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雄關係列 - 函穀關、潼關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五百年,到後期形成了西邊的秦國與東方的山東六國互相攻伐的狀況。而這場東西方攻防的關鍵節點,就位於今天河南省西部的函穀關。

 

函穀關位於黃河南岸的要道 - 崤函古道的東端。關前為泓農河,關的北邊挨著黃河,關後方即為全長上百公裏的崤函古道,是一條連接關中地區與中原腹地的要道。

傳說在春秋末年,道家創始人老子就騎青牛西出函穀關隱居。

到了戰國中期,秦國自商鞅變法後實力大增,漸有爭霸中原之勢。公元前330年,秦國把函穀關建成為重要的戰略基地,經常由此出關向東攻略魏、韓等山東六國,時人亦把函穀關當作秦國與山東六國的分界線。公元前299年,受秦王邀請,齊國的孟嚐君田文來到秦國為相;但一年後,秦王聽信讒言要殺孟嚐君,孟嚐君的門客逐使出雞鳴狗盜的絕技,幫助孟嚐君逃離秦國。其中,當他們逃到函穀關附近時,已經是半夜;關法有宵禁,規定要日出才開門,但時辰未到,而秦王隨時會派兵追過來。幸好門客中有人會假裝雞鳴,於是群雞齊鳴。衛兵以為天亮了,於是打開關口,孟嚐君一行人便乘機出關。

 

戰國中後期,秦軍出關侵占了趙、魏、韓、楚等國的大片土地,引起了山東六國的恐慌;列國因此多次組成聯軍,合縱攻秦。秦軍逐在函穀關嚴陣以待,阻擊聯軍;主力則在關中以逸待勞。聯軍大都是望關興歎,有兩次倒是破關攻入關中,但已經是師老兵疲,被秦軍擊退。至此秦國已經勢不可擋,到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舉滅掉山東六國,統一華夏。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烽煙四起;陳勝的農民軍一度攻破函穀關,在鹹陽附近被秦軍擊敗;劉邦則趁著秦軍主力在河北與項羽對峙之機,從南麵的武關繞道進入關中,迫使秦王子嬰投降,秦國滅亡。

 

盡管在秦漢之際未能當上主角,函穀關也有它的戲份:劉邦占據函穀關不讓項羽進關中,項羽一怒之下破關並向劉邦興師問罪,這才有了後來鴻門宴的故事。後來唐朝文人杜牧則在著名的阿房宮賦中寫到:戍卒叫,函穀舉......”

 

西漢時期,函穀關依然是連接京師長安與關東地區的重要關卡。公元前154年,關東爆發七國之亂,叛軍認定朝庭大軍會從函穀關出兵平亂,逐派出突擊隊埋伏在函穀關附近準備伏擊官軍;但是朝庭大軍統帥周亞夫聽從建議,從南邊的武關繞道出關,避開了叛軍的伏擊,並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

 

東漢時期,函穀關以北的黃河故道北移,南岸出現一條可從車馬的大道,函穀關在事實上可以被輕易繞過。再加上東漢定都關東的洛陽,國內承平日久,朝庭隻重視邊防軍和京師附近的防務(修築了虎牢關等洛陽八關);舊函穀關則破敗不堪,戰略地位大不如前。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一方。曹操雖攻滅河北袁氏,初步統一北方,但是關中地區的中小軍閥對曹操並不是完全臣服。為了防範這些關中軍閥,曹操在渭水與黃河交匯處東南角,也是黃河大轉灣處的南岸,設立潼關。潼關位於秦漢函穀關故址以西約60公裏處,扼守崤函古道最西端,與黃河渡口互為犄角,是一處戰略要地。潼關也取代了函穀關的地位,成為連接關中與中原要道上的主要關口。

曹操修建潼關後沒幾年,關中以馬超、韓遂為首的十部軍閥於公元211年起兵叛亂。曹操率兵在潼關與關中軍閥對峙。因潼關正麵空間狹窄,不利大軍決戰;曹軍逐兩次渡過黃河,在渭水以南大破馬超、韓遂等部,徹底控製關中。

 

魏晉南北朝時期,潼關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各方勢力三百年間在此鏖戰十幾次,攻守雙方互有勝負,其中參與者知名度較高、影響比較重大的有兩次:

 

公元417年,劉裕率領東晉軍隊攻伐後秦,在潼關大破後秦軍,隨即長驅直入長安,滅掉後秦。劉裕也憑借此功績返回江南篡位代晉,建立劉宋王朝。

 

公元537年,西魏宇文泰率軍在潼關擊退東魏權臣高歡的進攻,從而穩定了局勢。此後四十年,宇文氏由弱轉強,最終統一北方。

 

到了唐代,潼關成為了首都長安的東大門,潼關也迎來自己的鼎盛時期。在唐代的幾次潼關攻防戰中,有兩次影響了曆史進程: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安史叛軍迅速攻占河北、河南等地,與哥舒翰的二十萬唐軍在潼關對峙。此時,郭子儀等率軍進逼河北抄安?山的後路,安祿山已經進退兩難;唐玄宗卻強令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二十萬唐軍在關前的峽穀中伏潰敗,潼關失守;唐玄宗聞訊後逃到蜀地,盛唐終結。安史之亂直到七年後才被平息。

 

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破潼關,唐僖宗聞訊後逃往蜀地避難。黃巢攻占長安並建立政權。四年後黃巢兵敗身死,唐朝也名存實亡。

 

北宋以後,中國政治經濟中心東移,關中平原成為了二三線地區,潼關的地位也被邊緣化;但偶爾它也會發揮餘熱:

 

十三世紀初,蒙古大軍入塞攻金,占領河北、山西、陝西等大片地方。金軍放棄中都(今北京),主力龜縮在河南、山東一帶,並以黃河、潼關等天險組成關河防線,阻擋蒙軍。蒙軍幾年內在關河防線前屢屢碰壁,最終於1232年經南宋繞道,在三峰山大破金軍主力,兩年後滅金。

 

潼關最後一次影響曆史進程的事件是明末清初在當地發生的幾場大戰。

 

1638年,洪承疇、孫傳庭等指揮明軍在潼關南原伏擊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軍;闖軍幾乎全軍覆沒,李自成僅帶十八騎逃出包圍圈。後清軍入塞威脅北京,崇幀帝命洪、孫二人帶兵勤王救駕,李自成才逃過一劫。

三年後,中原大旱,李自成再次起事,應者如雲。崇幀帝重新任命孫傳庭去圍剿闖軍,結果是敗多勝少。1643年,闖軍攻破潼關,孫傳庭兵敗身亡。(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李自成占領關中後建立政權。

第二年,李自成帶兵攻占北京,崇幀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隨後,吳三桂放清軍入關,闖軍在山海關戰敗;李自成隨即放棄北京,退往關中。

1644年底,清軍兵分兩路攻打李闖。其中一路逼近潼關,闖軍在關前屢戰屢敗。戰至1645年初,清軍在紅衣大炮的協助下,向潼關發動總攻,闖軍敗退,被迫放棄關中。

此戰迫使李闖被迫放棄根據地,南下逃亡;一年後李自成被殺,闖軍土崩瓦解。清軍在解決了李闖後更加勢如破竹,很快就渡江南下,占領了大半個中國。

 

最後,我以元朝詞人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來作為本篇結尾。

 

峰巒如聚,

波濤如怒,

山河表裏潼關路。

望西都,

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