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崇禎皇帝
尋訪明崇禎思陵
卜一
明十三陵是北京最著名的古跡之一。 一九七零年代我第一次去北京,就慕名前去遊覽過。 此後的二、三十年又多次重訪。加之多年在北京工作,親戚、同事來訪頻繁,陪他們攬勝,十三陵已看膩了。說是參觀「十三」陵,實際上十三陵中隻開放了「一個半」陵,即已開放地宮的神宗萬曆皇帝的定陵,和隻開放了地麵樓閣的成祖永樂皇帝的長陵。 其他包括明末代皇帝崇禎的思陵在內的十一個皇陵,都已殘破不堪,埋沒荒野,無徑可至。 每次到十三陵,我總是打聽崇禎思陵的去處,居然無人知曉;在北京也問了許多人,我所認識的人也從來沒人去過,令人不禁有「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之感。 但悵然之餘,我也並未死心。
明十三陵
明定陵
定陵地宮
長陵
與老馬同誌前往探尋崇禎思陵
初夏之際,周末暇餘,由師傅老馬同誌駕車,我倆一道前往十三陵,探尋思陵。 一路沿京昌(北京到昌平)高速公路北上。 三、四百年前李自成大軍正是沿此路線浩浩蕩蕩由昌平南下打進北京,逼得崇禎吊死煤山(今景山),明朝最終滅亡。 今昔巨變,令人感歎。 約半小時,已遙見李自成雄姿策馬南下的銅像,昌平十三陵到了。
李自成雄姿策馬南下的銅像
見到陵園示意圖顯示思陵位於十三陵西南。 驅車前往,一片荒野亂徑,下車問路,答案總是「不知」,或「找那個幹什麽? 」。 徘徊了半個小時,還是老馬機靈,找到了一位老者問明方位。 遵循其指導,找到了一個破舊的小村落。 村上的人說思陵就在村後,有條小徑能夠通到那裏,但很少有外人去過,不知車子能否過得去。
荒徑亂草裏名車猛鑽,忽見王承恩墓,找到了思陵
我們穿過村落,果然看到一條荒蕪小路,雜草叢生,已有尺許高。 老馬膽大心細,不惜其奔馳名車,且行、且退、向前摸索。 突然,見到路旁草叢中有一個大墓碑,上書「王承恩墓」。 哎呀! 這不是當年崇禎吊死時,身旁僅剩下的王太監嗎? 崇禎上吊後,他也就近上吊,隨主子去了九泉。 看來這幾百年來,王先生還是孤零零地守護著崇禎。 顯然思陵近了! 果然,行車頃刻,見到一圈圍牆,我們找到思陵了!
王承恩之墓
圍牆約有兩米半高,牆外有一石碑,上書「莊烈湣皇帝之陵」。 見一木門緊閉,推敲均不得入。 既來之,總得瞧個究竟,於是我由老馬扶持,攀爬上牆,向內張望,隻見園內雜草叢生,又有許多蔬菜夾種其中,有一排石雕的祭台,遠處有一閣台,上有一個大石碑。 石碑後青鬆老樹下有堆土丘,想來必是崇楨寢陵所在了。
石碑上書「莊烈湣皇帝之陵」
思陵四周環丘,風景可謂幽雅,隻可惜北麵後背山巒參差不齊。 此處如做百姓常人陵園,尚可謂富貴有餘,但若安葬天子,則必氣數已盡,子孫難保。
園中還有一間小破屋。 我觀察入神,還不忘向「足下」牆腳的老馬通報所見。 忽然,小破屋內衝出一個老人,盛怒大吼:「幹什麽? 想偷東西! 」我在牆頭處變不驚,心想誰會跑到這破山窩來偷你的大白菜,但很鎮定地對他說:「我們遠道而來,絕無惡意,隻是久慕崇禎舊事,特來尋訪。 」老人一聽,突然臉色一亮,竟開了小門,和顏悅色地說:「請進來吧! 」我與老馬遂入得陵園。
悶慘的守陵老人遇知音
老人請我們進小屋稍坐,還給我們送上茶水! 看來老頭在這裏是悶慘了,今天總算是遇到了知音。 老頭藍衣藍褲,猶為文革時期裝束,頗有桃花源記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模樣。 當然那間小屋也是文革時期的「檔次」。 老頭說自己已有七十多歲了,牙雖沒剩幾顆,但看起來身體硬朗,行動敏捷,說話聲如洪鍾,可起勁了。 他說他們家族明朝中葉就遷入此地守陵,清代依舊,並延續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 明清之時,他們一麵守陵,一麵務農,世代免於賦稅。
老人對明代宮廷各種軼事、曆史掌故背得滾瓜爛熟,如數家珍。 他告訴我們,明朝荒唐的皇帝可出了不少,例如原躺在定陵裏的神宗萬曆皇帝,當政四十八年,但上班(朝)的時間不多;崇禎的父親光宗才上任一個月,身體本就虛弱,他的庶母鄭貴妃又送上一群美女,他吃了兩顆紅藥丸就完蛋了。 接著幹的是崇禎的大哥熹宗,他是個道地的二百五,整天隻會做木工,朝政顧不上,結果奶媽、太監都登台了。 特別是他寵信的太監魏忠賢玩弄權術,殘害忠良,弄得朝政日非。 打不過滿州努爾哈赤,卻將滿人祖先金代在北京西南房山的皇陵全都扒了,真是造孽啊! 這三朝下來已是積習難挽,大勢已傾,內有農民起義(或謂流寇)紛起,外則滿清崛起東北,邊警不斷,國事已潰爛而不可收拾了。
魏忠賢
熹宗幹了七年,臨死前將這個爛攤子留給了他的五弟朱由檢,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崇禎皇帝。 崇禎比起他的祖父、父親和大哥要好一些。 他雖然也不是安邦定國的材料,但猶能鏟除奸逆,殫心治國,企圖力挽狂瀾,隻是內憂外患交迫,頹勢難挽。 崇禎十七年春,李自成由西安向北京進軍,沿途明守軍或潰或降,京師告急。 大臣們勸崇禎南下,遷都南京,他說:「國君死社稷!」,已表示了殉國的決心。 李自成大軍到了昌平,派人去請崇禎禪位,他也拒絕了。
崇禎槐樹上吊死,衣襟留言
三月中旬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外城,崇禎逼周後自殺。 次日內城陷,他走到煤山東腳下的一棵槐樹下,上吊而死,衣襟留言:「無麵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麵。 」當時身邊隻剩太監王承恩一人,隨後王太監也就近上吊而死。 那棵槐樹「害死」了皇帝,被拷上了枷鎖,活了三百多年。 但終沒熬過文革,被紅衛兵毀了。 照理說老槐樹也應算是「造反有理」。 現在煤山(景山)東腳下原處又栽了一棵年輕的槐樹,看樣子還得等上幾百年才會像個樣子。
景山東腳下原處又栽了一棵年輕的槐樹
李自成入北京後,將崇禎及周後的遺體送到昌平,當地居民將之葬入已去世的崇禎寵妃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在北京沒留幾天,就前往山海關攻打 「衝冠一怒為陳圓圓」而降清的吳三桂,卻被清兵大敗。 遂匆匆回北京登基,次日就滿載金銀撤離北京西去。 幾天後,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大軍進入北京。 為了籠絡人心,服喪三天,以帝禮改葬崇禎,追諡「莊烈湣皇帝」,陵曰「思陵」。 聽完老人講完這段故事,深感三百六十行,行行確實有本難念的經。古往今來,想當皇帝的人可真不少,但當皇帝這行當風險非常大。 如果弄得好,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固然威風光彩;但搞不好,落得像崇禎這般下場,又何苦來哉!不過說一句公道話,崇禎在九泉之下(或許在天國?) 也不必以發遮臉,見不得祖宗。 他是替他那幾個寶貝祖宗背的黑鍋,而已禪心積慮,盡到努力,上天(或下地)見到祖宗也庶幾無愧矣!
小溪之南葬天子, 氣數已盡
老人又告訴我們,明成祖是第一個遷到北京的明代皇帝,到北京後就籌建寢陵。 當時風水先生告訴他:昌平此地山巒疊起,坐北朝南,山前有一小溪環繞,風水絕佳,好穴頗多,葬此,社稷可傳子孫久遠;但如葬過小溪之南,則為祚訖轉移,氣數將盡。
思陵的確是十三陵中唯一位於小溪之南的陵園。 思陵四周環丘,風景可謂幽雅,隻可惜北麵後背山巒參差不齊。 老人告訴我們,近來有一個風水先生來此觀察,謂此處如做百姓常人陵園,尚可謂富貴有餘,但若安葬天子,則必氣數已盡,子孫難保。 肯定地,這位風水先生有「後見之明」。 想來多爾袞當年花了些功夫,一方麵貓哭耗子,隆重發喪;一方麵也精選了個「氣數已盡」的「風水破地」,好讓「明祚永絕」,以保「大清永昌」!
殘破陵園一瞥
老人很殷切地帶我們在陵園內走了一圈。 他說,圍牆是近年來重建的,原有的牆早已傾塌,磚瓦多被附近的居民撤去建房了。 國共內戰時期兩軍曾在此對壘,打得滿目瘡痍,殘破不堪。 近年來政府撥款重修圍牆,也曾考慮重整陵園,開放參觀,但總覺「商業性」不大,也就作罷了。
陵園內種滿青菜、豆子、絲瓜等各種蔬菜,老人津津樂道,一一介紹。 想來這也是他獨守空陵,寂寞無聊中少有的嗜好與慰藉吧。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隻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陵園有兩碑,均刻有「莊烈湣皇帝之陵」,其中一座屹立於閣台之上,另一碑則立於大門之外。老人說,前兩年門外的石碑曾遭一次雷劈。我好奇地問老人,十三陵內多年來有否聽說皇帝顯靈的故事。他很肯定地告訴我,從來沒有發生過。大概是皇帝們生前精氣太盛,耗盡了精力,死後就好好安息了。
陵內祭台、陵碑、閣台、土堆和寢陵均在,隻是年久失修,零落殘破
黃昏離去,回首歎息
時近黃昏。 臨行,老人依依不舍,囑我們以後常來,還信手摘了幾個絲瓜非要讓我和老馬帶回家去不可。 盛情難卻,我們隻好一手拎著絲瓜,另一手頻頻揮著,依依而別了。 循原路而回,又見王承恩之墓。 落日西照,回首遙望思陵,省思崇禎當政十七年,內憂外患,勞心積慮,沒過一天安閑日子。 如今在此幽靜僻穀安息,又有老人與王承恩相伴,也算是得其所終了!
落日西照,回首遙望思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