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乳腺癌。
常規體檢時,很多女性都被告知有輕度的乳腺增生,那麽乳腺增生與乳腺癌是什麽關係,是否會發展成為乳腺癌呢?
日常生活哪些習慣?哪些因素會增加患乳腺癌的幾率?預防措施有哪些?
乳腺增生與乳腺癌是什麽關係,是否會發展成為乳腺癌?
乳腺增生是一種常見的乳腺良性病變,是女性最常見的乳房疾病,以乳房疼痛為首發症狀。
乳腺癌則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可生長、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大多數患者確診時沒有典型的症狀。
大量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乳腺增生與乳腺癌的發生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乳腺非典型增生(AH)使女性乳腺癌的總體患病風險增加約4倍,非典型增生10年進展為侵襲性癌症的風險為7%,30年累積發病率約35%。診斷為非典型增生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發生低級別的雌激素受體α(ERα)陽性乳腺癌癌前病變。
目前是否有藥物或療法可以阻止乳腺非典型增生進展為乳腺癌?
研究發現,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或芳香化酶抑製劑可阻止大約60%的AH進展為侵襲性乳腺癌。FDA批準的降低乳腺癌風險的藥物有兩種:
他莫昔芬(通用名:Tamoxifen,商品名:Soltamox),絕經前後女性均適用
雷洛昔芬(通用名:Raloxifene,商品名:易維特Evista),僅限絕經後女性使用
乳腺癌的發病情況如何,患病人數有多少?
乳腺癌雖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男性亦可發病。
據《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報告》顯示,乳腺癌在全球範圍內的發病率排名第二,死亡率排名第五,在女性中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2018年女性乳腺癌新診斷病例約為2100萬,占女性癌症的1/4,即每4名女性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的發病率如此之高,哪些因素會增加女性乳腺癌患病幾率?
- 年齡>50歲
- 有乳腺癌家族史
- 有乳腺癌病史
- 有卵巢癌病史
- 小葉原位癌
- 月經初潮年齡<12歲 或 絕經年齡>55歲
- 初孕年齡>35歲或沒有足月妊娠
- 乳腺非典型增生
- 乳腺密度高
- 年輕時輻射暴露
- 絕經後激素替代治療
- 生活方式:女性絕經後超重或肥胖;缺乏體育運動;每天攝入1-2杯或以上的含酒精飲料(包括:啤酒、葡萄酒、烈酒等)。
此外,有研究顯示口服避孕藥會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風險,是否能成為確切的高危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日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來降低乳腺癌的患病風險?
- 改變生活方式
- 生育後母乳喂養
- 每天進行30-60分鍾中、高強度的體育運動
- 維持健康的體重
- 控製含酒精飲料的攝入量
- 絕經後避免應用激素治療緩解更年期症狀
- 使用藥物,使用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來降低患病風險,如他莫昔芬、雷洛昔芬。
- 手術的話,攜帶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行預防性乳腺切除術,至少可降低95%的患病風險;同時行輸卵管-卵巢切除術,可降低卵巢癌患病風險。
如果擔心自己有患病風險或是家人有乳腺癌會診需求,可以通過MORE Health愛醫傳遞與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乳腺癌專家Pedram Razavi醫生進行遠程會診,給自己的健康一份安心!
Dr. Razavi的臨床專科為乳腺癌的治療,他的研究重點是將ctDNA作為一種新的腫瘤標記物,以及在乳腺癌中驅動基因的轉化研究,如對長期絕經後的女性進行激素治療;PI3K抑製劑增強雌激素受體功能和陽性乳腺癌的激素受體依賴性等,他於Nature nanotechnology,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Cancer cell等頂級學術雜誌發表數十篇文章,在2017年美國臨床腫瘤協會年度會議上發表關於“高強度508基因ctDNA檢測在轉移性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中的應用”,此項前沿性研究被廣泛報道。
對於癌症,我們不要害怕,因為很多疾病通過日常生活,我們就可以做到預防和有效控製。
MH
- 美國官方認證的嚴格遵守美國HIPAA法案的專業醫療服務機構。
- 提供危重疑難疾病領域的中美線上會診、多學科會診、赴美就醫和赴美質子治療等醫療服務。
- 已簽約超過700位美國TOP1%頂級醫生,為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受法律和保險雙重保障的醫療會診服務。
- 自主開發FDA認證國際遠程會診平台。
MORE Health 愛醫傳遞2011年成立於美國矽穀,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前腫瘤外科主任Dr. Robert Warren (羅伯特 沃倫醫生),前血液腫瘤科主任Dr. Marc Shuman(馬克 舒曼醫生)等一些頂級專家及其他聯合創始人共同創立。
掃描下方二維碼與我們的案例經理聯係
或撥打8887214051免費醫療谘詢
⊙超過700位全美排名TOP 1 %的頂級專家為患者提供最權威的治療方案;
⊙專業的醫學博士為患者提供的病例翻譯及同聲傳譯等服務;
⊙覆蓋全球的醫療事故保險,全方位保障用戶權益;
⊙如有必要,可為患者安排赴美就醫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