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醫聖孫思邈的一部傳記文學作品「大醫精誠:孫思邈傳」,有媒體將其當作小說的。1. 序言

來源: 素食者 2020-10-31 18:54:24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489 bytes)

大醫精誠:孫思邈傳 序篇  作者:羅先明

    一、盛德茂功,凡人被尊崇為“神”

    中國醫藥,深深根植於華夏本土,炎黃子孫,世世代代賴其佑護。沒有中國醫藥的持續發展,便沒有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為使中醫藥寶庫愈益充盈,一批批探索者滿懷大愛仁義之心,懷抱懸壺濟世之誌,嚐遍百草,驗方證術,防治並重,造福百姓。且不表傳說中的伏羲氏、神農氏人等,自《黃帝內經》所載之雷公、岐伯以降,即有留下真名實姓者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等名魁聖賢,以及隋唐大醫孫思邈。

    孫思邈,《舊唐書》載:“京兆華原人也。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弱冠,善談莊、老及百家之說,兼好釋典……永淳元年卒。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無牲牢……撰《千金方》三十卷行於代。”

    《新唐書》亦載:“孫思邈,京兆華原人。通百家說,善言老子、莊周……於陰陽、推步、醫藥無不善……永淳初卒,年百餘歲。遺令薄葬,不藏冥器,祭去牲牢。”古之華原府,即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辭海》(1979年版)載:“孫思邈,唐醫學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少時因病學醫,對醫學有較深研究,並博涉經史百家學術,兼通佛典……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書首列婦女、幼兒疾病,並倡立髒病、腑病分類,具有新的係統性,在醫學上有較大貢獻。”

    《辭源》(1979年版)亦載:“孫思邈,唐華原人。鑽研諸子百家,兼通佛典,精於醫藥……著有《千金方》《千金翼方》二書。新、舊《唐書》有傳。”

    作為古代名醫,孫思邈與雷公、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葛洪等有相同之處,即姓名事跡皆錄於史籍。與上述名醫不同處在於:雷公、岐伯諸人雖史籍有載,其人生軌跡卻幾無所考,若有也是穿鑿附會,因而其存在往往遭受質疑。例如被尊稱為醫聖的《傷寒論》作者張仲景,因其生平事跡不確,便有學者懷疑,《傷寒論》真正作者究竟為誰。曾任長沙太守的張仲景,確否撰創該著?孫思邈則不然,今之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確為孫氏出生之所,其祖屋遺址猶在。距其不遠處有一古槐,年輪在一千四百年以上,高十五米,圍四點五米,雖曆經滄桑,卻枝挺葉茂,見證過孫思邈讀私塾的少年時代。離祖屋遺址約千餘米處,有孫思邈本人墳塋。其墓高四米,基座直徑約六米,由青磚砌成圓堆形。據當地人說,該墳塋由本村一千戶人家獻磚堆砌,凝聚著眾鄉親對孫思邈的無限深情。惜年代久遠,原墓碑不存。目前所見的墓碑,立於清代同治十一年(1872),碑高一點四米,寬零點六五米,厚零點一八米,上書:“唐代敕封妙應真人聖神之先塋碑”。

    孫思邈墳塋左上方,是其父母合葬墳塋,也是圓堆形狀,青磚砌成。此墓雖非孫思邈本人所立,卻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尊重。墓碑前麵,總有人雙手合十,低首默立,追思這一對養育出蒼生大醫的平凡夫婦。

    低首孫氏墳前,誰也不會懷疑他作為凡人的真實存在。

    令人深思者,關於孫思邈還另有一說,即孫思邈並非世間之人,而是仙界之“神”。先是,成書於公元八三三年至八六三年間的《酉陽雜俎》卷二“玉格”有記:

    孫思邈嚐隱終南山,與宣律和尚相接,每來往互參宗旨。時大旱,西域僧請於昆明池結壇祈雨,詔有司備香燈,凡七日,縮水數尺。忽有老人夜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龍也。無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腦,將為藥,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護。”宣公辭曰:“貧道持律而已,可求孫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孫謂曰:“我知昆明龍宮有仙方三千首,爾傳與予,予將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許妄傳,今急矣,固無所吝。”有頃,捧方而至。孫曰:“爾第還,無慮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漲,數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孫複著《千金方》三十卷,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曉。及卒後,時有人見之。

    玄宗幸蜀,夢思邈乞武都雄黃,乃命中使賚十斤,送於峨眉頂上。中使上山未半,見一人幅巾被褐,須鬢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夾侍立屏風側,手指大盤石臼:“可致藥於此,上有表錄上皇帝。”使視石上,朱書百餘字,遂錄之,隨寫隨滅。寫畢,上複無字矣。須臾,白氣漫起,因忽不見。

    此即筆記作家段成式筆下的孫思邈。

    成書於公元九四一年至九四五年間的《舊唐書》,謹慎呼應上述說法,稱孫思邈去世之後,“經月餘,顏貌不改。舉屍就木,猶若空衣,時人異之”。

    成書於公元九七八年的《太平廣記》,秉承《酉陽雜俎》之旨,將“孫仙人”之說發揮到極致。請看:

    開元中,複有人見隱於終南山,與宣律師相接,每來往參請宗旨。

    而此時,孫思邈已辭世近三百年。書中除再述孫思邈以法術為昆明池龍王解危、與玄宗見麵外,還附一傳奇:

    鹹通末,山下民家,有兒十餘歲,不食葷血,父母以其好善,使於白水僧院為童子。忽有遊客稱孫處士,周遊院中訖,袖中出湯末以授童子曰:“為我如茶法煎來。”處士呷少許,以餘湯與之,覺湯極美,願賜一碗。處士曰:“此湯為汝來耳。”即以末方寸匕,更令煎吃。因與同侶話之,出門,處士已去矣。童子亦乘空而飛,眾方驚異。顧視煎湯銚子,已成金矣。其後亦時有人見思邈者。

    還有其他許多關於孫思邈成仙的描寫,恕不一一引述。

    關於孫思邈“由人而神”的故事,民間亦有另一種佐證方式,即為他建造了一座座廟宇殿堂,裏麵供奉著他的塑像並神位。每座塑像前輕煙繚繞,人們虔誠地跪拜默頌。位於陝西銅川耀州區藥王山的“藥王殿”,即

為其中之一。此地距孫塬村約十華裏,原名五台山,為孫思邈晚年采藥、種藥與隱居之所。後人為紀念這位賢哲,改五台山為藥王山,並於山上建造此殿。藥王殿規模宏偉,肅穆莊嚴,內供孫思邈彩色塑像,麵慈目善,栩栩如生,一龍一虎,相為拱衛。此殿初建於何年,史書未載。山上另有一立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的石碑,額題“五台山靜應廟記”,載有孫思邈受祀之事。以此推算,孫思邈受百姓祭奠,迄今已近千年。在孫思邈塑像前虔誠燒香磕頭者,四時不絕。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相傳為孫思邈誕辰之日,亦為藥王山廟會之時。為紀念藥王爺的誕辰,四方百姓蜂擁而來,於殿前焚香跪拜,願藥王菩薩顯靈,保家人歲歲平安。孫思邈就這樣由人而神。

    關於孫思邈顯靈的故事,立於藥王山《唐太宗賜真人頌碑》之跋最見其詳。該碑初刻於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十三年(1183),重刻於元憲宗蒙哥六年(1256),高二點零四米,寬零點七米,厚零點二五米。碑之正文,相傳為唐太宗所賜,雲:“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頌碑附跋如下——

    癸卯歲,郡人駱誌全禮山主李公,入道山君。忽以數力抬舁而來,告曰:“不幸雙目暴爾失明,又反胃,飲食不納,苦楚不禁,唯自盡可免。”濟道止之曰:“人之疾病,必以藥餌救料,又有祈請之事。況真人醫術冠絕唐代,所留方論,後人用之,無不獲救。今遺像在堂,若誠心祈之,豈無不驗!”誌全敬受教,置水一缽於真人前,銘心致禱。以水煮粥,食之,不反吐粥,食漸進。不兩旬,疾平。誌全愈加誠敬。一日,臥北窗下,告之道伴曰:“我見窗欞上白四指許,所見日加。”一月後,眼複明。一方驚歎。[見《藥王山醫碑錄釋——千金寶要》,張世英著,三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

    藥王山另一《重修孫真人廟洞之記》石碑,刻於明正德十三年(1518)。碑文先述五台山方位及孫思邈生平,再敘一傳奇故事:

    欽差鎮守陝西太監廖鸞之侄、錦衣千戶廖愷“偶爾得疾,飲藥弗痊”。一日,忽見一老者來醫其疾,自雲五台山洞中孫真人。“及退,才知為夢。”數日後,病竟愈。廖千戶戚然動心,乃將其事告之於伯。伯喜之,即捐銀五十兩,遣百戶胡盛詣耀州,以整飾孫真人祀廟,逐使廟貌煥然一新。②[②見《藥王山石刻集萃》,王福民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

    尊奉孫思邈為神、特為建造殿堂廟宇者,何止陝西銅川耀州藥王山一地?長城內外,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凡孫思邈足跡至處,都有這類殿廟,且各處香火興盛。全國現存究竟多少?曆史上曾經毀棄的又有多少?難實計數。現僅列一處:

    湖南省漣源市龍山藥王殿,據傳始建於唐,即孫思邈去世後不數十年。此地距陝西華原孫思邈故裏約三千華裏,卻有許多關於孫思邈在龍山采藥、行醫、修行、著書的故事。人們為紀念這位先賢,特於群山之巔建此殿宇。殿宇規模宏大,有山門、殿堂、僧房、客房等,占地千餘平米。殿宇外牆以條石、方石砌成,堅固耐久。山門外有一大青石,傳說為孫思邈晾曬醫書之用,故名“曬書石”。這裏傳說,藥王爺生日為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於是每逢該日,方圓數百裏民眾雲集而來,給藥王爺進香祝壽,求保佑家人安康。

    除民間和文人將孫思邈神化外,朝廷最高統治者亦賜其“真人”尊號。唐太宗李世民是否對孫思邈有過拜賜,或許尚待考證,另一名皇帝宋徽宗趙佶敕封孫思邈為“真人”,卻是千真萬確。關於此事,現存於藥王山“感德軍五台山靜應廟額敕並加號妙應真人告詞”碑足以為證。

    該碑於北宋崇寧三年(1104)刻石,碑文記述兩事,一記皇上親賜廟額,即額敕“靜應廟”,二記朝廷加封孫思邈為“妙應真人”緣由。文曰:

    敕耀州華原縣五台孫真人:山川勝境,仙聖所居,其盛德茂功,顯聞於世者,朕必秩而祀之。惟真人生於有唐,見謂隱逸,應物之跡,具載史官,廟食華原,時乃鄉縣祈禳休貺,美利在民,肆加褒崇,特建榮號,尚其歆懌,永臨此邦,可特封“妙應真人”。[見《藥王山石刻集萃》。

    ]

    “藥王”在各地民間傳說中,雖然指不專一,但絕大多數藥王廟裏,所塑皆孫思邈坐像。標誌之一,即藥王坐像身旁的一龍一虎,蓋因傳說孫氏曾為龍王、老虎治病。孫思邈,實實在在的凡夫俗子,卻被世代尊崇為“神”。個中寓意,不言自明。綜覽中外曆史,由人而“神”者可有幾人?

    二、養生有道,壽高一百四十一歲

    孫思邈另一不同尋常之處,即壽高一百四十一歲。關於此事,一些人持懷疑態度。導致這一疑問者,乃《舊唐書·孫思邈傳》中,隻確認孫氏辭世之年——唐“永淳元年”(682),未標明孫氏出生之歲。《新唐書·孫思邈傳》中,亦隻言孫氏“永淳初卒,年百餘歲”,同樣未注明誕辰之年。

    《舊唐書·孫思邈傳》中,為何未能確認孫思邈誕辰之歲?原是該文中有一段模糊記載,引發諸多歧義。記述者為“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時間為癸酉之歲(673)。

    盧照鄰文曰:“思邈自雲:開皇辛酉歲生,至今年九十三矣。”此即疑問源由。原來“開皇辛酉歲生”和“至今年九十三矣”兩說看似確切,卻不能聚焦於同一年份。開皇為楊堅年號,始於公元五八一年,止於公元六○○年十二月。這二十年內,有“辛醜”而無“辛酉”。而按“至今年九十三”(虛歲)推斷,即孫思邈誕生之年,恰與“開皇辛醜”相符,這就是公元五八一年。

    不過,盧照鄰

當時就懷疑“至今年九十三”說法,認為孫思邈是在“打啞謎”。故他隨即又道:“(經本人)詢之鄉裏,鹹雲數百歲人。話周、齊間事,曆曆如眼見。以此參之,不啻百歲人矣。”可知孫思邈當年與盧照鄰相見時,早已超過百歲。

    因之另有學者認為,那“開皇辛酉”並非楊堅開皇一朝,而是西魏大統七年(541),因那年剛好是“辛酉”年,楊堅也在這一年降生。此則可以釋為:孫思邈所雲“開皇”,即代指隋文帝楊堅(正如史家以“貞觀”代指唐太宗李世民一樣)。所謂“開皇辛酉歲生”,意即“於隋文帝誕辰的‘辛酉’年降生”。

    此即孫思邈出生“兩說”緣由。古人不欲妄判,乃將疑團存留。

    該疑問延至清代,卻由《四庫全書》總編修紀曉嵐輕易“解答”。紀氏認為:照鄰乃思邈弟子,記其師言,必無妄語。於是紀曉嵐斷言:盧照鄰所記“開皇辛酉”乃“開皇辛醜”之誤,孫思邈就生於“開皇辛醜”之年,壽高一百零一歲。至於孫思邈“生於後周,隱居不仕之說,為史誤審矣”!

    有了紀曉嵐這武斷一說,某些後學者便依樣畫葫蘆。別的不表,那權威《辭海》“孫思邈”詞條的編撰人,即為依樣畫葫蘆者之一,斷然標注:“孫思邈(581—682)”。[見《辭海》1979年修訂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同樣權威的《辭源》則較謹慎,在“孫思邈”詞條下標注:“孫思邈(公元581年?—682年)”。②[②見《辭海》2010年修訂重排版,商務印書館。

    ]

    為考證孫思邈出生之年,當代學者乾祖望在《孫思邈評傳》中專辟一章,綜合諸家之說進行比較,結論是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③[③

    見《孫思邈評傳·生卒之謎》,幹祖望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11月第1版。下同。

    ]即堅持盧氏“開皇辛酉歲生”之說。

    本傳記作者亦認為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支持這一結論者,有如下五條證據:

    其一,《舊唐書·孫思邈傳》雲:孫思邈年少之時,有人將他推薦給洛州總管,“洛州總管獨孤信見而歎曰……”一個“見”字,證明兩人有過交往。而據史載,獨孤信於公元五五七年遭人陷害,被迫自殺。若孫思邈生於公元五八一年,兩人怎得相“見”?

    其二,《舊唐書·孫思邈傳》亦雲:“周宣帝時,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隱居太白山。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稱疾不起(赴)。”史載,周宣帝在位,自公元五七八年六月至公元五七九年。若孫思邈生於五八一年,即與周宣帝風馬牛不相及。又“隋文帝輔政”之說,專指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太上皇)這短暫一段,時為公元五七九年二月至公元五八○年五月,隨即損壽早逝。此期表麵“當國”者,為周宣帝七歲幼子周靜帝,實際主政者,即太師楊堅。周宣帝一死,周靜帝便成為徹底的傀儡皇帝。公元五八一年二月,周靜帝被廢,楊堅自己稱帝。若孫思邈生於五八一年,亦談何楊堅在輔政時期“征為國子博士”?

    其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肝髒·堅積聚第五》中自述:餘“治蛟龍病。開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症……令服寒食餳三鬥,大驗”。(按:孫思邈記載此事,時間具體到年、月和日,說明印象極深,非親身經曆不可。)這就說明,孫思邈此時已經成年,從醫經驗非常豐富。而開皇六年為公元五八六年,若他出生於公元五八一年,則該年才剛五歲,顯然不合情理。唯其出生於公元五四一年,已是四十五歲年紀,才能從事救死扶傷的醫療臨床。

    其四,據《舊唐書·孫思邈傳》記載:“及太宗即位,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不由大發感慨:“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按:李世民於二十八歲登基,為公元六二六年。)若孫思邈生於公元五八一年,即屆年不過四十五歲而已,李世民用得著“嗟其容色甚少”?唯其生於公元五四一年,已是八十五歲高齡,卻因凸顯年輕,才讓李世民驚羨不已。李世民從來相信有羨門、廣成等長生不老神仙存在,乃覺孫思邈堪可類比。

    其五,據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針灸上·取孔穴法第一》中自雲:“吾十有八而誌學於醫,今年過百歲,研綜經方,推究孔穴。”據考證,孫思邈於公元六五二年完成《千金要方》,其後又用了近三十年時間,完成《千金翼方》。他若生於公元五八一年,即公元六五二年才七十一歲,自稱“今年過百歲”還得再等三十年。而三十年後是公元六八二年,孫思邈於該年仙逝,哪還有時間寫作《千金翼方》呢?唯其生於公元五四一年,完成《千金要方》時已滿一百一十一歲,才有資格自稱“今年過百歲”,也才有時間開始第二部著作的構思和寫作,並一邊寫作,一邊繼續“研綜經方,推究孔穴”。

    關於孫思邈的生平事跡,古籍錄之不詳。究其原因,一是醫家往昔地位甚微,長期歸入方技者類,士大夫恥與醫者為伍。二是與他晚年所處時代有關。那時已由武則天當國,皇帝李治主動退居其後。而孫思邈曾開罪於武則天,難免遭受打壓。孫思邈一生波瀾壯闊,除在民間長期行醫、救助芸芸眾生外,還侍奉過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等多個皇帝,並有楊堅之獨孤氏皇後、李世民之長孫氏皇後、李治之武則天皇後等受其侍奉。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數度險遭不測,卻憑其誠摯品格與獨有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

    信史所載孫思邈事跡雖少,各種奇傳卻多。本傳作者從“孫思邈是人不是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努力還原先賢真實麵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誕之說,亦剔除“信史”中誇張之辭。隻將孫思邈兩部巨著視作記傳第一手資料,透過字裏行間,探尋著者行蹤。再揀出書裏透露的點滴行蹤,反複甄別,形成相對縝密的整體,便是麵前這一部傳記。其中難免有謬誤之處,敬希讀者不吝賜教。

 

所有跟帖: 

由於頁數太多,不便在此轉發。如有同好想閱讀全書,請在百度搜尋。很多網站都有刊登,還有以小說連播的形式播出的。 -素食者- 給 素食者 發送悄悄話 (173 bytes) () 10/31/2020 postreply 19:12:51

出身儒生,本為道士,崇信佛教,兼修醫術。那書,隻講了醫的故事 -fuz- 給 fuz 發送悄悄話 fu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31/2020 postreply 20:11:36

此書從各種史料的分析、考證中得出,孫思邈確實享壽141年。 -素食者- 給 素食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31/2020 postreply 22:11:23

有了這個結論,這書就沒必要看了。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0 postreply 04:18:49

取舍在人,全在緣分。 -素食者- 給 素食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1/2020 postreply 08:29:06

孫思邈的故事好看,謝謝 -SAR- 給 SAR 發送悄悄話 SAR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1/01/2020 postreply 04:43:52

謝謝同好。 -素食者- 給 素食者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1/01/2020 postreply 08:31: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