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打不贏淮海戰役?黃百韜一語道破原因
1948年11月6日,舉世矚目的淮海戰役爆發。在這次大決戰中,國軍投入的總兵力為7個兵團22個軍近80萬人,其中邱清泉兵團的第5軍和黃維兵團的第18軍都在國軍五大主力之列。我軍參戰的總兵力為23個縱隊約60萬人,其中華野16個縱隊40萬人,中野7個縱隊20萬人。從敵我雙方投入的總兵力來看,國軍比我軍足足多出20萬人!而且武器裝備也比我軍精良,天上有飛機,地上有坦克,優勢明顯。
然而兵力和武器裝備都占據絕對優勢的國軍卻在這場大決戰中一敗塗地,精銳盡失。80萬對60萬!國軍為何仍打不贏淮海戰役?黃百韜一語道破了原因。淮海戰役爆發前,黃百韜就已經察覺到了自己有被華野包圍的危險,多次向劉峙請求撤往徐州,最終劉峙批準了他的撤退請求。然而就在黃百韜部署撤退事宜時,劉峙突然來電,命令他暫緩撤退,在新安鎮等待從海州撤下來的第44軍。
黃百韜久經戰陣,深知此時在新安鎮多耽擱一分鍾就多一分危險,但劉峙的命令他又不能不聽。1948年11月6日夜晚,內心十分鬱悶的黃百韜對自己的好友總統府少將參軍李以劻說了這樣一番肺腑之言:“大軍作戰,朝令夕改,正是將帥無才,累死三軍。這次會戰如果垮了,就什麽都輸光了,將來怎麽辦?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拋輕,個人生死是不足惜的。如我被圍,希望別的兵團來救。古人說,勝利舉杯相慶,敗則出死相救。我們是辦不到的。但這次是主力決戰,關係存亡,請轉告劉老總,務必激勵各級戰場指揮官向我靠攏,否則同歸於盡,誰也走不了。請你麵報總統,我黃某受總統知遇之隆,生死早置之度外,決不辜負總統期望。我臨難是不苟免的,請記下來,一定要轉到,國民黨是鬥不過共產黨的,人家對上級指示奉行到底,我們則陽奉陰違。”
在這番話中,黃百韜用八個字道出了國軍在淮海戰役中慘敗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朝令夕改,陽奉陰違”。前四個字主要指劉峙和老蔣,後四個字主要指同僚。正是劉峙的朝令夕改讓黃百韜在新安鎮白白耽擱了兩天的寶貴時間,最終被華野包圍。為了救出黃百韜,杜聿明命令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向碾莊攻擊前進給黃百韜解圍。為了防止邱清泉耍滑頭,老蔣還給他寫了這樣一封親筆信:“黨國存亡,在此一舉,吾弟應發揚黃埔精神,為國家盡忠,為民族盡孝,不惜一切犧牲,將當麵敵人擊潰,以解黃兵團之圍。”
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和李彌的第13兵團都屬於重兵集團,總兵力20多萬人,我軍的阻援部隊隻有3個縱隊不足10萬人的兵力。但邱清泉和李彌為了自保,誰也不肯出力死戰,對老蔣和杜聿明的命令陽奉陰違,打了11天才前進了不足30公裏,幾乎坐看黃百韜的覆滅。戰後,氣急敗壞的老蔣怒斥邱清泉,稱其所為乃“軍人之奇恥大辱”。黃百韜的第7兵團被消滅後,黃維的第12兵團又在雙堆集陷入了中野的包圍。此時杜聿明在戰場上被華野絆住了手腳,自顧不暇,實在無力增援黃維。老蔣無奈之下,隻得命令宋希濂率第14兵團從湖北趕往淮海戰場參戰,以解黃維之圍。
當時宋希濂歸白崇禧節製,白崇禧一開始答應得很痛快,但等宋希濂的部隊將要裝船時,他卻突然改變了主意,硬是將第14兵團給扣了下來,老蔣親自給白崇禧打電話也沒能調動一兵一卒。此時杜聿明見敗局已定,就向老蔣建議放棄徐州,將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3個兵團撤往蚌埠,以拱衛南京。老蔣一開始同意了,然而當杜聿明率部走到陳官莊的時候,老蔣卻突然給他空投了一封親筆信,命令他停止撤退,率部回頭救援黃維。
這封信的內容是這樣的:“據空軍報告,濉溪口之敵大部向永城流竄,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進,如此行動,坐視黃兵團消滅,我們將要亡國滅種,望弟迅速令各兵團停止向永城前進,轉向濉溪口攻擊前進,協同由蚌埠北進之李延年兵團南北夾攻,以解黃維兵團之圍。”此時杜聿明已經差不多要跑出華野的包圍圈了,但老蔣這封措辭嚴厲的親筆信又將他趕了回來,結果不僅沒能救出黃維,還把杜聿明給搭了進去。劉峙和老蔣朝令夕改,手下將領又陽奉陰違,國軍輸掉淮海戰役也就不奇怪了。
作者:清風話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