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飛機迷,當然飛行這件事情風險太大,我也隻是在電腦模擬上飛。但是現在的電腦模擬已經做得極好極好了。每一個按鈕,飛行的態勢,都模擬得非常仿真。帶上VR頭盔那真的和坐在真正的機艙裏沒任何不同。
因為學習開飛機還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所以我基本上隻飛兩種機型,二戰時期的P-51野馬戰鬥機和八十年代的F/A-18C艦載機。在這個過程中,我就體會到了什麽叫隻差五年。
野馬戰鬥機,乃是二戰名機。一開始我以為很先進,飛了才知道,那一個老爺貨。起飛了,飛不穩。要不停地調整副翼位置。不同的速度,副翼角度都不同,隻要不是勻速飛,就不停地歪。如果要空戰,就更慘了,時不時來一下失控。然後控製也少,稍微一看,我就已經完全明白它的原理了。當然我相信氣動外形啥的是有講究的。但是這些東西拿來反向工程一看不就得了?我的感覺,按照中國造解放牌汽車的實力,估計,那時候也能仿出來(當然那時候在蘇聯的幫助下其實仿的已經是米格15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我估計說隻差5年,完全不成問題。
飛F/A-18,哎呀,那個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全自動,穩。根本不需要考慮什麽副翼了,全部都自動調完了。飛機極度複雜,完全記不住所有的功能。這時候我就感慨了,這哪裏是五年?五十年都未必了。
原因何在?就是一件事物在初期的時候,往往是好弄的。比如野馬戰機,有什麽難的?發動機是鑄造的,控製是靠鋼絲的。我隻要機械廠不那麽差,就能追上來。可是到了F/A-18那個時代,就不一樣了,那是一個係統集成工程。你可能發動機隻差五年,可是你的集成電路,傳感器,人工智能等等加起來,那就遠遠不止五年了。也許你發力在一點上還能追一追,但是要全部追上,真的很難很難。蘇聯就是完全沒追上。現在的蘇35,航電還是差。沒辦法。
所以,我真的不認為什麽隻差五年的說法有說服力。芯片剛開始的時候,你搞定造芯片的材料基本就OK了。到後來就要發展光學,化學,材料,各種學科都要用了。這個積累,就不是你五年能趕上的了。你光看那你追得上的五年,完全不管其他方麵相差了幾十年,最後吃虧的,還是你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