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醫生需要有仁心,孫思邈在《論大醫精誠》中對醫生提出“先懷大慈惻隱之心,誓急普救含靈之苦”,還有“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等

來源: kai2002 2020-07-27 17:00:2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873 bytes)

所以很多學醫的人都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讓自己有一顆濟世救人神聖的心,但是仁心做到什麽程度,沒有人說沒有人教,全憑自己把握,世人眼裏必然是越仁越好,聖母一樣,醫者也許是同樣認為。

看過一個例子,有個以前是兒科的,後來不做了,她就是看見小孩死了,家長哭,她也感同身受,跟著哭,最後做不下去了,她這就是Sympathy同情。更多的人是Compassion(悲憫),這在我看來最接近仁心。醫生對病人痛苦感同身受,拚命想改變挽救,(我不太講得清這點,總之做過了,)表麵上看起沒有問題,甚至好像看起來更高尚,事實上不切實際的,是不職業的,傷身的,Empathy(共情)是:對他人的情緒可以感同身受,但又客觀提出建議、指點時也很注意界限,也就是說治療有個極限,你是需要感受到病人的情緒,給出能給的建議,就到此為止了。不能在感情上投入太多,複製了病人的痛苦無助和絕望,和做太多personal的建議。好一點的結果隻是病人不領情,壞的結果是身心俱疲,不可持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