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歪果仁談詩經;跟中國人談尼采,柏格森,阿多諾,基佛。。。
他跟畫家談哲學;跟哲學家談文學;跟文學家談繪畫,。。。 戰無不勝啊。
大師就這麽忽悠成的。
附:尼采的“衝擊力”主要是針對西方社會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基督教信仰的迷失為背景的。對於中國人,叔本華要有意義的多。尼采對中國文化為背景的人來說意義不大。這就是為什麽中國國內在知識分子中至少兩次掀起對尼采的熱潮,那時人人床頭一本尼采的書(來作為社科的點綴,完全出於對西方的迷信和東施效顰),可是就是沒人真能由衷的欣賞尼采,也欣賞不了,即使他嘴上說。。。 這就像一個邁阿密的毒販子不會對中國的文革後期的傷痕文學特別地動感情,即使他完全理解文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