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麵魚紋彩陶盆之分析與考證

                 昨天讀到“再見驢十八”先生的大作《魅影祖魂,瘋狂的石頭,中》, 其中提到  “人麵魚紋彩陶盆”,正好前些天閑來無事,閱讀了一篇介紹仰韶文化的文章,也看到了人麵魚紋的圖案,有些象謎一樣縈繞在心,通過若幹思考與考證,聯係到以前讀過的積累,也偶得一些想法,不妨在這裏記錄下來。

1. 人麵魚紋的寓意

                 首先,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魚紋盆中所繪出來的魚是什麽魚。筆者認為應該是鯽魚。鯽魚的特點是生命力極強,分布甚廣,除青藏高原外,在各地江河湖泊中都盛產這種魚。加之鯽魚具有豐富的營養,因此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常見的食用魚(古稱鯽為鰿,小的鯽魚為鮒)。鯽魚在春秋的季節裏,成群結隊地到河岸淺灘處覓食水草,因此易於撲捉。綜合以上特點,鯽魚應該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們非常合適的漁獵對象。此外,為了便於對比,上圖中右麵為今天鯽魚的寫生圖畫與照片。其魚鱗紋理,魚眼的圓凸,魚翅的位置等和魚紋盆中所描繪的魚頗為類似。

                 撲捉鯽魚傳統的方法是戳拱釣。所謂拱,就是圍著同一食物搶食的魚群。戳就是將魚竿插入水中,以將吊鉤上的誘餌送到魚拱中間的動作。這時,有的魚就會咬餌。戳拱釣的工具是一隻長4米到8米的木杆,一條長一兩米的繩子,與魚鉤。在仰韶文化的遺址中,曾發現大量的骨製魚鉤。木杆與繩子在新石器時代應是常見可得的材料,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戳拱釣應該是當時捕魚的一種常見的方法。

              戳拱釣中對捕魚者的技術要求不但是下鉤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捕魚者要有“聽魚”的技巧。鯽魚在水下吃水草的時候會發出刷刷的聲音,大魚吃食的聲音要比小魚輕與脆,靠聽聲不但可以判別魚的有無,還可以判定魚的大小多少等。另一個技能是要會模仿魚的聲音。因為當戳魚之後,魚群會跑掉,這時,靠模仿魚的聲音可以把魚在吸引回來。

            仰韶文化集中在黃河與渭河流域,因此在新石器時代,漁獵是食物的主要來源之一。人麵魚紋盆出土時候是扣在一小孩下葬的甕罐上麵的。因此,筆者認為,這是對孩子來世的一種期望的表達。兩條在孩子耳側的魚表達孩子在來世具有能聽魚的本領,而孩子嘴角邊的魚,則是對孩子擁有喚魚本領的一種期盼。魚紋盆中兩隻與孩子並列遊曵的魚,則是對孩子今後來世裏擁有豐富的魚的一種期盼。


2.  新石器時代有曆法存在的實證

           稍加注意,便可看到,在彩陶盆的盆沿處燒製有若幹直線紋。不難看出,這是先秦文獻中所提到的“四正,四維,與四鉤”。為了敘述上的方便,筆者將這些直線紋“複製”在下圖中(左圖)。圖中,兩條紅色的圓是彩陶盆的內邊沿與外邊沿。為便於區別,其不同的直線紋分別用紅褐色與藍色線條表示(在彩陶盆中為同一顏色)。

        所謂  “四正”,就是正南,正北,正東,與正西這四個方向(注意,古時中國在方位上的表示和現在地圖正好相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蓋因一個是仰觀天圖,一個是俯視地圖)。在文獻中也常稱“南北”與東西為“二繩”或“正繩”。所謂“四維”,就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位。四正與四維將一個圓八等分,這種八分圓法,最主要的用途不是確定方位,而是確定季節。古人通過對大量的天文觀測,總結出了時空之間的對應關係,用太陽與北鬥星等天文運動來確定地上的季節。例如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日冬至,日出東南維,入西南維。至春、秋分,日出東中,入西中。夏至出東北維,入西北維。”這是根據日出與日落方位以定春秋分、冬夏至的方法。除此之外,古人還總結出了通過北鬥鬥柄的指向來確定季節的方法。同樣在《淮南子·天文訓》:“日冬至則鬥北中繩……日夏至則鬥南中繩。” 按此種方法,鬥柄指向二繩時,分別對應冬至夏至與春分和秋分,指向四維時,分別對應於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除了八分圓法定季節之外,另一種方法就是將圓12等分來定月份。四維處的四對直角線段稱為“四鉤”,圖中用藍色線條表示。“四鉤”所指的八個方位與“四正”所指的四個方位合在一起,共12個方位。這種關係在原圖中可能不是很明顯,但經過少許的幾何處理,就會顯而易見。為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正方形外接內沿的圓(即四鉤鉤角所在處),這就是右圖中用虛線所表示的正方形,然後再做一個與此正方形外接的圓(圖中用虛線表示的大圓),如果我們把四鉤與四正的12條線段延長的話,那麽所得與外圓的12個交點等分這個大圓,每一點對應一個月份。先人們把這十二個月用十二個動物(12屬相)來表示。在《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有 “子午、卯酉為二繩,醜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 。據此,在圖中已經一並標出。“觀鬥所建,命其四時” (<禮記正義*月令第六>>)。”建“,就是北鬥星鬥柄所指的方向。也就是說,用北鬥星的鬥柄在圓上所指的標示的方位來確定月份。在五帝時代的顓頊曆中,當北鬥鬥柄指向寅的方位時候,確定為一年之始(亦稱正月,即一月),稱為建寅或寅正。(殷商與周朝則分別為建醜與建子; 現代農曆為建寅)。

       毫無疑問,曆法至關重要,因為曆法不但能有效地指導農業活動,同時還是各種祭祀活動的時間依據。此外,有了曆法,可以普天之下時間可以統一,這樣對統治者的統治具有極大的作用。根據先秦文獻中的記載,中國曆法的曆史是非常悠久的,從伏羲氏(大約新石器時代中期)時代起就有了四分曆(即四年一閏的曆法),在《史記》與《尚書》中也記載了五帝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所做的各種天文觀測的活動。例如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順天地之紀。。。時播百穀草木”,說明在黃帝時代,人們就懂得按季節的規律來種莊稼。並說黃帝“旁羅日月星辰水波”。旁羅,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觀察與研究。而堯帝“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對於這些記載,有一些史學家曾經懷疑其可信性,認為文獻不足證,其真偽辨認。人麵魚紋盆上的“四正,四維,四鉤”彩紋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曆法是存在的。同時還可進一步推論當時的天文與數學的知識水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