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了理財顧問,他們是一個團隊,當然和我聯係的主要是一個人,專業資質杠杠的。今年是第12 年了,收費是管理賬戶資金的0.5%,退休後基本就是一年一次見麵,問個好,談談家裏的事,順便修改一下投資方針。最近幾年變成例行公事,去年外出旅遊較多,就在電話裏交談。請人管理的賬戶主要是一個退休金賬戶,中長期投資。
十幾年來,幾乎從來不要求他們如何投資買什麽股票,反正股市高,我的賬戶數字也漂亮,股市跌,一次也沒逃掉。總回報,毫無疑問沒有打敗QQQ,連SPY都比不過。
最近花了一點時間,看了一下他們買的股票,發現有幾點不理解的地方,請教大家。
1,交易太頻繁,和長期投資理念有違。看上去是電腦程序在不停追求一個目的,自動下單買進賣出。
2,現金比例太大,原因可能是上麵所講交易的需要。
3,股票的選擇,各種原因,他們不能直接買QQQ和SPY之類的指數股,當然有一些替代股。
4,比較所持有的大概20個EFT,一個基金(沒有個股),在YTD,一年,三年,五年和十年時間段,幾乎都輸給QQQ和SPY,可以拿出手的就是QQQM。
自己反省,當初製定的投資目標保險係數太大,投資過於保守。對於長期投資,風險控製在最初階段可以激進一點,最後幾年可以逐步調整。現在的情況是股市上升時,我的投資遠落後指數股,股市大幅下降,我的賬戶表現優於指數股。但牛長熊短啊,何況熊市的時候和牛市一樣,我不需要從這個賬戶取錢。
所以最近和理財顧問有了一次見麵,主題是修正投資風險控製,提高指數股的比例,主要就是QQQ。毫無疑問,他告訴我過去的表現不代表今後的表現,回報率高的風險也高。這道理都懂,我在心裏想,你們買股票不都是看過去的表現?1 年3年的數據可能有偶然性,運氣等等,5 年10 年的數據還不夠?不利用經過長達10年的考驗的數據,偏偏認為人家這10年的數據隻能代表過去,不能保證將來,那麽您買的股票是橫空出世,沒有以往的數據怎麽敢下手?
所以,“過去的表現不能保證今後的收益”,不僅僅是官方法律要求的提醒,還是選擇買他們自己喜愛的股票的理由。所以我現在有點理解兒子講的,理財顧問是幫你辦一些和“理財”有關的其它事,買什麽股票還得自己決定。
馬上行動,昨天賣掉所持BSV和EFA,然後用這金額全數買進QQQM。運氣太好,今天漲了。
不是理財專家,不做任何財務建議,不推薦任何股票,如要投資,風險自負。
一孔之見,請勿照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