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賞了張藝謀的新片【一秒鍾】, 看了之後五味雜陳,真說不上好與不好,因為片子還是沒能擺脫以往的詬病--缺乏吸引人的故事。當然若分解來看,攝影,演技,劇情....倒是各有各的長短。老謀子擅長宏大單一色彩的大場景 (比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個故事起始結尾用時很長的一段大漠上之壯觀十分震撼,但與劇情的展開沒有太多關聯。劇中幾位主要藝人(張譯,範偉)的出演將那個時代的人物刻畫的惟妙惟肖,隻是放映員範偉那個年代能穿個西式馬甲晃來晃去絕對奇葩,說實話,咱做為過來人文革期間真沒見過有人能有此穿著。
【一秒鍾】圍繞著電影膠片展開,從送膠片偷膠片洗膠片放映膠片到最後剪膠片,說來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 -- 一秒鍾之愛的苦難之旅,但若深入挖掘也很能搞出些戲劇性的橋段,然而這一向是張藝謀的短板 ,其故事通常為畫麵場景服務或隻是展示一個主題,所以他的電影看完了,除了記住幾個畫麵講什麽早忘到腦後。比如成名作【紅高粱】, 隻記住大片大片高粱地裏苟合的一幕。【一秒鍾】 倒是很細膩地白描了文革的那段日子,一場反複播放的電影就是那時人們最大的娛樂,也許這就是張藝謀想揭示一個文化匱乏的時代。
電影中關鍵的片段是小姑娘偷膠片做台燈的一幕。不過說實話,大漠深處的如此偏僻的農場,幾個月才有機會放一場電影,哪有那麽多膠片供人們做燈罩? 所以故事有點擰巴、很難讓人共情。不過這真真勾起了咱的回憶,文革期間我們住的大院離八一電影製片場不遠,因而確實有一段時間有用膠片做台燈的經曆。那會先要通過哥們的哥們找到八一廠的人脈,然後通過他們的父母找到廢棄的膠片,之後再處理去掉上麵的影像成單一色的(詳細步驟忘了), 膠片上有一排排孔,用線很容易就能穿搭成一個台燈照。
【一秒鍾】 中播放電影【英雄兒女】是一個重頭戲,也是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經典片子,然而與之相關也是主演張譯最關注的是隨之播放的“新聞簡報” ,它的再現讓自感到十分親切。記得文革期間看電影前,必放一段這玩意,人們看得也是津津有味,因老看重複電影,新聞簡報時不時到還有些新意。查看了一下其來曆 “《新聞簡報》每集時長約10分鍾,影片通常為每周一期,但有時也會出現不定期製作的情況:比如文革時期,1967年僅出了10號。影片內容涉及重大的時政新聞,以及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生活,各條戰線上的先進人物等。”
張藝謀說拍【一秒鍾】 是一個情節,咱欣賞完之後也確能感受被穿越回到了文革的那段日子,灰不灰暗不暗,因那是我們 60後正在成長的時段,所以記憶深刻難忘,片子的畫麵既熟悉又遙遠,帶給我們一絲苦澀,一絲悵惘,也許這就是張藝謀所要展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