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運用前,我們首先得知道身體出現了什麽變化,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知道了疾病中身體會出現什麽變化,並找到方法來確定這些變化並歸類,然後把所有的經驗總結出來形成了理論。我們後人就能運用這理論,知道對病的定性定位,然後開出中藥。
就拿感冒舉例,古人通過觀察知道感冒有不同,不光是輕重不同,類型也不一樣,不同身體狀況的人也不一樣,得出有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風濕感冒,(根據體質又有平人感冒,氣虛感冒,血虛感冒,傷寒夾色),然後,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原則治療,最後才是方劑,中醫師診斷水平越高,對病人的身體變化了解就越細,方子的針對性就越強。不是古人留個方,你雙盲證明有效,你就拿去用,而是醫生需要對病人身體變化了解正確,大方向一定不能錯,寒熱錯了,就完全沒有效果了,然後是細節,幾分寒幾分熱幾分虛,這樣方子需要根據病人狀況調整。很多反中醫的人就是恨中藥方時時變,其實這是中醫的高明之處,首先知道得變,還知道如何變。
不用中醫理論,人生病了,就憑經驗,隻知道草藥和症狀的聯係,並不知道人體已經或者將會出現什麽變化,隻能是有咳嗽,給咳嗽藥,有頭痛,給頭痛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