,買進了南魏胡同7號(今西四北六條)和和平門內東新廉子胡同16號二處宅子。陳半丁的兩位夫人分開居住,而“五畝之園”後來成為鄧小平住所。
西四北七條
明代舊稱泰寧侯胡同,當時泰寧侯陳珪住在這裏而得名。
清代為避道光皇帝旻寧的“寧”,改稱泰安侯胡同,也稱太安侯胡同。
西四北八條
明代舊稱武安侯胡同。因當時武安侯鄭亨住在這裏,民國後又被訛傳為武王侯胡同。
施今墨中醫藥文化研究院
施今墨是中國著名醫學家,但他1881年出生時叫施毓黔,13歲便隨舅父學習中醫。
他秉承父誌,步入仕途。曾隨黃興加入同盟會,做過湖南省教育廳長,後又應熊希齡邀請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長。
因社會腐敗,壯誌難酬,於1921年改名為“今墨”,棄政從醫。
他曾為孫中山、汪精衛之母治病,1930年千裏出診為楊虎城治病。1935年,他與汪鬆春、肖龍友、孔伯華四人同列“中國四大名醫”。
施今墨與毛澤東
西四牌樓寺廟多,其實,西四牌樓的古跡除兩座轉角樓外還有很多。南邊有元代的“元萬鬆老人塔”。
西邊有始建於遼代的白塔寺。
始建於金代的廣濟寺
始建於明嘉靖十年的曆代帝王廟
始建於清初的清真普壽寺
西四,雖然是簡單的兩個字,但卻承載了老北京幾百年的風雲變幻。徜徉其間,那一磚一瓦,仿佛述說著那年的京華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