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見證曆史 – 中國的租界/租借地/居留區

1842年清王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與大英帝國簽定了《南京條約》,被迫開放上海,寧波,廈門,福州和廣州五個港口城市為通商口岸。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隨著1858年《天津條約》和1860年《北京條約》的簽定,又開通了十一處通商口岸。到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時,中國開通的對外通商口岸有一百處之多。一些在這些口岸經商的外國人買地建房,形成了自己的居留區,像寧波,福州和煙台的外國人居留區。一些居留區後來變成了租界(foreign settlements 或者foreign concessions),其中有名的是上海租界,天津九國租界和漢口五國租界。與租界相類似的還有租借地(leased territory ),如德國的膠州租借地,英國的九龍租借地和法國的廣州灣租借地。

居留區沒有行政管理係統。隻給予外國人在通商城市買地建房和居留的權利。租界通常是從居留區發展起來的,有自己的管理係統。居住在租界的外國人享有本國領事裁判權。與租界相比,租借地麵積較大,並包括水域,且租期要長。租借地的外國人受租借國的司法管轄。租借地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由租借國政府委任的總督。無論是居留區,租界還是租借地都是中國的領土。

因收藏的實物有限,本文隻討論上海租界,煙台外國人居留區 和德國膠州租借地。

1. 上海租界

上海租界是中國曆史上成立時間最早,存在時間最長,也是麵積最大的租界。上海租界包括兩個獨立的租界: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

1842年中英簽定的《南京條約》確定了上海是開放通商的五個口岸之一,外國人可以在那裏經商和居住。1843年11月8日,英國第一任駐上海領事George Balfour到達上海。隨後,Balfour與上海道台討論建立租界的位置和麵積。11月17日Balfour向外界宣布上海開埠,標誌著上海英租界的正式誕生。  英租界位於上海縣城外洋涇浜以北,蘇州河以南,沿黃浦江西岸的一塊地域。洋涇浜原是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後被填成了一條馬路,既現在的延安東路。上海縣城的舊址在豫園,城隍廟和文廟一帶。現上海公共汽車11路基本上是沿原上海縣城牆的位置繞行一周。

1848年美國基督教聖公會在蘇州河以北黃浦江沿岸虹口一帶建立了美國租界。1849年,法國在上海縣城以北,洋涇濱以南劃定了自己的租界。美英法三國租界的土地是互相連接的,但管理是彼此獨立的。美英租界以蘇州河為界,英法租界以洋涇浜為界。三國租界的土地都延申到黃浦江西岸,這形成了以後外灘(The Bund)特有的外國建築群。  

初期的租界事務是由各國領事負責管理的。1854年7月11日,西方商人協會在英租界召開年會決定成立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中文譯為“工部局”)來管理租界內的行政事務。工部局董事會有九名董事。董事由租界納稅人選舉產生,董事長由董事會董事選舉產生。1863年,美國租界與英國租界合並成為上海公共租界。這樣,英租界的工部局成為新的公共租界工部局。

上海租界示意圖(圖片來自《中國的租界》)

1893年11月17日,為慶祝上海開埠暨英租界成立50周年,新的海關大樓在英租界建成。海關大樓為英國人設計,磚木結構,中間有六層樓高長方形的鍾樓,兩邊是四層樓建築。這棟大樓與現在的海關大樓不同。現在上海的海關大樓是在此基礎上於1925年重建的。

晚清時的上海外灘以及1893年建成的海關大樓與鍾樓(明信片照片)

與此同時,英國在1893年發行了一枚“Shanghai Jubilee” 紀念章。章的正麵中心有一個盾牌。盾牌上刻有“Shanghai Jubilee November 17, 1893” 。盾牌上方有一艘貨輪和初升的太陽。盾牌的兩邊各有一條龍。章的反麵有上海工部局的標記。標記為圓形,上麵印有12國的國旗(呈Y形),分別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左上方);俄國,丹麥,意大利,葡萄牙(右上方);瑞典,奧地利,西班牙,荷蘭(下方)。標記的外環有拉丁語OMNIA JUNCTA IN UNO,意思是合眾為一。標記的內環有工部局三個漢字。章的外圈有“November 17 -1843”,既英租界成立的日期。此章為銅質。

租界50周年“Shanghai Jubilee”紀念章正麵

紀念章反麵

紀念章反麵放大圖

工部局最初僅負責市政管理和財務稅收等行政事務,後來,逐步發展成擁有警察,法庭和監獄等政府事務。法國租界依然保持作為一個獨立的租界,其事務由一個與工部局相似的公共事務董事局負責。

下麵是英美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一張訂單和稅款收據。

Zahn & Co 代表工部局寫給某公司收到訂單的信函

工部局稅款收據

上海租界有一個準軍事組織叫做Shanghai Volunteer Corps(簡稱SVC),中文譯為上海外國商團。SVC最早可以追溯到於1853年4月12日自發形成的保衛租界的一個武裝組織。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3年3月,太平天國攻陷南京。上海的一個秘密反清民間幫派小刀會為呼應太平天國占領了上海縣城,並殺死了知縣。小刀會懾於武力,沒有進攻租界。SVC的人員多數來自租界內的各國雇員,大部分是自願的。1900年義和團運動蔓延至全國,SVC進行了擴編,實力進一步增大。1937年中日淞滬會戰期間,SVC守衛租界的邊界保證了租界內人員的安全。

SVC對連續服務滿12年以上的人員授予Long Service獎章。下麵是授予機槍手W. S. Bowman服務19年的獎章。章的正麵中央是工部局的標誌,標誌外部刻有”SHANGHAI VOLUNTEER CORPS”,章的下方有“FOR LONG SERVICE”的英文。章的反麵刻有被授予人的名字。章為銀質。

SVC Long Service獎章的正麵(小的是一枚miniature獎章)

SVC Long Service獎章的反麵,上麵刻有Gunner W.S. Bowman Act 1912-1931

獎章反麵放大圖

盡管法租界是一個獨立於英美的租界,但法國人從一開始就參與了SVC的組建,更有法國誌願者服務於SVC以保衛法租界的安全。SVC也裝備有一輛法國造的輕型裝甲車。

SVC最多時有2000人,23個大隊,成員來自幾十個國家。1942年初期,日軍占領上海租界後,SVC被解散。

法租界有專門的民事獎章授予對租界做出貢獻的人。以下這枚獎章就是為這些人頒發的。章的正麵是法租界的標記:中國式的城樓加上高盧雄雞和帆船。標記周圍有“上海法國租界”字樣。章的最外圈有法語“FRANCAISE DE CHANGHAI CONCESSION”。章的反麵有法語“MERITE CIVIOUE”。章的綬帶為法國三色旗的顏色:藍,白和紅。章為銀質,為二等獎。一等獎為金質。

法租界頒發的民事獎章正麵

法租界頒發的民事獎章反麵

上海租界的發展也帶動了整個上海的工商業。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已變成了一個國際大都市和中國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以下是上海外灘的一張照片。照片上最高的帶有鍾樓的建築就是1925年又重建的海關大樓。比起以前磚木的四層海關大樓,新樓高八層(不算鍾樓),外層用花崗岩砌成,顯得宏偉高大。與其它建築一起,上海外灘儼然成了一個西方建築藝術展覽館。

三十年代的上海外灘(明信片照片)

1937年8月13日,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在上海及周邊地區展開了淞滬會戰,時間達三個月。雙方的戰火也波及到租界,一些建築物被炮火毀壞。上海英美公共租界和法國租界動員各界力量保護僑民和租界的安全。事件過後,英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都給在這次事件中表現突出的人員頒發了專門設計的獎章。英美租界工部局頒發的獎章為八角形。章的正麵是工部局的標記。章的反麵刻有“FOR SERVICES RENDERED AUGUST 12 TO NOVMBER 12 1937”。 章為銅質。

英美公共租界頒發的獎章正麵

英美租界頒發的獎章反麵

法國租界頒發的獎章正麵有一個劍的造型,並刻有法語“SERVIR”,意思為服務。綬帶上的掛件印有法語“MEDAILLE COMMEMORATIVE MUNICIPALITE FRANCAISE CHANGHAI AOUT – NOV. 1937”。章的反麵印有法語“MEDAILLE DE CHANGHAI CONCESSION FRANCAISE”。章為銀質。

法租界頒發的獎章正麵

法租界頒發的獎章反麵

1943年7月30日,美國,英國和法國放棄租界的領事權和管理權,上海租界回歸中國。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收回租界的是被稱為中國頭號大漢奸的汪精衛和他的南京國民政府。

2. 煙台外國人居留區

根據1858年中英法簽定的《天津條約》,山東登州為新開的十個通商口岸之一。1861年初,英國首任領事馬禮遜(Martin Morrison)到登州府(駐蓬萊)籌辦領事館和開埠事宜。馬禮遜於2月28日到蓬萊,3月18日到芝罘(Chefoo), 今煙台芝罘區。馬禮遜認為芝罘地理位置優越,三麵環山,芝罘灣水深浪靜更適合作為通商口岸,隨即向英國駐清使館建議更改。清廷於5月批準將通商口岸由登州改為芝罘。在當時,芝罘隻是芝罘灣邊的一個小漁村,盡管屬煙台管轄,但對外國商人來說芝罘是比煙台更能記住的名字。因此,在英國文獻中,這一通商口岸一直被稱為芝罘,而不叫煙台,英國領事館也被稱為芝罘領事館,而不叫煙台領事館。

1863年3月,芝罘海關建成。從英國通過貨船進口的貨物主要是鴉片,糖,鐵,煤炭和棉製品。從芝罘出口到英國的主要是黃豆榨油後的副產品,豆餅(beancakes)。英國人用它作為莊稼的肥料。出口到德國,法國,美國等其它國家的產品有絲綢,手工編織品等。初期的貨船是先到上海,然後再到芝罘。後來,一些貨船直接從英國到芝罘,以減少中間人的環節。外國人在芝罘的貿易也惠及了當地企業。1897年,三個來自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的華僑在一個奧地利商人Baron von Babo的幫助和指導下在芝罘建立了Pioneer Wine Company,用當地的葡萄生產奧地利式的葡萄酒,這就是今天的煙台張裕集團有限公司。張裕葡萄酒曾在1915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四枚金獎,這在當時是為國爭光了。

早期的芝罘(明信片照片)

一共有15個國家先後在芝罘建立過領事館。英國領事館是建立最早,經曆時間最長的。法國直到1896才在芝罘建立領事館,但在1924年將其關閉。

1902年8月9日,英國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登基(Coronation)成為新國王。芝罘發行了一金一銀兩枚慶祝他登基的紀念章(發行人不祥)。章的正麵上方有一個皇冠,下方有“E. R. 1902”。E.R. 代表Edward VII Rex(Rex 是拉丁語國王的意思)。章的反麵有“煙台”字樣。

金質紀念章正麵

金質紀念章反麵,有“K18”字樣小字,說明章的質地是18K金的

銀質紀念章正麵,綬帶缺失

銀質紀念章反麵

1906年10月,在芝罘的外國人向當地政府要求建立像上海租界一樣的工部局(Municipal Council),但被回絕,稱清政府不會再批準建立那樣的外國人管理的機構。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芝罘的歐洲人有750人,但芝罘從沒有發展成租界,隻是一個居留區。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占領芝罘。外國僑民在那裏的生活並沒有引起多大變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向美國宣戰,日英關係隨之惡化。12月8日,英國駐芝罘領事館被日軍關閉。芝罘也結束了其長達80年的開埠曆史。

3. 德國膠州租借地

十九世紀末期,伴隨著饑荒和幹旱,仇視外國人,特別是傳教士的事件不斷在山東直隸等地發生。1897年11月1日,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天主教堂被據稱是大刀會的成員殺害,史稱巨野教案。1897年11月14日,德國派軍艦占領膠州灣,要求清政府懲辦凶手並給予賠償。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與德國在北京簽署了《膠澳租界約》,規定把環膠州灣約540平方公裏的土地租借給德國99年,並允許德國在山東修建鐵路和開礦。條約還規定租借地外100公裏的範圍為中立地帶,德軍可在此通行,清軍如在中立地帶駐軍須與德國協商。整個膠州租借地加上中立地帶覆蓋了今青島市區,嶗山區,即墨區,黃島區和部分膠州市的地域。租借地也擁有毗鄰膠州灣的黃海海域。之所以稱為膠澳,據說是為了區別清政府管轄的膠州,但在德語中一直稱此地為膠州(Kiautschou)。此外,膠州灣地區是個租借地,不是租界。不知為何條約的中文文本寫成《膠澳租界約》,也許當時清政府對租界和租借地的定義很含糊。

《膠澳租界約》中文文本封麵(圖片來自《青島舊影》)

膠州租借地的範圍(圖片來自《中國的租界》)

膠州租借地內實行德國的行政管理和法律係統,最高行政長官既總督由德國政府任命。為了把膠州灣地區建立成遠東重要的經濟和軍事領地,德國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用於基礎設施建設。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把靠近膠州灣一個小漁村新建的市區命名為青島(Tsingtau)。

租借地行政當局對城市建設進行了嚴格規範,對建築物高度,花園麵積,衛生設施和建設用材都有嚴格標準。建築物一般都采用歐式風格。經過多年的建設,醫院,學校,銀行,郵局,車站和港口等設施相繼落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膠州租借地的人口有二十萬,青島成為山東最美麗,最繁華的城市。

早期的青島(明信片照片)

早期的青島 2 (明信片照片)

1898年1月26日,為了通郵的需要,德國在膠州灣租借地開辦郵政業務,先後建立郵局九處。下麵是一張1906年發行的四分郵票。郵票上方有德語“KIAUTSCHOU”(膠州),中央有一艘貨船,下方有“4 Cents”字樣。郵票為紅色。

德國租借地發行的4分郵票

德國在建設城市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商業。1903年德國商人在青島成立啤酒廠,用嶗山的礦泉水釀造德式啤酒。這就是今天的青島啤酒(Tsingtao beer)。現在,青島每年都舉行啤酒節,青島啤酒也成了青島的名牌產品之一。

為適應工業發展的需要,德國於1899年開始修建從膠州到濟南的鐵路,史稱膠濟鐵路。鐵路於1904年建成。膠濟鐵路在曆史上和今天對促進山東工業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9年,德國在中國的德華銀行在膠州租借地發行了伍分和壹角硬幣用於流通。伍分硬幣正麵有“伍分 每二十枚當大洋壹元”,壹角硬幣正麵有“壹角 每十枚當大洋壹元”, 伍分和壹角硬幣正麵均有“青島 大德國寶”字樣。伍分硬幣的反麵有“5 Cent”,壹角硬幣反麵有“10 Cent”,伍分和壹角硬幣反麵均有一隻頭頂皇冠腳踏鐵錨的鷹的圖案和德語“DEUTSCH KIAUTSCHOU GEBIET”,意思是德意誌膠州地區。硬幣反麵下方印有鑄造年代“1909”。

伍分硬幣正麵

伍分硬幣反麵

壹角硬幣正麵

壹角硬幣反麵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聯合英軍在中國對德國宣戰,於11月7日占領青島,結束了德國膠州租借地16年的曆史。

備注:本文參考了《中國的租界》,《青島舊影》,《China’s Foreign Places: The Foreign Presence in China in the Treaty Port Era, 1840 – 1843》和Wikipedia 關於上海租界,英國芝罘領事館和德國租借地的一些文章。文中除了注明來源的圖片外,其餘實物均為個人收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