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剛開始在紐約格式塔中心接受長程培訓的時候,每節課都會有同學和老師做一次心理谘詢體驗,供大家學習老師的技巧。
在一次體驗中,一位同學說到傷痛的事情,哭得很厲害。老師與他結束前說了一句話:很感謝今天你讓我看到了你這麽深層的一部分,但我知道,這不是你的全部,你還有許多不同的部分。本來還沉浸在傷痛裏的同學臉上舒展了一些,他說這句話讓他覺得很溫暖很安全。
事實如此,一個真實的人,會允許自己崩潰,也能不受限製地重新站起來。每個人都有許多部分,有一些是我們自己清楚知道的,還有一些部分藏在潛意識裏,需要做一些功課才能了解。
你是否也感覺過有一部分的自我是自己所厭惡或回避的?這份厭惡和回避並非毫無來由,它往往來源於你曾經受過的傷害。
舉個例子,一個有工作狂的人看似完全不需要休息或娛樂,其實是他在否定或疏遠自己休息娛樂的自然需求。為什麽要否定?也許在他小時候,每當他想看動畫片或出去打球,爸爸就會凶狠地責罵他懶。這樣,他內心深處的兩個小孩子最基本的自然需求———休息娛樂和被父親認可,突然成了尖銳的矛盾。
小孩子多會在無意識中選擇取悅父母,忽略自己的需求。所以當這個孩子選擇滿足自己被父親認可的需求,他必然就疏遠了自己休息娛樂的本能。經過了多年對這種模式的強化,長大後他自然無法再心安理得地放鬆,甚至會對休息有一種負罪感和厭惡感。
類似的內在矛盾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隻是大家的矛盾內容和程度不同。心理谘詢的一大意義是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矛盾,了解這些矛盾是怎樣形成的,然後試圖把曾經疏遠的部分融合回來,活出舒服自在的自己。如果上麵例子裏的工作狂逐漸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有休息的需求,且這個需求很合理並不罪惡,隨著他對於自己這部分的接納,他會活出更豐富舒適的自己。
我們越了解自己內心的矛盾,越能創造出空間來容納這些矛盾,就活得越自在。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內心的矛盾呢?除了心理谘詢和自我覺察,有一條不為人所知的捷徑———夢境。這部分我下次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