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說說小格局裏乏味的芝麻小事。要說世上的人們努力在做的許多事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應該不會是聳人聽聞的,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人在處理社會事務時常常不是從可以確定的因素出發去把握不確定的事物,而是無視事物的本質隻習慣於追逐不確定的變幻表象,以至於那些人總是在不解地感歎自己總是顛仆在迷茫的處境中。短視和過小的格局讓人們對偶爾見之的趨之若鶩,耳熟能詳的倒常被視之為無物,殊不知自以為少見的特殊往往是來自於司空見慣的普通。
相向而行,近來這個詞因為開始頻繁地出現在了某些重要的場合所以就成了一個眾人仰慕的明星辭令了,由於它高調地“橫空出世”,以至於在生活實踐中許多人的興趣也就開始聚焦於怎樣去使人相向而行這個“捷徑”上,以為這就是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不二法門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相向而行早就是個並不少見的行為主角了,缺了它世界上許多事就不會發生:不相向而行人與人就不會相識,互通有無就成了一句空話,恩恩怨怨的人事就不會存在。所以,相向而行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個基本的構成社會的自然行為要素,當然也就是我們司空見慣的了,隻是當它被抽象成了一個概念後倒是被人們疏忽了它原來的性質和意義了。但對那些處於迷茫中的人們而言問題在於盡管相向而行已是生活中的常態了但生活中的矛盾為什麽並沒有為之而減少呢?
相向而行的意思是有需要的相關雙方相互間朝著對方的方向前行接近。應該說這個詞把運動的方向是交代清楚了,但卻給人留下了行為雙方接近的動機、互動的能力和可能的結果去“有待揣摩”。所以對呼喚相向而行的始作俑者的打算及後麵會發生的故事我們是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象空間的,連帶著對相向而行這個行為本身的意義應該也可以去琢磨一番。
在近來的中美外交場合人們經常可以聽到相向而行這個詞,為的是呼籲各方放下成見,為了和平共處而共同努力排除障礙來合作。這是一種為合作目的的呼籲,如果能成真那大概會是件好事的。一般而言雙方懷揣著善意而來,大體上事情是會朝著令人滿意的方向發展的,譬如男女青年眉目傳情後又在相向而行了,那麽男歡女愛的後續應該會是個大概率事件。這是相向而行後諸多結果中的一種,目的是明確的------利益均沾,在意誌上無需敦促。
坦率地說除了合作圖利外也會有為了報複尋仇而來的相向而行。比如這次美國把中國拉上談判桌就是為了要算算以前被“逆差”了的帳,要求中方把以前占的便宜吐出來。這就是一種可以算作為尋仇、報複而來的相向而行了。日常中人們說來者不善基本上就是指這一類不壞好意的接近了,譬如分屬不同國籍的軍機、軍艦在有爭議的地區在相向而行了,這基本上就是要發生衝突了。中印邊防部隊在邊境地區一旦有了相向而行的舉動,很可能就是拳腳戰又要開打了。所以相向而行又可以是一種為一己之利而采取的行動,動機是自然的-----利益的使然,要擋也擋不住。據此可見,相向而行是不用他人呼喚的,它是社會人的一種自然又自覺的尋利行為,因為人們的利益在對方那裏,相向應該不會是讓人意外的,從動機看人與人的相向而行是必然也是自然的-----不需他人逼迫的,(本文不展開與本文主題並不直接相關的目的與動機理性與否的分析論證)。
如前所述,在中美之間僅目的性明確、過程也簡單的相向而行就可以有兩種方向四種不同的結果了,不過應該說產生像上麵這樣的可以被選擇的非此即彼的結果還隻是一種能被清晰的過程限定在一定範圍內的、基本上可以掌控的有限選擇,如果再羅列一些帶著“錦囊妙計”而來的相向而行那麽其過程和結果可能便會有眼花繚亂地複雜和目不暇接眼地繁多的,所以單以招集相向而行的行為方式是無法明示其行為後的結果的。因為除了期待“不是這樣就是那樣”開誠布公的結果的相向而行外,還可以有更多的既有目標但在實際上又受“計策”支配而無法把握去向的“相向而行”。這些飄忽不定的行程不以某方的一己意誌為轉移,相向者無法知道每一步的相向後會帶來怎麽樣的結果。所以捉摸不定就又可以成為一種在相向而行的過程中看得見的不是結果的結果的。
接下來就再來看看動機發動後的下一個環節:相向的過程與結果及其關係。相向但又存在難以把握的過程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存有不同的認知造成的。舉例來說,各方相向而行本來是為獲利而來,不料想因為目標不同而分配不均導致爭分,最終不歡而散。這樣的結果怎麽會是相向而行的雙方事先所想要的呢?再舉一具體的實例。有位網友A將當年抗戰時期“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政治主張移花接木又不加說明地用在了不同的時空中,並以此作為對某方的批評影射。對此有另一位網友B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應該先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麽時代、什麽背景下出現的,否則就會張冠李戴,扭曲了此話的原意。時代背景不同了,政治口號的用法可能也就不同了”。應該說網友B是對網友A的一次善意的相向而行。按想象接下來會是一通善意的互動了吧?看接下來網友A是怎麽說的:“你的理論就是典型的中國功利主義,有奶便是娘,沒有道德沒有契約精神,隻有需要和利益。中國四麵楚歌沒有一個朋友,就是這種思維方式的產物”。看,不是談事物的來龍去脈也沒有事情的是非曲直的謄清,而是直截了當地對善意而來者一通大帽子加大棍子就是這次相向而行的結果。讀者是不是想象不到會有這樣負麵結果的吧? 可見除了前麵所說的兩種目的方向性明確、過程又簡單且結果盡在意料之中的相向而行外,還可以有因為認知的不同而產生讓人意外的也就是超出了相向而來者意料的相向而行的。因為在事情行進的過程中各人對事物的期盼、理解和隨機又產生出來的認知不同,在行進過程中各方總是會朝著自己的目標持續對對方施加自己的影響力以期改變事物發展的走向的。如果我們在日常中不加說明地運用相向而行這個詞是會讓人對結果產生有歧義的期待的。
說事情發展的是非曲直是意料不到的,是因為人常會有的飄忽不定且又無止境的欲望必然存在的。不過不是對什麽事情有思想準備了就可以從該事情發展的過程中看到結果了的。再繼續看上麵這個例子還會有的一波三折的後續就可以證明這一點。在網友A的一通帽子和棍子之下,大家一定會以為事情也就如此結束了吧?不,網友B對網友A的惡言相向不為所動,還是善言相待:“‘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抗日戰爭時一致對外的口號,避免的是內耗,這是政治智慧。抗戰結束後,是誰打的內戰第一槍?有契約精神嗎?沒有了,因為政治有新的需要了,有不同的選擇,這也是智慧。你再看看,世界上哪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不是‘隨行就市’地在不斷的變化中的?中美的三個公報與目前美國對台政策相符嗎?這當然不是說美國沒有了契約常識,而是中美之間的政治較量的需要。 正是政治利益的驅使,所以各國在國際上的朋友圈也是處於經常的變化中的。你聽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句人人都耳熟能詳的話嗎?”。如此這般地在一番推心置腹循循善誘的開導下,相向而行的結果又開始峰回路轉了-------於是又是另一種意想不到的結果來了。很明顯這是事情在某方影響力變化下繼續發展帶來的“意外”結果。可見,不對行進中的假設和想象加以必要的努力相向而行隻會是一種讓當事者做著美夢盲人瞎馬地去踏空的“陷阱”。所以,相向而行的過程又是個伴有隨機變化的、會受各種影響而或然的發展過程。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在世,如果沒有利益的交集又怎麽會有相向而行的動機和行為?就個人而言,物質世界裏的人必然就是個利己動物,相向而行完全是一個自然的圖利起點,所以就算是能結秦晉之好的男女或是可以在某個戰略機遇上合作共贏的族群都是因為利益的驅使而自然地相向而行地走到一起來的。都說發財好似找金礦,無利可圖就算你喊破喉嚨也不會讓別人抬下眼皮,有利益在這裏,你不呼喚他也會厚著臉皮往你這裏來------這是第一因的預設、生理的需要及心理驅使的自然。
“剪不斷理還亂”,秦晉之好之後會不會反目成仇?果果分完後族群之間會不會再拔劍相向?為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而無視隨之而來的潛在風險、滿足於與對方較力後獲得的階段性結果而忽視逐利的本質,這就是感性者的悲哀。在相向的過程中想通過花言巧語讓對方迷惑了逐利的目的或以為自己可以一勞永逸地掌控對方而不被識破這是自欺欺人的徒勞。客觀世事因有著太多的偶然而難料,所以相向而行的過程總會是個充滿著隨機變幻的博弈過程-------這是隨機出現的機遇促造而成的或然。
“總為浮雲能蔽日”?然而,在相向而行的過程裏除了那些眾多且變幻無定的表象外還是有確定不變的因素存在著的,那就是貫穿於相向而行始終的表現為貪婪爭鬥的人性,這是唯一在這個過程中無需贅言的定然。唯有從定然的也就是必然的人性本質出發去定奪變幻中的各種現象才能從容不迫妥帖地處理好迎麵而來的人事,倘若本末倒置地去著手那麽顧此失彼的局促也就無法避免,讓人無奈的是這樣的“倒置”在人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以忽視了定然的因素、功心於自然的傾向、計較於或然的心態去處世的種種努力,最終隻能是付諸東流的徒勞,芸芸眾生因果不分當然就會在物欲橫流的俗世中活得又累又茫然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