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的起起落落,兼談“味精有害”這一說法是如何開始流傳的

本文內容已被 [ 思苽 ] 在 2020-04-07 13:59:59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1908年日本化學家池田菊苗從海帶中分離出穀氨酸鈉,並發現有鮮味;1909年開始工廠化生產穀氨酸鈉,名為“味之素”。

池田菊苗

中國近代化工專家、化工實業家吳蘊初先生與實業家張逸雲先生合作,於1923年創辦天廚味精公司,生產出國產的穀氨酸鈉,定名為“味精”,用“佛手”作品牌,從此味精進入中國人的廚房,成為中餐必不可少的調料。上海人把味精叫做“魂靈頭”,煮湯、燒菜稍微放一點味精,可以提鮮味。

吳蘊初先生

佛手牌味精

吳蘊初先生還集資建立了天原電化廠(為天廚味精廠提供原料之意,即後來的天原化工廠)、天利氮氣廠和天盛陶器廠。

然而大約從六十年代後期起,味精在世界上不少地方好像變得不受人待見了。北美的中餐館常常會在菜單上注明“不使用味精”,”No MSG”, 有的幹脆掛著”No MSG”的霓虹燈燈箱。有的超市賣的中國“食品也會標明“不含味精“、”No MSG”。華人圈子裏也有人認為“味精有害”。

NO MSG (不用味精)霓虹燈箱

標明 No MSG (不用味精)的外賣廣告

MSG是英文monosodium glutamate的縮寫,即穀氨酸鈉,也就是味精。

事情要從五十多年前說起。1968年4月4日美國的醫學刊物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一封四百來字的信,標題為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即“中餐館綜合症“。信的大意是,寫信人自幾年前移民美國後,凡是去中餐館吃飯,常常在吃了第一道菜後約15到20分鍾後開始覺得不適,要持續兩個小時,不過過後並沒有後遺症。最明顯的症狀是頸後發麻,並擴散到雙肩和背部,還伴隨著心悸、無力。這症狀有點像輕微的阿司匹林過敏。作者說,他跟他的同事討論過,猜測可能是因為中餐中用的醬油、料酒,或是鹽放得太多了,還有就是因為味精。

信的署名是Robert Ho Man Kwok醫生。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刊登的那封讀者來信的複印件

這隻是一封讀者來信,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醫學論文,而且作者自己也特別指出信中寫的隻是他個人體驗,希望醫學界人士作進一步的研究。然而,此信卻在醫學界以外引起很大反響。紐約時報1968年5月19日一篇文章裏就提到了味精可能會引起不適,再往後,“中餐館綜合症”這個說法也不脛而走。美國消費者一下子就有了“味精有害”這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後還傳到了世界各地。

味精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是穀氨酸的鈉鹽。穀氨酸是一種自然界裏普遍存在的氨基酸,在蘑菇、海帶、西紅柿、豆類、肉類和奶酪裏都有。不過味精是用人工合成的穀氨酸鈉。所以隻要攝入量適當,味精是無害的。

學術界和衛生機構努力糾正人們的“味精有害”的誤解。

1987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把味精列入最安全食品類。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把味精歸到“總的說來是安全的”(GR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那一類裏。然而一般民眾還是對味精敬而遠之。現在42%的美國人認為味精不是好東西。

不久前事情又起了戲劇性變化。

2018年1月,一位叫斯蒂爾(Howard Steel )的醫生打電話給美國Colgate University的一位助理教授Jennifer LeMesurier,告訴她說,他就是寫那封發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關於味精的信件的真正的作者。根據斯蒂爾醫生的敘述,1968年時,他是美國費城Shrine兒童醫院的一名年輕的骨科醫生和Temple University的教授。斯蒂爾醫生說,當時他的朋友,內科醫生漢森(Bill Hanson)自認內科要比骨科高明,還嘲笑他說,你們骨科醫生都很笨,沒本事在像“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這樣重要的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他還跟斯蒂爾打賭10美元。

斯蒂爾醫生和漢森醫生那時每周要去一家叫Jack Louie 的中餐館吃飯。有時喝多了,或者吃得撐了,難免會覺得不舒服。斯蒂爾醫生由此想開去,忽發奇想,寫了一篇短文寄到“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去了。

為了暗示這篇文章是胡謅的,他特地署名Ho Man Kwok,跟英文human crock諧音,而human crock在英文裏有嘲弄的意思。信件作者的工作地點Na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 Silver Spring, Maryland也是杜撰的。

過了幾個星期這篇短文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以讀者來信的形式登出來了,標題是“中餐館綜合症”(”Chinese-restaurant Syndrome”)。斯蒂爾醫生一開始挺高興,但文章引起的很大反響卻讓他覺得不安。他幾次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讀者來信編輯和雜誌主編聯係,想告訴他們他寫的文章隻是一個玩笑。然而他一直沒有從雜誌方麵得到回音。於是一個一開始是關於味精的玩笑、打賭,卻沉重打擊了味精,以後雖然權威機構多次強調味精無害,可以放心食用,“味精有害”這頂帽子卻一直沒摘下來。斯蒂爾醫生後來說,他真希望當初沒寫那封信。他於2018年9月5日逝世,享年97歲。

斯蒂爾醫生

然而,事情還有更曲折的發展。記者在做核實工作時發現,那個研究機構National Bio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是存在的,而寫信的Robert Ho Man Kwok就在在那兒工作,已於2014年去世。他的女兒說,那封信確實是她父親寫的。

斯蒂爾醫生的女兒說,這封信可能確實不是她父親寫的,後來卻開玩笑說是他寫的,故意把大家搞糊塗。她說這倒像是她爸爸的性格。

現在當事的三位醫生都已離世,事情的真相恐怕恐怕再也無法弄清了。 鮮列於五味之一(其餘四味是甜、鹹、酸、苦),能帶來鮮味的味精至今是我們的廚房裏必不可少的一種調味品。近年來有些華人轉用雞精之類的調味品,但實際上雞精裏還是含有味精成分的。非華人圈子裏用得很多的一種調料Vegeta的成分裏雖然有許多脫水的蔬菜如洋蔥、胡蘿卜等,還是含有味精成分(不含味精的價錢略貴)。美國的Campbell’s Soup 的湯罐頭(中國市場上叫金寶湯罐頭),我檢視過三種產品的成分,都含有monosodium glutamate(三種湯是蘑菇濃湯、蛤蜊土豆濃湯和雞湯)。

美國的網上廣播節目This American Life 2019年2月15日播出的第668 期節目對味精、斯蒂爾醫生和Robert Ho Man Kwok的事有詳細介紹(我是2019年5月份聽到的)。美國Colgate University 的Colgate Magazine 2019年刊登了Michael Blanding寫的文章 “The Strange Case of Dr. Ho Man Kwok”,講述了這個故事; 英文的中國日報2020年1月25日更新的一期裏有一篇有關的文章,“‘Chinese Restaurant Syndrome’ generating a different reaction”。

退休後的斯蒂爾醫生

Colgate University 是美國排名第17的文理學院,中文名為科爾蓋特大學,三千多學生,有二百年的曆史了。Golgate家族曾捐款給該校,學校因而改為現在的校名。學校位於紐約州,校園非常美麗。本文寫到的斯蒂爾醫生是Colgate University的本科畢業生,以後又任過校董會成員。

Colgate University 校園一角

Colgate生產家庭日用化學品,在中國知名度很高的高露潔-棕欖衛生護理係列,就是Colgate 的產品。

本文部分的照片取自網上,特在此致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味精有害論是實足的謬論,穀氨酸本來就是天然存在的氨基酸,毒性極低。它在日常的烹調過程中也會自然產生。 -方家胡同- 給 方家胡同 發送悄悄話 方家胡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7:40:29

我吃了味精的確不舒服,特別口渴有時還會頭疼。 -Tove- 給 Tove 發送悄悄話 Tov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7:42:50

你們家現在有味精?吃鹹了,麵條吃多了,都會口渴。 -方家胡同- 給 方家胡同 發送悄悄話 方家胡同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7:46:23

美國的大部分家工鹹味食品都有味精 -dudaan- 給 dudaan 發送悄悄話 dudaan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7:53:18

學習了, 謝謝。 不過我吃了中餐館以後也是會口渴, 第二天才能好。 -OceanSound- 給 OceanSound 發送悄悄話 OceanSound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19:44:50

鹹,甜,油 -吃與活- 給 吃與活 發送悄悄話 吃與活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20:59:15

重口味,各種調料都放很多 -TBz- 給 TBz 發送悄悄話 TBz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4/04/2020 postreply 22:18:1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