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福學 二 從崔雪莉的自殺說起

來源: 四姑娘山 2019-10-14 17:50: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5351 bytes)

 

 

今晨傳來消息,韓國女星崔雪莉自殺,年僅25歲。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死亡頗有研究,他認為自殺是人覺得自己的獨特性不再,生活無意義,靠極端行為掙脫。自殺與社會環境關係很大。後麵這句非常正確,前麵那句倒也未必。崔雪莉已經成名,算得上獨特。 

 

日本普通人自殺率高,韓國娛樂圈自殺率高。這可能跟東亞人的人格相關。與美國人比,東亞人更傾向與忍,讓,憋著。憋的時間長了,成了病。現在心理學認為,心理疾病和一般的憂傷隻有量的不同,沒有質的區別。長期不幸福,走不出自我壓抑的陰影,就可能達到病的程度,先是心理上的失衡,然後是生理上的失調。

 

東亞人習慣繞圈子,有話也不說,或者說半句留半句。甚至如恨,也可以“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韌性可以看作是一種美德,但也極大增加了心理上的負擔。以後的十年都含著恨,即使幸福來敲門,也會夾帶著揮之不去的憂傷。作為文學故事,可以鋪排演繹。作為個人生活,卻是地雷暗埋。

 

普通人在驟然有事來襲時,第一反應是沒有反應,愣在那裏,懵了。第二反應各有不同,西方人傾向於立即反擊,fuck it,把球打回去。東方人則可能表麵繼續愣著,心裏翻江倒海,無聲無息地消解。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莊子的豁達,擊缶而歌也被道德禮教所不容。更典型的是石評梅那種,天天到高君宇的墳上遣仇,越遣越仇,泣血而亡。另一類就是林覺民卿卿如晤的意映,悲傷過度,不能自已,積鬱而終。

 

那可不可以向西方人學習,幹脆一些,立即爆發,打回去?辦法似乎簡單,其實並不可行。人格這種東西長期鑄就,不是說改就改得了的。

 

崔雪莉是明星,與SM公司簽約,要遵循公司的規矩。她想談戀愛,SM不準。她上節目不穿內衣,SM作為懲罰雪藏她。她想幹啥,啥就不成。作為個人機遇,崔或許沒有典型性。但有一點是共通的,不能做自己想做的,心上堵著一個梗,如果時間短,是正常的心理起伏,如果時間長,就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長期不幸福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甚至生命有非常大的影響。人生本苦,憂傷難免,重點是避免長期化。這是不幸福學旨在解決的問題。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