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美國股民(以及機構投資者)的“害怕”是一個複雜的混合體,並非源於單一因素。
這些擔憂分為兩大類:對宏觀經濟的恐懼和對市場本身的恐懼。
一、 對宏觀經濟的恐懼
這是目前最主要的擔憂來源,可以概括為“三高”問題。
1. 高通脹與激進的加息
· 核心恐懼: 美聯儲為了對抗40年來的最高通脹,正在以數十年來最快的速度加息。這會直接導致:
· 企業成本上升: 借貸成本變高,企業擴張、投資和回購股票的動力減弱。
· 消費者需求下降: 房貸、車貸、信用卡利率飆升,民眾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意願降低,從而影響企業盈利。
· 經濟衰退風險: 這是最大的恐懼。美聯儲的目標是“軟著陸”(即控製通脹但不引發衰退),但曆史表明,激進的加息很容易導致經濟衰退。一旦陷入衰退,企業盈利將大幅下滑,股市必然承壓。
2. 高物價與消費韌性消退
· 核心恐懼: 雖然通脹有所放緩,但食品、能源、住房等核心價格依然高企。這持續侵蝕著普通家庭的儲蓄和購買力。市場擔心,疫情期間積累的超額儲蓄即將耗盡,美國消費者的強勁支出(美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可能無以為繼。
3. 高不確定性(地緣政治與政策)
· 核心恐懼:
· 俄烏戰爭: 持續推高全球能源和糧食價格,擾亂供應鏈,增加了全球政治和經濟的不確定性。
· 中美關係: 兩大經濟體之間的緊張關係,在科技、貿易等領域的摩擦,給全球供應鏈和許多跨國公司的未來前景蒙上陰影。
· 美國政府債務上限問題: 雖然通常能最後時刻解決,但每次的政治僵局都會引發市場對美國國債違約(雖然概率極低)和政府停擺的短暫恐慌。
二、 對市場本身的恐懼
這些是宏觀經濟問題在金融市場上的直接體現。
1. 估值過高的修正恐懼
· 核心恐懼: 即使在經曆了2022年的大跌後,一些明星科技股和成長股的估值仍然不低。在高利率環境下,未來盈利的現值會降低,因此這些高估值股票顯得尤為脆弱,麵臨持續的“估值殺”。
2. 企業盈利下滑的恐懼
· 核心恐懼: 隨著經濟放緩、成本上升,市場普遍預期企業盈利將在未來幾個季度出現下滑。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會提前反映這種預期。任何公司發布的悲觀業績指引都會引發股價大跌。
3. “美聯儲看跌期權”可能失效
· 核心恐懼: 過去十幾年,市場形成了一個信念:隻要股市大跌,美聯儲就會出手救市(通過降息或量化寬鬆),這就是所謂的“美聯儲看跌期權”。但現在,美聯儲為了對抗通脹,明確表示可以容忍市場痛苦和經濟增長放緩。這意味著市場的“救命稻草”沒了,投資者必須獨自麵對“鷹派”美聯儲帶來的風暴。
4. 行業性恐慌
· 科技股: 對利率最敏感的板塊,遭受的打擊最大。
· 銀行業: 利率快速上升可能導致經濟衰退,增加貸款違約風險。同時,去年矽穀銀行事件也暴露了銀行在利率風險管理和存款流失上的脆弱性。
總結
總的來說,美國股民現在怕的不是某一隻股票的漲跌,而是怕一個 “惡性循環” 的形成:
高通脹 → 美聯儲激進加息 → 經濟衰退風險大增 → 企業盈利下滑 → 股市下跌 → 財富縮水進一步抑製消費和投資 → 經濟更深地陷入衰退。
目前的市場正處於一種“拉鋸戰”狀態:一方麵希望看到經濟數據(尤其是就業數據)降溫,以證明美聯儲可以停止加息;另一方麵又害怕經濟數據降溫得太快,直接證明衰退即將來臨。
這種“既怕它不來,又怕它亂來”的矛盾心理,正是當前市場恐慌和高度波動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