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一個敏感的電子儀器,把脈搏跳動的狀態呈現多維圖形化(不是現在的二維,最少是3維,如果可以做到4維,就是隨著時間而變的動態三維,那就更好了),從技術上來說這個並不是太難的事情。
關鍵不在機器能否做出來,關鍵在這個機器中醫是用不起的,沒有了投入產出和掙錢的刺激機製,你就是有再好的主意也是枉然。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望聞問切4診,脈診排在最末,換句話來說,前麵三診都有了,最後一診有沒有並不會對診斷結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一些複雜的病,脈診會相對重要一點,大多數情況下,我是用脈診來驗證我之前的根據病人其他情況的診斷是否正確。如果不一致,則需要仔細看看哪些地方可能需要重新檢查一下。
我舉個很簡單的皮膚病的例子,皮膚病多數屬於表證,一般是脈浮的,如果明顯是浮脈沒有非常明顯的口渴症狀在的話,原則上發汗是沒有什麽問題的。我有一次遇到一個病人,皮膚病癢了很久了,問了一堆問題,三診完備,我都準備上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了,最後決定摸摸脈確定一下心中所想。但是一摸脈發現脈緩,不浮,而且居然重按有力,這個顯然不應該發汗。結果處方立刻就不一樣了。
但是這種情況相對來說非常少,看20個內科病人能會遇到1個就不錯了。 很多簡單的疼痛病人,理論上不需要關心脈象如何。當然我紮針前是習慣性摸摸脈,紮完針後再摸摸對比一下變化。疼痛很多情況手法都可以解決,針都不紮了,脈診也就免去了。倒是用藥的人肯定是需要摸脈的,隻是我現實中臨床上用藥的病人可能連10%都不到,這10%中間的5%脈象和和描述可能會有不一致,這樣算下來,脈診非常準確對大多數病人來說並算不得多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