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兩年才見到家庭醫生,被拖成癌症晚期,僅僅是醫療體係的鍋嗎?”
這幾天,一位加拿大媽媽控訴沒有找到醫生而拖延了癌症的視頻在網上熱傳,33歲的瑪麗蘭(Marilyn Inez)稱,她感覺身體不舒服後,花了兩年時間都沒有約上家庭醫生,而此時她其實已經罹患癌症。這期間,她擔憂自己的身體狀況,去急診室看診,但卻一次次被急診室趕出門外。而等到她終於約上醫生,她得到的卻是3期肛門癌診斷書。
這位媽媽的遭遇讓人同情,許多網友對其做法表示支持,痛斥了加拿大崩壞的醫療係統。但,是什麽樣的身體不適讓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忍耐了這麽久才爆發呢?
“剛好我最近也遇到一個類似的病人。”
安妮是個美國中年婦女,她得痔瘡已經好幾年了,最近一年來大便時的疼痛和出血愈發加重。年度體檢時,她和醫生討論之後,下決心把痔瘡開掉,希望擺脫痛苦的根源。
手術後,兩個標本的臨床診斷都是“痔瘡”。
經過進一步檢查,其中一個標本確實是痔瘡。不幸的是,另一個標本卻是鱗狀細胞癌。
當我把這個診斷告訴手術醫生時,他大吃一驚。
“這個故事,是不是和開始提到的那個加拿大婦女非常相似?”
一樣是肛門癌,一樣是被當成痔瘡而拖延了診斷。
專業雜誌《美國外科醫生》曾發表一篇研究論文,標題異乎尋常地簡單通俗:《到底是肛門癌還是“隻是痔瘡”》,文章標題後有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章提到,肛門癌極為罕見,隻占腸癌的百分之一到二。雖然現在這個比例高了一些,但肛門癌還是一個很少見的腫瘤。
肛門癌多進展緩慢,症狀又是常見的疼痛、出血,常常被病人和醫生都誤以為是良性病變。
“很多人讀到這裏,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我的痔瘡到底是痔瘡還是癌?”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每次痔瘡發作都去醫院檢查,也不太現實。
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幫助區分這兩個?當然有!
小貼士
- 痔瘡的症狀是一陣好、一陣壞。而癌症的症狀通常沒有明顯的緩解,而且日趨加重。安妮就是因為症狀愈發厲害,才同意做手術。
- 痔瘡也疼,內痔也容易出血,但疼痛和出血常常不同時出現。而癌症一般是疼痛性地出血。
- 痔瘡常常導致肛門周圍瘙癢。癌症一般不會。
- 癌症可能伴有其他全身症狀比如體重明顯減輕。痔瘡一般不會。
當然,還是要看醫生,聽取專業意見。
對於肛門癌來說,醫生指檢和肛門鏡可以查出問題。如果做腸鏡篩查大腸癌,也可以順便早發現肛門癌。”美國癌症協會“推薦一般人群45歲開始做腸鏡篩查。下次老同學聚會,不妨輕輕問一聲,“你,做了嗎?”
“那影響得肛門癌的因素有哪些呢?”
主要包括HPV(人類乳頭狀病毒),免疫功能低下(比如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的病人),抽煙史,等等。
這是肛門癌的染色,棕色顯示裏麵有HPV病毒。
所以打HPV疫苗很有意義,尤其對年輕人。不僅可以防止得宮頸癌,也預防其他和HPV病毒有關的癌症,比如口咽癌、肛門癌等等。
美國疾病中心CDC推薦所有11、12歲的孩子打這個疫苗。
強調一下,CDC推薦男生也要打這個疫苗,也可以防止男生得那些癌症。家長們不要‘重女輕男’,要一視同仁。
國內的朋友不用太糾結是幾價疫苗,給青少年早點打上4價疫苗遠比等到有9價疫苗的時候再打更重要。
每一個讓人震驚的醫療故事常常也是一個學習良機。從孕婦跳樓認識到無痛分娩的重要,從權健風波認識到保健品沒有治療作用,希望這個年輕媽媽和安妮的故事也讓我們思考和學習,在健康之路上走得更好。
MH
- 美國官方認證的嚴格遵守美國HIPAA法案的專業醫療服務機構。
- 提供危重疑難疾病領域的中美線上會診、多學科會診、赴美就醫和赴美質子治療等醫療服務。
- 已簽約超過700位美國TOP1%頂級醫生,為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受法律和保險雙重保障的醫療會診服務。
- 自主開發FDA認證國際遠程會診平台。
MORE Health 愛醫傳遞2011年成立於美國矽穀,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前腫瘤外科主任Dr. Robert Warren (羅伯特 沃倫醫生),前血液腫瘤科主任Dr. Marc Shuman(馬克 舒曼醫生)等一些頂級專家及其他聯合創始人共同創立。
掃描下方二維碼與我們的案例經理聯係
或撥打8887214051免費醫療谘詢
⊙超過700位全美排名TOP 1 %的頂級專家為患者提供最權威的治療方案;
⊙專業的醫學博士為患者提供的病例翻譯及同聲傳譯等服務;
⊙覆蓋全球的醫療事故保險,全方位保障用戶權益;
⊙如有必要,可為患者安排赴美就醫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