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一篇已被引用6700餘次的宇宙學發展史上裏程碑文章,肯定了宇宙是無中生有的觀點(1973年提出)。

來源: 白雲藍天 2019-12-10 18:20:32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88 bytes)

 

http://www.ihep.cas.cn/kxcb/kpwz/201804/t20180413_4996393.html

 

       1981年1月,美國物理學會主辦的《物理評論D》(Physical Review D)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暴脹的宇宙:關於視界和平坦性問題的一個可能的解決方案”(Inflationary Universe: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horizon and flatness problems)的論文,作者是年輕的理論物理學家阿蘭·古斯(Alan Guth)。這篇迄今為止已被引用6700餘次的文章成為大爆炸宇宙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因為它比較令人信服地回答了特萊恩的論文當年無法回答的問題:也許是某種形式的暗能量,比如真空能(vacuum energy),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驅動了宇宙的瞬間暴脹,從而使得通過真空漲落而生成的微觀“虛”粒子世界得以瞬間膨脹到宏觀宇宙的規模。1997年,已經成為宇宙學大師級人物的古斯在自己的新書《暴脹的宇宙:探索宇宙起源的新理論》(The Inflationary Universe: The Quest for a New Theory of Cosmic Origin)中對特萊恩的原創性思想給予了認可:“據我所知,第一個以科學的語言描述宇宙產生於一無所有的嚴肅建議是愛德華·特萊恩在1973年的論文中提出來的。”(To my knowledge, the first serious suggestion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Universe from nothing could be described in scientific terms was the 1973 paper by Edward Tryon)。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