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厭於日”出自於《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是: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按中醫"天人合一“的觀點看,”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與天地同步。夏天給了你一個大日頭,肯定是有原因的。
所以,先賢教導我們,夏季要”無厭於日“,好像是所喜愛的東西在外邊勾魂一樣在室外忙碌(若所愛在外)。
我為什麽覺得這句話可以發發感想,是我想起了兩件事:
中國女性受傳統影響,以白為美,夏天有不少人盡量避免日曬。愛美之心,可以理解,不過健康還是要適當照顧一下,即使不照出來小麥色,也要適當在夏季多照太陽。
前幾天o網友的尿炕娃,按她所的描述”臉白,易打噴嚏,下元虛冷“這些症狀,有輕微腎陽虛的可能。娃夏天多增加一些室外活動,多獲得一些光照,肯定有好處,痊愈也未必沒有可能。
中醫的養生觀在時間上是連貫的,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你夏天長不好,就會影響秋收、冬藏。所以,你秋天、尤其是冬天的狀態,和夏天你在做什麽是息息相關的。
大家都在談養生。什麽是“養”?順天為養,逆天為傷。我的確也聽說過有人說過“夏養陰”的說法,權當笑話吧。不信你就夏天養陰,幾年就會把身體弄垮。
再一個,己亥年土運不及,脾土偏弱,脾胃的保養比較重要,尤其是你的脾胃已經有了問題的話。
最後囑咐大家的,是“使誌無怒”。網上打架這事吧,小打怡情,大打傷身。上麵說了,土運不及,則風乃大行,加之上半年厥陰風木司天,故上半年人的肝火較比一般年份更旺。還是摟著點火吧。
大師自有大師的價值。就憑吃教授常常偷窺某大師的帖子這一樁,大師的價值就部分地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