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老子對個話——白話《道德經》(by 離家民)

來源: 吃與活 2021-02-19 07:45: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5852 bytes)

         我與老子對個話

             ——白話《道德經》

 

            ·離家民·

 

 

  與老子相識久也,但從未與他對過話。

 

  記得與老子第一次相遇,擦肩而過。那已是30多年前剛從學校畢業時候的事

了。那時自己尚青澀,閱曆少,履曆缺,隻知道老子是一位約2500歲,少言寡語

的智者。他一生隻講過約幾百句話,計約5000字,然後就出函穀關隱遁而去,永

不再言語了。他講過的話,就是後人所傳的《道德經》或《老子》。他的話雖不

多,但卻引的全世界無數文人雅士癡迷神往、念念不忘,嘮嘮叨叨地想和他私聊,

但卻永不會得到回應。這正是老子的永恒魅力所在。

 

  曆史如此巧合。和他同時代的地球的另一端,有個叫希臘的地方,也生活過

一位叫蘇格拉底的智者。他同樣少言寡語,一生隻留下些片言隻語。但卻引得許

多後人願意用一生所得財富換取和他半天的私聊(大名鼎鼎的喬布斯講過:

“如果有可能,我願意拿出我所有的財產來換取一個下午和蘇格拉底聊天”)。

老子就是東方的這樣一位智者。他們兩有所不同的是,一個隱遁而去,一個飲鳩

身亡。相同的是,他們的思想還在流傳,靈魂還活著(假設存在靈魂的話)。

 

  初識老子,幾乎看不懂他寫的每一個字,也聽不懂他說的每一句話。感覺他

深不可測,猶如神龍見首不見尾。這種感覺和《史記》中記載的,傳說中孔子和

老子見麵後對老子的評價相同。《史記》中故事是這樣的:孔子見老子後,返回

對弟子講:鳥我知道能飛,魚我知道能遊,獸我知道能走。但老子就像龍,可乘

風雲上天,我不能了解他呀。

 

  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自己年幼無知,識字不多,經世方淺,無法理解一個

2500歲老人的思想;二是老子的“方言”很重,又缺少斷句的標點符號,致使他

的話晦澀難懂;三是古漢語文字意思的不精確性,導致理解困難。結果導致出現

了“龍”的幻覺。

 

  現在看來,這些故事都隻能歸於傳說而已。畢竟現在我們有了科學考證的武

器。所以,孔子當年的那種感覺,大概也是聽不懂老子的話,看不懂老子的字的

緣故吧。(按現在地理關係講,一個河南人,一個山東人,各自用文言文“方言”

交流,出現困難是可以理解的)。

 

  從現代科學求真的角度看,許多社會曆史事實真相,由於史料的缺失、實物

證據的欠缺和人為主觀因素的幹擾,都無法精確考證了。無論是馬王堆漢墓帛書,

還是郭店楚簡都證明不了什麽精確的東西。(如:老子出生年代、他的生平、

《道德經》寫作時間、儒道思想的先後,經文中那個字缺失了,某個具體的字是

什麽意思、應當如何斷句、那些話是後人補進去的,哪個版本更接近最初經文,

原來章節順序怎樣等等)。但從隻看重古人文化思想傳承的角度講,這種精確的

考證既無必要也無意義。因為,從已知的《道德經》所有版本中,已經能清楚地

了解老子“自然無為”“忘我無心”“重身輕心”“求樸棄奢”“知雄守雌”

“柔弱勝強”“天人合一”“清心寡欲”“絕偽棄詐”的思想傾向了。所以,缺

失的字句,後人完全可以按照他的思想補充進去。這和孔子的《論語》相似。

《論語》不是孔子本人寫的,隻是後人根據他的思想整理出來的,但這不影響孔

子思想的傳承。老子也同理。

 

  關於老子,本人以為比較可靠的結論有以下幾點:

 

  1、老子確有其人。生活於東周的春秋末年,即約2500年前後。

 

  2、老子、孔子、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大約是同時代人。具體年齡無法考證。

 

  3、老子對自然、社會、人生有自己的觀察、感悟和思考,通過《道德經》

流傳了下來,成為了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文明進化中的哲學思考

有重要考據價值。

 

  4、從經文用詞、比喻的時代性方麵推斷,今本《道德經》不是一個人所作。

最大可能是春秋戰國時期許多人根據老子的生前言論、思想逐步總結編寫出來的。

就如《論語》一般。在後來漫長的傳承過程中,有遺失有重編有補充,導致現在

有十幾種不同版本。

 

  5、老子的思想理念對當今世界依然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對現代人的思想依

然有巨大的影響力。對人類思維進化的考證也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6、老子是科學產生以前,古人整體思維模式和類比思維模式的典型代表。

對科學思維(科學還原論思想)有對比參照價值。

 

  7、老子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位科學家,但一定是他那個時代的聰明人。按現

在的觀點看,他是一位哲學家。特別是他對社會、人生有細致的觀察和思考並用

文字記錄了下來。他的許多觀點經受住了兩千多年曆史的檢驗,他因此也成為有

史以來最長壽的人之一(老子曰:死而不忘者壽也)。《道德經》是老子世界觀、

價值觀、人生觀的自我表述。對今人生活理念依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證據就是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其思想還在廣泛流傳。

 

  8、蘇格拉底曾經這樣評價自己:“我隻知道自己一無所知”。老子對此曾

隔空評論到:“知道自己無知,是最聰明的人啊”(原文:知不知,上矣!)。

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和老子是知己,他們都是智者。假設當年兩位智者能相遇,

一定會留下最有趣的軼事和佳話。

 

  9、蘇格拉底因為知道自己一無所知,所以不斷地詰問,去探尋真知,最終

導致了以質疑和“還原論”為代表的求知方法的產生。老子因為知道自己所知道

的,所以用類比的方法,整體地對世界給出了描述。最終導致了以整體思維、類

比思維為代表的求知方法的產生。因此,老子和蘇格拉底是分別對東西方文化產

生了重大影響的智者。

 

  基於以上的認知立場,本文嚐試以自己的理解用盡可能通俗的語言解讀或

“翻譯”老子的思想,算是和老先生進行的一次跨時空的單向對話和交流吧。既

然是“翻譯”其思想,就不是簡單解讀其文字,而需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再用自

己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文字不能對應原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這也算一

次非專業的例外解讀吧。如果一般識字的人讀後,能對老子思想有初步的理解,

也就算文有所值了吧。

 

  關於編“譯”《老子》的幾點說明:

 

  1、以今本(今傳世版本)為據,參考帛書本等,以思想脈絡為準,打亂章

節,按意思分段。章節編排為世界觀篇、價值觀篇、人生觀之為人篇、人生觀之

處事篇、知識與智慧篇、治國理政篇、戰爭與和平篇。共七篇,七十八章。為節

儉篇幅不再附原文。(自喻為“離本”。嗬嗬哈哈。)

 

  2、盡可能用通俗的“白話”來表達其思想。盡可能剔除自己的“理解”去

表述其思想。

 

  3、對經文的解讀以邏輯為圭臬,避免出現老子思想自相矛盾的情況。例如,

有學者把老子思想解讀成“棄聖絕智”,有學者解讀成“棄偽絕詐”。其實,導

致出現截然相反結論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把“智”理解為“陰謀詭計”“投

機取巧”。其實,老子思想裏的“智”正好相反。再如;有學者把“無為而無以

為”和“無為而無不為”解讀為相反的意思。其實兩種表述可以相容。都是“不

刻意”為或不為而已。這需要明確辨識表述。

 

  4、堅決不用當代政治言語來解讀。如老子思想為那個階級服務等等。道理

很簡單,老子的時代沒有這些概念。

 

  5、老子的經文中大量使用類比思維。有的類比有道理,有的類比違反現代

邏輯常識。但不回避,不篡改,尊重流傳的經文。對錯需要讀者自己判斷。老子

之所以能一直廣泛傳承,不是因為他的話句句是真理,而是其中有值得借鑒的

“道”理。

 

  6、對一些至今沒有定論,自己也難以理解的話,寧可舍去也不胡亂解讀。

 

  7、老子的經文中,有客觀敘述,有感歎,有疑問,有警示,有教誨。這些

情緒有時需要用文字表達出來。所以,添加字句在所難免。目的隻有一個,準確

“翻譯”老子思想。

 

  8、古語中的許多詞匯其實意思完全相同,盡可能統一解讀為一個詞。如,

聖人、智者、賢者、善人、善者、善道者、君子等,統一解讀為“聰明人”。等

等。

  9、老子“重身輕心”“重身輕天下”的思想,通過曆史傳承導出了一個遠

離社會、追求長生不老的“道教”。其實這是後人誤解老子導致的一個曆史錯誤。

老子沒有這種思想,道教和真實的老子思想相去甚遠。因為老子遵循“無為無不

為”的原則,給出了許多治國安邦的建議,所以不會追求“遠離社會”。老子崇

尚“順其自然”,所以不可能去追求長生不老。

 

  10、參考文獻:1)《人往低處走》作者:李零。2)《道德經》流傳本。

 

  《道德經》白話本

  (編釋者:離家民)

 

  第一篇、世界觀篇

 

  第一章(今本第25章)

 

  有一種東西早於天地生成。它空曠寂寞,獨立運行不改變其性狀。我不知道

它是什麽,勉強稱之為“道”或“大”。

  大就會消逝,消逝就會走遠,走遠就會返回。

  國家中有四樣大的東西,道、天、地、國王。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

道。道即宇宙及其顯現的自然規律啊。

 

  第二章(今本第1章)

 

  宇宙的自然規律可以描述,但不是永恒適用的。萬物可以命名,但不是永恒

不變的。虛空是宇宙的開始,萬物產生有其原由。所以,應該客觀地思考了解其

細微,主動去探索了解其廣袤。兩者同源,其實是一碼事。深奧呀。所有的奧妙

都在其中。

 

  第三章(今本第4章、今本第6章)

 

  宇宙像一個大容器,深不可測,永遠裝不滿,是萬物的源頭。它沒有棱角,

沒有紛擾,與光或塵土同在。我不知還有什麽比它還早產生。它比傳說中的老祖

宗“上帝”都早。

  宇宙不會消亡,它是萬物的生殖機器。生殖機器大門打開,天地萬物由此而

生。生生不息,綿綿常存。

 

  第四章(今本第32章)

 

  道,即宇宙自然規律。其不顯山漏水,簡樸不引人關注。但卻威力無比不能

輕視。帝王若遵守之,民眾就會歸順。

  天地相合,普降甘露,不以人意誌為轉移。這時“道”就顯露了出來。但又

會及時停止,所以不會枯竭窮盡。打個比方,“道”就像山穀中的小溪,江河湖

海均來源於此。

 

  第五章(今本第14章)

 

  看不見的東西叫“微”,聽不見的聲音叫“希”,摸不到的東西叫“夷”。

三者不好細分,總起來看就像“一”字。其上下都看起來無物,也沒有形狀。隨

其後看不見其尾,迎其麵看不見其首。這些像“空氣”一樣看起來無物的背後,

存在著“道”理。

  用現在掌握的“道”理,解釋現在的事物,再推斷古代的起始,這就是自然

規律的功能和行跡。

 

  第六章(今本第11章)

 

  輻條和軸承組成車輪,中間有空隙,才能做車輪使用;泥土製作為容器,中

間有空間才有盛物之用;做門窗修房蓋屋,有中間的空間才能居住使用。

  所以說,看得見的器物有“利”,看不見的空間有“用”。“利用”指的就

是這個意思。

 

  第七章(今本第5章)

 

  在自然界,天地沒有和善之心,萬物隻是利用的對象。在人世間,聰明的帝

王也沒有和善之心,百姓也隻是利用的對象。

  天地之間空空蕩蕩,就像一個大容器。空虛但有物,一動就能顯示出來。

  對它知道得越多,困惑也越多,不如適可而止。

 

  第八章(今本第41章)

 

  萬物都有正反、強弱的屬性。兩者相輔相成,互動互用。有產生於無,這就

是自然規律。

 

  第九章(今本第35章)

 

  “道”的形象宏大,無處不在,無事不利。利萬物、保安泰。其不像音樂、

美食一樣吸引人。用言語描述出來,顯得淡而無味,視而不見,聞而不覺。但用

途卻無窮無盡。

 

  第二篇、價值觀篇

 

  第一章(今本第44章)

 

  名譽和身體哪個重要?金錢與身體哪個重要?獲得和失去哪個更有害?

  過度追求名譽和金錢,必然會損害身體。獲取的太多,失去的也會太多。因

此,知道滿足才能不招致損害,知道及時終止才不會招致失敗。這就是生命的長

久之道。

 

  第二章(今本第13章)

 

  得寵與受辱隻能使人受到微不足道的驚擾,真正的大患是對身體的傷害。

  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得寵和受辱都是處於別人之下的事,所以不值得看重。

人之所以有大患,都是因為有身體。如果沒有身體,哪來的禍患?

  所以說,隻有看重和愛護自己身體,並能以這種態度為天下做事的人,才可

以寄托天下給他啊。

 

  第三章(今本第62章)

 

  自然規律的知識、道理主宰萬物。善於使用這些道理的人,把它看成寶貝。

不懂這些道理的人受它的保護。

  知識和道理是有價值的,可以相互交易。正確的行為可以教育示範他人。如

果什麽也不懂,也就沒有什麽可以互易的值錢東西了。

  所以,古代朝廷設立天子,設置三公,雖然有美玉、馬匹進貢,但不如進貢

治理天下的知識和道理。古代為什麽看重這些?不是想得到什麽,而是為了避免

犯錯誤啊。

 

  第四章(今本第46章)

 

  戰亂時,是無“道”的社會。和平時,馬匹用以生活生產。戰爭時,馬匹用

於打仗生於荒郊。

  貪欲是戰爭的根源。最大的罪惡是有欲望;最大的禍患是不知足;最大的過

錯是貪欲。所以,知足才能保證永遠滿足。

 

  第五章(今本第53章)

 

  我行走在大道上,最害怕的是走捷徑誤入歧途。大道平坦便利,但民眾卻偏

愛好走捷徑。社會治理道理相同,如果都走捷徑,結果是田荒蕪,糧倉空虛。但

有人卻穿著華麗服裝,佩著利劍,錢財富富有餘,飲食奢華。這種人是盜賊。這

不是有道德人走的“正道”。

 

  第六章(今本第20章)

 

  我感覺到,不學習保持無知狀態就沒有了煩惱憂愁。

  唯唯諾諾順從別人和指手畫腳嗬斥別人有多大區別呢?善與惡又如何區分呢?

人所害怕的東西,反過來也害怕人呀。恍恍惚惚這些問題讓我一直都搞不清啊。

  眾人皆飽享口福、春風得意、追求享樂。我卻淡泊無欲像一個嬰兒,疲憊如

無家可歸。眾人皆富足有餘,隻有我匱乏欠缺。眾人皆心明如鏡,明察秋毫,我

獨悶悶鈍鈍,迷茫像大海一般無邊無際。眾人皆認真做事,我獨頑皮不當回事。

  我就是與眾不同,像嬰兒一樣隻看重吃奶啊。

 

  第七章(今本第42章)

 

  在自然規律主宰下,先產生一物,一生二,二生三,最後產生了萬物。萬物

有正負或陰陽屬性。兩種屬性平衡產生和諧。

  人皆不喜歡孤、寡、無助。但侯王卻以孤寡自稱。為什麽呢?因為物極必反。

有損才有得,有得才會損。逞強好勝不得好果。

  我以此為指導。

 

  第八章(今本第12章)

 

  色彩斑斕使人眼花繚亂;駕乘打獵使人心發狂;味道過多使人味覺喪失;音

聲太多使人聽覺失聰;追求稀缺的東西使人行為不端正。所以聰明人看重飲食而

輕感官感受。

 

  第九章(今本第59章)

 

  觀自然可知,少靡費多節儉可以維持長久。

  人也應當效法自然。少靡費多節儉就是積德。積德就可以克服困境把事情做

大,事情做大就有了根基,有了根基就可以保持長久。所以,保持節儉的品質是

長久之道啊。

 

  第十章(今本第67章)

 

  自然之道大而無形,和其它東西看起來不同。因為不同,才能大。若和其它

東西相同,就會變的細小。

  我為人處世有三件寶物。一是仁慈,二是節儉,三是做事不過頭。因為保持

仁慈之心,才能做事勇敢。因為保持節儉的品質,事情才能做大。因為做事不過

頭,才能居於不敗的地位。

  如果失去仁慈而勇敢,失去節儉而做大事,做事又處處帶頭,則必然走入死

地啊。

  所以,保持三個寶物,出擊則勝利,防守則牢固。

 

  第十一章(今本第26章)

 

  重與輕,靜與躁,是相對的兩個概念。重是輕的根。靜是躁的本。所以聰明

人處事總是保持安靜不躁動,不離開其根本。

  為何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卻把身體看的輕於天下?身體才是根本,這樣做

就會失去根本。

 

  第三篇、人生觀之為人篇:

 

  第一章(今本第38章)

 

  最好的“德行”是不刻意遵守規定的“德行”,但做事有“德”。最差的

“德行”是刻意遵守規定的“德行”。最好的“仁”是不刻意而“愛人”。最好

的“義”是刻意去幫人。最好的“禮”是刻意去尊重他人,對方不知怎樣回應,

就舉起手臂示範給對方。

  所以,因為丟失了“道”才用“德”來要求人;因為丟失了“德”,才用

“仁”來要求人;因為丟失了“仁”,才用“義”來要求人;因為丟失了“義”,

才用“禮”來約束人。一個比一個等而下之。

  由此可見,看重“禮貌”的人,忠信之心很薄,不是厚道之人,而是未來作

亂的帶頭人。看重哪些華而不實東西的人,也是愚蠢之人。

  因此,大丈夫做厚道的人,不做忠信淺薄的人。做事做實事,不做華而不實

的事。

 

  第二章(今本第16章)

 

  人應當盡力保持心胸開闊、坦蕩、安靜。我看見萬物生長,複歸其根,循環

往複,重新開始生命曆程。這是永恒的自然規律。

  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是聰明人,不知者是糊塗人。無知妄為會招來禍患。聰明

人胸懷廣闊,包容萬物,故可以成王公之業。

  這種人明道理,知天命,保長久,終生平安無大患。

 

  第三章(第51章)

 

  自然規律催生了萬物,萬物又遵循自然規律。這就是“道”和“德”的關係。

所以說,道的地位尊,德的地位貴。合稱“道德尊貴”。

  這個道理就像哺育生命。生它養它,哺它育它,使其成熟。生而不據為己有,

哺育而不把持,成熟而不戕害。一切順其自然。這個就叫“大德”。

 

  第四章(第52章)

 

  宇宙初始產生萬物,就像母子關係,由母可推知其子,由子可推知其母。永

遠循環下去。為人要看清微小的事物,保持明白。堅守柔弱的德行,保持生命力

的強盛。這樣就終生沒有禍殃。這是需要堅持的原則。

 

  第五章(第55章)

 

  德行好的人,其生命力強盛,能保持祥和的狀態,能明白祥和為正常,因此

能增進和保持生命力。

  其狀態就像嬰兒,毒蜂毒蛇不去傷害他,雄鷹猛獸不去襲擊他,骨弱筋柔手

能緊握,精力旺盛以至於不知男女之事也能勃起,長時間啼哭也不氣短。這就是

最祥和的狀態。

  反之,逞強好勝,義氣行事,不符合自然之道,就會加速衰亡。

 

  第六章(第56章)

 

  真正識“道”的人不言語,多言語的人不識 “道”。

  識道者看起來閉口不講話,不聽信傳言,目光祥和,不露鋒芒,沒有紛爭,

與環境相融。親疏、利害、貴賤都不能幹擾他,因此而顯出高貴。

 

  第七章(第76章)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柔弱,死後身體僵硬。草木活著的時候,機體柔弱,死

後機體枯槁。可見堅強的東西和死相隨,柔弱的東西和生相隨。用兵太強反而會

失敗,木頭太硬反而易折斷。所以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八章(第77章)

 

  大自然的規律與人類社會的規律表現的相反。自然界規律就像拉弓一樣,高

的地方壓下來,低的地方舉上去,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類社會的規律是損不足而補有餘。誰能把自己多餘的東西奉獻出來呢?大

概隻有遵循自然規律的人吧。所以,聰明人做事成功而不居功。這樣做是不願意

出頭表現自己啊。

 

  第九章(第15章)

 

  古代的聰明人,看起來妙不可言,深不可測,難以識別。因為不好識別,隻

能形象地比喻一下。

  行動緩慢時就像冬天過河;猶豫起來就像害怕周圍的人;嚴肅起來就像到別

人家做客;放鬆起來就像冰雪消融;遲鈍起來就像一塊原木;混沌時就像一潭汙

水;寬容起來就像山穀。思考和行動都很緩慢。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不追求完美。

  因為不追求完美,所以隨其自然保持不完美狀態。

 

  第十章(第24章)

 

  自身有缺欠的人立不起來。自認為自己了不起的人得不到別人認可;自己高

估自己的人不明智;自我陶醉自高自大者不能持久;自我炫耀者沒有功勞。

  這是為什麽呢?其道理是:自我拔高是多餘無用的事,隻會讓別人厭惡,不

會有所增益。所以懂這個道理的人不會這樣做。

 

  第四篇、人生觀之處事篇

 

  第一章(第8章)

 

  人世間,最好的德行應當像水一樣。

  水利萬物而保持恬靜不爭,居於眾人不喜歡的最低位。水的德行幾乎合於

“道”啊。

  人應當仿效水。身居適宜之地,心保持和善,結交適宜的人,說話要講信譽,

處事公正平和,做能力適合之事,行動選擇合適的時機。因為不爭,所以不會有

危險。

 

  第二章(第7章第34章)

 

  天地能長久存在,原因是其不自謀長久,所以才能長久。

  從社會現象來看,聰明人遇事主動退後,反而占先。主動置之死地,反而後

生。不主動謀取私利,反而會得到了私利。

  自然規律無處不在,可大可小。萬事自成但它不顯露,看起來很小。萬物受

其支配,看起來又很大。所以聰明人效法之,從小事做起,最後卻能辦成了大事。

 

  第三章(第39章)

 

  天得道所以清澈,地得道所以安寧,神得道所以靈驗,山穀得道所以盈滿,

侯王得道所以尊貴。否則,天將裂,地將廢,神將失靈,山穀將枯竭,侯王將失

其尊位。

  所以,貴必以賤為本,高必以下為基。這就是侯王稱孤道寡的原因。是其本

賤嗎?非也。是因為讚譽太多,讚譽就失去了價值。所以侯王不願赤裸裸像玉、

石一樣顯擺自己呀。

 

  第四章(第2章)

 

  天下人隻知道求美求善,其實是不美不善呀。

  因為亙古不變的道理是:有與無,易與難、長與短,高與低,音與聲,先與

後相隨相生,同時出現。

  所以,聰明人做事不刻意,教人不言語。作事而不出頭,有所為而不把持,

成事而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勞不會失去。

 

  第五章(第9章)

 

  對財物的追求,要適可而止。對權力的使用,不可鋒芒畢露。金錢太多,就

難於守住。富貴而驕橫,就會帶來禍患。所以說,功成身退才符合自然規律。

 

  第六章(第10章)

 

  為人處世和生養嬰兒道理相同。

  要做到:安心堅守自己的魂魄,像嬰兒一樣調整呼吸保持身體柔順,心明如

鏡沒有汙跡,治國安邦不用計謀,考慮問題能堅守柔順包容之道,處事明白通達

不用詭計。生育她,撫養她。不因為生她而把她當財物一樣據為己有,長大之後

不主宰支配她使其失去自由。這才是最好的符合自然規律的德行。

 

  第七章(第22章)

 

  委屈才能保全,彎曲才能矯正,窪地才能存水,舊才能更新,少才能多得,

多則帶來困惑。所以聰明人順道而為,以天下為牧場來管理天下。

  不自我拔高,所以彰顯;不自以為是,所以明察秋毫;不自我炫耀,所以有

功;不自我陶醉,所以能長久。古人講“委曲求全”是有其道理的。

  所以說,隻有不爭,才沒有人能與他爭。

 

  第八章(第23章)

 

  少講話符合自然之道,“言多必失”就是這個意思。

  大風不能持續刮半日,暴雨不能持續下一天。天地都不能久,何況人呢?所

以說,辦事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自然規律做事就是有德。做事不遵循自然規律,

會受到規律的懲罰,就會失敗。

 

  第九章(第28章)

 

  雄雌、榮辱、白黑是事物的兩個方麵。為人處事要知雄守雌,知榮守辱,知

白守黑,不走極端。這樣才能像嬰兒、像原木一樣符合“大道”,才算具有“大

德”。這樣的人不需要多大改變,就可以擔當重任管理天下。就如原木做成器械

一樣。

 

  第十章(第37章)

 

  “道”雖然不顯眼,但管理者若能守道順道,萬物就將自己發生變化。變化

就會產生過多的欲望,這時依然要用樸素自然的道理來規範。這樣欲望將減少,

天下將恢複安靜和正常。

 

  第十一章(第43章)

 

  不用言語來教育人,而要以身作則來示範人。這就是“無為”的好處。“無

為”勝“有為”。我是怎麽知道這個道理的呢?

  因為最柔弱的東西可以在最堅硬的東西中穿行;最空虛的東西可以在最實在

的東西中穿行。這個道理我是從這裏看出來的。

 

  第十二章(第63章)

 

  為人處世應當遵守一些原則:

  不要主動作為,不要製造事端,品味不追求多味。

  別人對自己錯誤的怨恨,也應當按道理去應對,不能以錯對錯。即,應當

“以德報怨”,不應當“以怨報怨”。

  大事都是從小事做起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的。所以聰明人不圖大,最終

卻做成了大事。從容易的事做起,最終完成了困難的事。

  輕易承諾,不能兌現,就會失去別人的信任。所以切莫輕易承諾別人。

 

  第十三章(第64章)

 

  不動的東西,容易拿住;未發生的事,容易謀劃;脆弱的東西,容易破碎;

細小的東西,容易散落。所以做事要早謀劃,不能等到出現了混亂再處理。

  大樹是從小樹成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從平地壘起來的;登上百米高山,

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普通人做事,總是做幾成就會轉而失敗。所以要始終保持謹

慎,善始善終。

  努力做什麽反而做不成;努力保住什麽反而會失去。所以聰明人不刻意做,

反而成事;不刻意保持,反而不會失去。

  總之,聰明人做事不貪欲,不看重華而不實的稀缺東西,學別人不學的東西,

從而避免別人犯過的錯誤。始終按自然規律做事,不敢有所造次。

 

  第十四章(第81章)

 

  真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是真話;有知識的人,不懂的東西很多。什麽都懂

的人,其實沒有知識。聰明人很少,愚昧的人很多。

  聰明人樂於幫助別人,反而自己獲得的更多。

  由此可見,自然之道是互利共存,利他而不互害。人之道是為而不爭,和諧

自然。

 

  第十五章(第79章)

 

  兩方如果發生了衝突,大的怨恨平息之後,必然遺留有小的怨恨。如何才能

完滿處理好這種事呢?

  聰明的人總是把自己放在吃虧的地位,就像債務關係中,使自己處於債權人

的地位,也不強製債務人。有德的人會領情,按照合同關係給予回報,無德的人

會賴賬,從中謀取利益。但自然之道不講親疏,總是有利於有德的人。

 

  第五篇、知識智慧篇

 

  第一章(第71章)

 

  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是最聰明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知的人,是糊塗蟲。聰明

的人知道自己明白的東西,不知道自己不明白的東西,所以是明白人。

 

  第二章(第21章)

 

  人最大的德行,就是遵循自然規律。自然規律恍惚幽深隱藏在萬物之後,其

有表象、有實物、有真情、有誠信。從古至今,道理不變。

  我如何了解萬物?從道理中推斷出來。

 

  第三章(第45章)

 

  看事情要有深度,要透過表層看到本質。

  最完整的東西看起來好像有缺損;最盈滿的看起來好像不足;最直的看起來

好像彎曲;最巧妙的看起來好像很笨拙;最智慧的看起來好像很愚笨;

  清靜無為可以使天下秩序井然。

 

  第四章(第33章)

 

  漢字有許多不同的含義,我是這樣定義的。

  怎麽才能算智、明、力、強、富、誌、久、壽呢?了解別人的人是智;了解

自己的人是明;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戰勝自己的人是強;知足的人是富;強行

做事的人是有誌;不失其根據的人能持久;死後能讓後人不忘的人是長壽。

 

  第五章(第40章)

 

  聰明人能夠理解自然規律,並能一直遵守並按規律做事。一般人似懂非懂,

時而遵守時而違背。愚蠢人理解不了,反而不以為然,嘲笑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不是容易讓人看明白的。就像常言所講:明的看起來像暗的,進

看起來像退,平坦看起來像坎坷。大德看起來像山穀,空空蕩蕩無所作為,品行

高潔看起來像有虧欠,廣施德行看起來像有遺漏。大的方形看不出四角,大的器

物初看不成器。大的聲音聽不見像無聲,形象太大反而看不出形狀。

  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看起來微不足道,但終能成事。

 

  第六章(第48章)

 

  隨著學習到的知識更多,最終總結出來的道理會更簡單更少。掌握了根本的

道理,人就處於自然無為的狀態了。

  用自然無為的方法治理社會,就會使社會無紛擾,天下安定。反之則反。

 

  第七章(第50章)

 

  人從生到死,三分之一的人生命力旺盛,一生順利。三分之一的人生命力羸

弱,不能存活。還有三分之一的人因行動不當才會招致死亡。

  這是什麽道理呢?生命力強盛的人,野外旅行不回避犀牛、老虎,牛角虎爪

不能傷害他。從軍打仗不穿鎧甲,刀槍不能傷害他。原因是他能避開死地啊。

 

  第八章(第54章)

 

  善於建設的人,其建造的東西堅固不易損壞。善於抱持的人,其抱持的東西

不易脫失。這種人能子嗣傳承香火不斷。

  一個人善於修身,能改正錯誤、依道做事,做好自己,其有真德;能處理好

家事,其德有餘;能處理好鄉村事,其德會流傳後世;能處理好國事,其德豐厚;

能處理好天下事,其德就廣博了。

  我如何知道天下大事是怎樣子的?人和人對照,家和家對照,鄉和鄉對照,

國和國對照,天下和天下對照。就是這樣子的。

 

  第九章(第27章)

 

  善於行路的人,不留痕跡;善於說話的人,沒有漏洞;善於計算的人,不用

算籌;善於關門的人,不用鎖也難以開啟。善於結繩者,不用扣也難解開。

  同理,真正聰明的人善於用人。物盡其才,人盡其用。所以,聰明人被聰明

人當做老師,不聰明的人被聰明人看成學生。不敬重老師,不愛護學生的人,即

使聰明,也是小聰明。這種人其實是大糊塗。這個道理很微妙。

 

  第十章(第47章)

 

  洞察自然之道的聰明人,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事,不觀察就能明白自然的變

化,不作為就能成事。

 

  第十一章(第70章)

 

  我講的道理都有根據,很容易理解,也容易踐行,但很少有人理解和踐行。

原因是無知的人太多啊。理解的人俞少,這些道理俞顯得珍貴,就如同聰明人穿

著破舊的衣服,卻懷揣著寶玉一樣。

 

  第六篇、治國理政篇

 

  第一章(第17章)

 

  統治者治理的最好狀態是,百姓隻知道自己的存在;次一等的是讓百姓讚美

自己;再次一等的是讓百姓害怕自己;最次等的是遭百姓辱罵。

  因為誠信不足,所以百姓才不信任。所以統治者謹言慎行,讓事清自然成功。

而百姓會說我自然而然。

 

  第二章(第3章)

 

  不崇尚賢人,使人不爭名位。不抬高稀缺物價格,使人不去偷盜。不用欲望

刺激人,使人心不亂。這才是聰明人的治理之道。

  讓人吃飽肚子,保持身體健壯,心保持淳樸自然狀態,斷絕違反自然的欲望,

不敢做違反自然規律的事。這樣就能實現天下大治了。

 

  第三章(第49章)

 

  聰明的統治者無私心雜念,和百姓同心。對有才幹的人和無才幹的人一視同

仁傳授知識給他們。這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對相信自己的和不信自己的人同樣給

予信任。這才是最好的德行。

  聰明人處理天下事謹言慎行,與天下人同心。他們的關係就像,聰明的統治

者是淳樸的孩子,百姓是孩子的耳目。

 

  第四章(第18章第19章)

 

  因為自然規律不被人遵循,才產生了仁義的要求;因為多使用計謀,才產生

了大偽;因為六親不和睦,才要求孝慈;因為家國昏亂,才要求有忠臣。所以,

求果需要尋因,不能顛倒。

  所以說,順應自然規律,杜絕虛偽的仁義,才對百姓有百倍之利;杜絕偽詐

詭計,百姓才能恢複慈孝;杜絕投機取巧對利益的追逐,才能沒有盜賊。以上三

句話歸結為一句:返璞歸真,清心寡欲,才能有利於家國。

 

  第五章(第36章)

 

  世人常見強勝弱。但更微妙的道理是柔弱勝強。欲收斂必先伸張;欲削弱對

方,必先加強對方使其過頭;欲搶奪對方,必先給與對方使對方不能自持。這個

微妙的道理,是治國安邦的利器,不可以張揚,就像魚兒深藏在水中一樣。

 

  第六章(第57章)

 

  治國安邦要用符合自然規律的正常方法;用兵打仗要出奇兵;安定天下要無

為無事,不能瞎折騰。

  我怎麽知道這個道理的呢?因為對社會管控太多,民眾就會貧困;民眾喜歡

用武器毆鬥,就會導致家庭不和睦,國家不安寧;人們多投機取巧,就會崇尚不

切實際的奇珍異寶;法令太嚴苛泛濫,盜賊反而愈多。

  所以古代的聰明人講:我不作為,民眾反而能自己管好自己;我崇尚恬靜,

民眾反而能正常生活;我不亂折騰,民眾就能富裕;我沒有過多的貪欲,民眾就

崇尚簡樸。

 

  第七章(第58章)

 

  社會管控簡潔明了,民眾就會淳樸善良;社會管控過於嚴苛,民眾就會狡詐

取巧。

  禍患隱藏在福中,福也寄存在禍中。誰能搞清到底是福還是禍呢?正與反,

善與惡都是這種關係。世人糊塗地追求極端已經很久了。

  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適度:有棱角但不割手,正直但不放任,光明但不耀眼。

 

  第八章(第60章)

 

  治理大國就像烹煮小魚,火候不能太大。

  按自然之道治理天下,陰謀詭計,雕蟲小技就都不靈了。也就不能傷害到百

姓,自然也傷害不了統治者。統治者和百姓兩不傷害,兩全其美,是大德所歸。

 

  第九章(第61章)

 

  大國與小國相處,大國應當謙讓、守靜、居下位,這樣才能讓小國臣服。小

國也會獲得尊重和相應的利益。這樣才會各得其所,天下和諧。

  這種關係就像雌雄關係。大國守雌位,小國居雄位,雌恒勝雄。大自然道理

就是這個樣子的。

 

  第十章(第65章)

 

  遵循自然之道,才是最好的德行。

  掌握真知、遵循自然規律、為人處世保持淳樸善良才是智慧,違反自然之道

才是愚昧。而世人卻把投機取巧、陰謀詭計看作“智慧”,把遵循自然規律、為

人處世保持淳樸善良看作“愚昧”。這和自然之“道”正好相反啊。

  所以,聰明人不用投機取巧、陰謀詭計來教化民眾,而用真知來教化民眾。

  民眾之所以難以管理,原因是他們善於投機取巧、耍陰謀詭計。因此,用陰

謀詭計來治理國家,就是國賊。用真知來治理國家,才是最好的德行啊。

  這個道理非常深刻。隻有明白這兩個道理並實行,才會國泰民安。

 

  第十一章(第66章)

 

  江河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成為百川之王,因為它處於下遊。

  社會也是同樣道理。所以,聰明的統治者想處於民眾之上,必須言語謙和處

於下位。想處於民眾之先,必須以身作則處於民眾之後。這樣民眾才不把他看成

禍害和負擔,才會擁戴他。因為他不爭先爭上,所以沒有人能與他爭。

 

  第十二章(第72章)

 

  民眾如果不再害怕危險,則最大的危險就會來臨了。

  不能侵害民眾的居所,不能侵害民眾賴以生存之器物,這樣才不會被民眾厭

棄。所以,聰明的統治者有自知之明,不擅作主見。自愛但不自以為尊貴。

 

  第十三章(第74章)

 

  民眾如果都不怕死,就不能用死刑來恐嚇民眾。

  如果隻是極少數人不怕死,對少數人處以死刑就會使民眾懼怕而不敢違法。

  如果民眾都懼怕死,就得嚴格按法律程序辦理死刑案件。如果不按法律程序

走而濫殺,就像不懂木匠的人去做木工活,就會反傷其手。最終會損害統治者。

 

  第十四章(第75章)

 

  百姓之所以鬧饑荒,原因是統治者征稅過多。

  百姓不服從管理,原因是統治者胡作非為。

  百姓之所以不怕死,原因是活著太艱難。

  這種情況下,隻有那些做事不是為了活命的人,才珍惜生命。所以我才講這

是“賢重身”。

 

  第十五章(第78章)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了,但水滴石穿能攻克堅硬東西的,沒有什麽能超過

水。這個現象亙古不變。

  水能戰勝堅硬的東西,弱能戰勝強。所有人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很少人按這

個道理行事。

  因此聰明人才這樣說:為國家背負罵名,承受災難的人,才是國家的脊梁和

主人。

  正確的話,聽起來像是錯誤的。

 

  第十六章(第80章)

 

  有人口稀少的小國,大型器械都用不上。民眾害怕死亡不出遠門。車船也不

需要,軍隊兵器也不需要。民眾用原始方法結繩記數。吃著美食、穿著漂亮的民

族服裝,開心地唱歌跳舞,安居樂業。與其它小國相距很近,雞狗的叫聲相互都

能聽見,但民眾一輩子都沒有交往。

 

  第七篇、戰爭與和平篇

 

  第一章(第29章)

 

  大有作為要奪取天下者,我看會失敗。天下像一件神器,不是有為者可據有。

大有作為者會失敗,大力保持者會丟失。所以聰明人要徐徐圖之、謹慎把持,不

過分用力。

 

  第二章(第30章)

 

  用“道”輔佐君王治理天下,不以強兵武力統治天下,這才是最好的方法。

  軍隊所到之地,草木不生生靈塗炭。所以善於治理天下者,成功而不用強,

成功而不驕橫,成功而不自滿,成功而不自誇,成功而謹慎保持。

  其中的道理是,物壯就會老,老就會早死。所以聰明的統治者不以強兵武力

統治天下,順應長久之道。

 

  第三章(第31章)

 

  戰爭人人都厭惡,軍隊是不吉祥之物,不得已才用啊。所以順道有德的君子

都反對戰爭。和平為貴,不要讚美戰爭。讚美戰爭,就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

人不會得到天下人稱

  讚的,也不會成功。

  古人以“左”代表“文”,以“右”代表“武”,辦吉祥之事在左邊,辦喪

事在右邊,戰

  爭後對死者以哀禮安葬之,就是這個道理。

 

  第四章(第68章)

 

  好的武士不輕易使用武力;善於戰鬥的人不意氣用事;善於取勝的人不輕易

與對手交鋒;善於用人者不盛氣淩人。總之,無為不爭是符合天道的最好德行。

 

  第五章(第69章)

 

  打仗用兵之道是:不能輕易主動進攻,應當以防備為要。不能因為進一寸而

導致退一尺。行動、攻擊、武備都不能讓敵方看出來。這樣才會取勝。

  最大的危險是驕傲自大輕視敵人。輕敵就會失去所有的優勢。所以說,兩軍

相遇,防備嚴謹的一方勝出。

 

  第六章(第73章)

 

  戰爭中,經常是勇敢者死,不勇敢者存活。兩種選擇利害不定,誰能知道其

中的道理呢?

  自然規律是:不好戰的人容易取勝;不言語的人容易得到響應;坦誠的人善

於謀劃;不招呼的自己會到來。天道廣博,自有其道理啊。

所有跟帖: 

這個解釋得大致不錯,挺好。但與養生關係密切的原50章用詞不當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8:42:08

杜編若有閑暇不妨修改一下其不貼切之處。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8:58:39

很簡單,把“生命力旺盛的人”改成“長壽者”就OK了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54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9:48:06

謝謝,望研讀者注意。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0:18:59

很長, 大致看了一下,很不錯的文章, 有時間再細看。 謝謝轉帖。 -OceanSound- 給 OceanSound 發送悄悄話 OceanSou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09:57:15

不客氣,我是老子的粉絲。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0:21:36

還有最後一段(原73章)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224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0:18:07

好,這種釋義更合理。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0:20:18

老子也太惜字如金了。 多寫幾句寫清楚來, 省卻後世多少誤解。 -OceanSound- 給 OceanSound 發送悄悄話 OceanSou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1:38:30

竹子太貴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2:31:00

竹子書卷太重,皮條容易斷,太容易散亂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2:36:09

找根竹子,刻幾個(纂)字試試。或砍棵樹,做成木牘。幹過之後,你如果還囉嗦,算你狠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3:57:09

長城都能造, 青銅器都那麽精美, 多刻幾根竹子就不行了? -OceanSound- 給 OceanSound 發送悄悄話 OceanSou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6:52:08

你先試試再說。俺小時候幹過刻竹、削牘,手上整出好幾個口子,還紮了不少刺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7:45:45

人家是用毛筆寫的,不是用刻的 -ephd- 給 ephd 發送悄悄話 eph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20:15:31

嗯,書簡都用毛筆,除非是匾額才需要刻。 -pickshell- 給 pickshell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20/2021 postreply 05:10:16

語言交流,有其環境習慣。以前有個相聲小品,將兩人對話由長到短,縮成四字:“誰”;“我”;“嘛”;“尿”,就能明白。但去了標點麽…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4:03:36

謝謝,有空慢慢看。 -rrbn- 給 rrb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9/2021 postreply 13:28:3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