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夢泉(下)
這裏要說明一下,“跑”字在現代漢語中是跑步的意思,上述傳說中卻做“刨”字解釋。前麵提到寫長橋詩的宋末杭州詩人董嗣杲《虎跑泉》詩有句雲:“甃邊依約爪痕堅”,可見唐宋時代人把“跑”理解作爬挖是自然的。《中華大字典》對“跑”字也有一種解釋說:“以足爬地曰跑。”最早的漢字字典《說文解字》沒有收“跑”字,古代是用“走” 字表示跑。“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詩人孟郊七絕《登科後》中這兩句詩引申出的成語“走馬觀花”現在還在使用,這裏的“走”字就是快跑的意思。最早的漢語辭書《爾雅》解釋說:“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因為“走”字的含義古代是奔跑,現今是走路;“跑”字的含古代是爬挖,現今是奔跑,所以按古義叫做虎跑泉。
虎跑泉是從大慈山後斷層陡壁砂岩、石英砂中滲出,據測定流量為每天達四十三至八十六立方米。虎跑的水純淨無菌,泉水分子密度高,表麵張力大,水滿碗口再在上麵輕輕加一枚硬幣也不會溢出,泉水晶瑩甘冽,居西湖諸泉之首。“龍井茶葉虎跑水”,素稱“西湖雙絕”。在此觀泉、聽泉、品泉、試泉,其樂無窮。蘇東坡有《虎跑泉》詩,留有讚賞的佳句:“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遊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玞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
虎跑泉原有三口井,後合為二池。在主池泉邊石龕內的石床上,寰中和尚正在頭枕右手小臂側身臥睡,神態安靜慈善,那種靜裏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頗如一副聯語所雲:“ 夢熟五更天幾許鍾聲敲不破,神遊三寶地半空雲影去無蹤。”
同時,栩栩如生的兩隻老虎正從石龕右側向入睡的高僧走來,形象亦十分生動逼真。這組“夢虎圖”浮雕表現的就是上述關於虎跑泉的傳說。
虎跑寺位於西湖西南大慈山白鶴峰南側,丁修甫為虎跑寺作了這樣一副對聯:“龍咒缽中安西方,聖人現四十八臂具大神力;虎移泉眼至南嶽,童子曆百千萬劫留此真源。”寫出虎跑來曆的神話故事,而且更具有佛教寓意。丁修甫是杭州雙丁中的丁申之子,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丁輔之的父親。正式名字為大慈定慧禪寺的虎跑寺,宋末毀;元大德七年重建,又毀;明正德十四年,寶掌禪師重建;嘉靖十九年又毀,二十四年山西僧永果再造。虎跑寺以寺中的名泉虎跑泉而著名;性空、濟顛、弘一,三位名僧,又給這個古老的寺宇增添了傳奇莊嚴的色彩。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性空大師在此定居建寺。宋朝高僧濟公,初出家在靈隱寺,後居淨慈寺,圓寂於虎跑寺。被佛門稱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主師”的高僧弘一法師披剃出家的寺廟也是虎跑。
虎跑寺現已無僧人住持,改為公園。主要文化遺存有:濟公塔院、虎跑史話館、李叔同紀念館、弘一精舍、弘一法師舍利塔等。李叔同(1880-1942),號息霜,浙江平湖人,曾留學日本,擅長油畫、音樂、戲劇、書法,任教於兩浙師範學堂;39歲突然出家歸入佛門,在西湖虎跑寺剃度後,法名演音,號弘一,別號晚晴老人。 抗日戰爭爆發後,身在紅塵之外的弘一法師以滿腔熱忱提出“念佛不忘愛國”的口號,影響很大。
在太子灣公園和虎跑寺中點附近的虎跑路上,東路邊原有一井,上有四個井眼稱四眼井,路西側是滿覺隴路。滿覺隴路不大但很有名,滿隴桂雨是西湖新十景之一;它起於石屋洞,止於水樂洞,背嶺上還有個煙霞洞,它們位於南高峰下,從煙霞嶺到石屋嶺,合稱煙霞三洞,是緊鄰西湖南麵的一個著名景區。
人們通常將兩山之間的夾道稱為“隴”,滿覺隴本是南高峰與白鶴峰夾峙下的自然村落。“滿覺”是佛教中“圓滿的覺悟”的意思。吳越時,這裏多有小型佛寺,其中有一座五代後晉天福四年建的圓興院,後改滿覺院,因寺為名。滿隴桂雨是著名賞桂之地,沿途山道邊,植有七千多株桂花,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等品種,樹齡最長的已有200多年。每當金秋季節,珠英瓊樹,百花爭豔,香飄數裏,沁人肺腑。如逢露水重,往往隨風灑落,密如雨珠,人行桂樹叢中,沐“雨”披香,別有一番意趣,故被稱為“滿隴桂雨”。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在丹桂飄香的季節來到這裏,隻見大片芳香醉人的桂花樹下,遊人相聚,喝茶聊天,打牌娛樂,沿途數公裏,擺開一條長龍,成了杭州人所說的“杭兒風”現象。
石屋洞位於石屋嶺下,從虎跑路進來約五百米,其洞高敞,洞頂如屋故稱“石屋洞”,四周經整修,遍植花木。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稱:“石屋洞,高敞虛明,衍迤二丈六尺,狀如軒榭,可布筵幾。其底邃窄通幽,闇然密室,周鐫羅漢五百十六身。蝙蝠洞,在石屋洞側,內產蝙蝠,大者如鴉,亦有純白者,其糞即夜明砂也。建炎間,裏人避兵於中,容數百人,皆免。”洞壁鐫刻516尊小羅漢,中間鑿有釋迦佛、諸菩薩像,其中最古的是五代晉天福年間的作品。太平天國時羅漢頭都被毀,現在造像也已不存。百姓躲避的兵災是指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金兵攻陷杭州那一次。蝙蝠洞現在沒有了,而其底邃窄通幽,闇然密室,現稱“別石院”,洞後上寬下窄,狀如浮螺,取名“滄海浮螺”。
石屋洞繼續前進約五百米是水樂洞,深六十多米,在洞內到處可聽見水聲,但見不到水,直至洞口才見清泉如注。洞外路邊桂樹林立,中秋時分,金桂飄香,遊人可在桂樹旁品茗小坐,極具佳趣。泉水流勢急湍與岩石撞成飛沫,似水霧一般,淙淙水聲如奏樂一般,聲如金石,十分悅耳。宋神宗熙寧二年,杭郡守鄭獬名之“水樂洞”,後來蘇東坡守杭時,在《水樂洞小記》寫道:“泉流岩中,皆自然宮商。”兩旁石壁上有“天然琴聲”、“聽無弦琴”等石刻。另有一石,用杖一擊,聲如古琴,很是奇妙。吳自牧《夢梁錄》說:“其洞前四望,林巒聳秀,岩石筍峙,洞壑虛窈,涵如淵泉,味且清甜可掬,洞中水聲,如金石之音,頃為楊和郡王別圃,鑿石築亭,最為幽雅,歲時都人遊觀集焉,曆年多蕪穢弗治,水樂音聲幾絕,賈秋壑以厚直得之,增葺其景,顧無水音,秋壑俯睨旁聽,悠然有契,曰“穀虛而後能應,水激而後能有聲,今水瀦其中,土壅其外,欲振聲,得乎?”亟命疏壅導瀦,有聲自洞間出,節奏自然,二百年勝概,於今如始也。”這段文字中楊和郡王為楊沂中,賈秋壑為賈似道。
煙霞洞在水樂洞外約五百米的煙霞嶺背,為石灰岩溶洞。洞頂大小不等的鍾乳石,遠望如一片蒸騰欲出的煙霞。此洞與一般溶洞不同的地方是洞深雖然隻三十多米,但極為寬敞。洞室由外向裏逐漸收縮,至洞底高僅一米許,舉手可摸到洞頂。洞內不以鍾乳石、石筍之類為主景,而是以利用天然岩穴刻成的石窟造像取勝,較大的有三十八尊,還有一些小型供養像和浮雕。正壁三世佛、脅侍像,十八尊羅漢以及孔雀明王等為五代時期作品。史書記載後晉開運元年(944)僧人彌洪在此建庵,傳說彌洪圓寂後托夢給吳越錢武肅王,“吾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吳王夢醒後於是增刻至十八羅漢。南宋時又補彌勒大佛、觀音等造像。石窟造像以洞口兩旁刻於宋初的觀音和大勢至菩薩最為精美。大勢至菩薩低頭俯視、雙手交叉下垂的神態,莊嚴而顯慈悲;顏麵、前胸、手腕的肌肉豐潤。觀音的表情刻劃得真摯而溫雅,麵部豐麗,肩上所披薄襞衣,自然流暢,表現出軀體隱約可見的曲線,這兩尊像今仍在。洞左有一石,狀如大象,石象肚下又有一石如一小象,極具妙趣。
煙霞洞一堆雲嵐,幾縷桂香,空穀傳聲,靜似桃源,不愧為煙霞三洞之首。近旁與洞相配的還有呼嵩閣、舒嘯亭、臥獅亭(今已不存)、吸江亭、象鼻岩、佛手岩、霞園等亭閣庭院。
杭州舊有“煙霞洞上望江景”的說法,現在煙霞洞景區最高處建有望江閣。這亭閣兩層樓,高八米左右,每層約三十平方米大小,下層白牆圓洞門,牆上飾以掛落、垂花柱,上層全木結構,東西南三麵開窗,站在裏麵能望見錢塘江江景。再往山上走二百米左右,就能看到“南高攬勝”牌坊,從牌坊往上再走五百米左右,經過一大片茶園,就到了南高峰,沿途可欣賞四十多處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