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喜歡“趁熱喝”
媽媽燉了一鍋雞湯,叮囑你“趁熱喝”
朋友泡了一壺好茶,告訴你“趁熱喝”
“趁熱喝”“多喝熱水”甚至成了以不變應萬變、對抗各種身體不適的法則
“趁熱喝”真的好嗎?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一項報告中,有這樣的警告:溫度超過65°C的過燙飲品被列入2A類致癌物(很有可能對人類致癌)名單。過燙飲食帶來的主要風險是對食道的損傷,這可能會增加食道癌變的風險。
為什麽要有65℃以上的界線?
有關“燙飲致癌”的人群研究證據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南美,在這裏,人們有喝馬黛茶的習慣,而這些茶往往很熱,飲用溫度超過了65°C。研究發現,喝很燙的馬黛茶與食管癌風險增加相關,而冷的馬黛茶則不會產生這樣的風險,也有動物實驗顯示了65°C以上熱水的致癌性。
我們的口腔和食道表麵都覆蓋著柔軟的黏膜。正常情況下,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在36.5℃~37.2℃,所以適宜的進食溫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溫也隻在50℃~60℃,超過65℃便足以燙傷粘膜。在接觸到75℃左右的食物時,嬌嫩的黏膜就會有輕度灼傷。幸好這些部位的血液循環非常豐富,受傷的組織會及時的脫落、增生、修複,所以偶爾一點點的輕傷可以很快恢複。
為什麽有些人感覺並不燙?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你神經反應遲鈍了。
口腔、食道黏膜在不斷的熱刺激下,一直重複著上麵的修複過程,黏膜也就不停地增生增厚。增厚了的黏膜對熱刺激的反應逐漸降低,愛吃燙的人如果還在追求“熱騰騰”的感覺。就會陷入一個越來越不怕熱、越不怕熱會越要吃燙食的惡性循環。再加上食道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鈍,往往受了傷自己也沒有察覺到,於是主人的大腦便錯誤的接收到如此訊息:我們很好,讓高溫來得更猛烈吧。
怎麽判斷是否高於65℃?
我怎麽知道我喝的、吃的東西有沒有超過65 ℃呢?總不能隨時攜帶溫度計吧?
給大家一個參照:剛倒進杯子裏的開水,測了下大約是80℃;在室溫下放個幾分鍾,就會降到65℃左右。而像火鍋這樣含油量較高的,溫度降得會稍微慢一點。其實不用拘泥於這個數字,把熱飲熱食,稍微放一放、涼一涼,用嘴唇抿一抿、試一試,感覺不燙口一般就可以了。
MH
- 美國官方認證的嚴格遵守美國HIPAA法案的專業醫療服務機構。
- 提供危重疑難疾病領域的中美線上會診、多學科會診、赴美就醫和赴美質子治療等醫療服務。
- 已簽約超過700位美國TOP1%頂級醫生,為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受法律和保險雙重保障的醫療會診服務。
- 自主開發FDA認證國際遠程會診平台。
MORE Health 愛醫傳遞2011年成立於美國矽穀,由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前腫瘤外科主任Dr. Robert Warren (羅伯特 沃倫醫生),前血液腫瘤科主任Dr. Marc Shuman(馬克 舒曼醫生)等一些頂級專家及其他聯合創始人共同創立。
掃描下方二維碼與我們的案例經理聯係
或撥打8887214051免費醫療谘詢
⊙超過700位全美排名TOP 1 %的頂級專家為患者提供最權威的治療方案;
⊙專業的醫學博士為患者提供的病例翻譯及同聲傳譯等服務;
⊙覆蓋全球的醫療事故保險,全方位保障用戶權益;
⊙如有必要,可為患者安排赴美就醫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