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普進行到底,再來一篇有圖示的,教你知道細菌啥模樣。ZT:細菌

本文內容已被 [ fuz ] 在 2019-03-25 17:38:54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如果圖不見了,到這兒找:http://www.bnbio.com/html_news/news_11014.html
 
 
細菌
2015-03-09 來源:北納創聯
 

微生物種類繁多,結構簡單,形態多樣,大小不一,用途廣泛,如用於製藥、食品、、處理汙水等方麵。

細菌(bacterium)是一種具有細胞壁的單細胞原核生物,在適宜的條件下其形態構相對穩定。一般將細菌染色後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可識別各種細菌的形態特點,內部的超微結構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通常以微米(μm)作為測量單位。

(一)細菌的基本形態

細菌的基本形態有球形、杆形、螺形,根據形態特征將細菌分為球菌、杆菌、螺形菌(圖1-1)。

1.球菌(cocus) 外形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徑0.8耀1.2μm。由於在繁殖時二分裂平麵不同,分裂後新菌排列的方式不同,又可分為葡萄球菌、雙球菌、鏈球菌等。

2.杆菌(bacilus) 菌體的形態呈直杆狀或近似於杆狀,各種杆菌的大小、長短、粗細等差異較大。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芽胞杆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杆菌)或末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棒狀杆菌)。

3.螺形菌(spiralbacterium) 菌體隻有一個彎曲,呈弧形或逗點狀,稱為弧菌,如霍亂弧菌。菌體有多個彎曲,稱為螺菌,如鼠咬熱螺菌。

細菌的形態受溫度、pH、培養基成分和培養時間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一般細菌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8耀18d,形態比較典型。在陳舊培養物中、細菌衰老以及環境中有
不利於細菌生長的物質(如藥物、抗生素等)時,細菌常出現不規則的多形性,不易識別。觀察細菌大小和形態特征時,應注意來自機體或環境中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細菌形態改變。

(二)細菌的結構

細菌的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除基本結構外,有些細菌還具有特殊結構,如莢膜、鞭毛、菌毛、芽胞等(圖1-2)。細菌的結構對於細菌的鑒定及其致病性、免疫性都有重要作用。

1.細菌的基本結構 細菌的基本結構由外向內依次為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

(1)細胞壁(celwal):細胞壁位於細菌細胞的最外層,是一層有彈性的膜狀結構,質地堅韌,組成比較複雜,並隨不同細菌而異。用革蘭染色法將細菌分為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兩大類,兩類細菌細胞壁的共有組分是肽聚糖,但各有其特殊組分。

細菌細胞壁的主要功能是:①維持細菌的固有外形;②保護細菌抵抗低滲的環境;③參與菌體內外物質交換;④有免疫原性;⑤與細菌致病性有關。

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顯著不同(表1-1),導致這兩類細菌在染色性、抗原性、毒性、對某些藥物的敏感性等方麵有很大差異。

(2)細胞膜(celmembrane):位於細胞壁內側,緊密包繞在細菌細胞質外的具有彈性的脂質雙分子層,由磷脂和多種蛋白質組成。厚約7.5nm,占細菌幹重的10%耀30%。

細胞膜的主要功能:①選擇性滲透和物質轉運作用:與細胞壁共同完成菌體內外的物質交換。②生物合成作用:細胞膜上有多種物質合成酶,參與生物合成,如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等均在細胞膜上合成。③呼吸作用:細胞膜上有多種呼吸酶,可進行轉運電子及氧化磷酸化作用,參與細胞的呼吸過程,與能量產生、儲存和利用有關。④參與細菌分裂:細菌部分細胞膜內陷、折疊、卷曲形成的囊狀物,稱為中介體。中介體的形成,有效地擴大了細胞膜的麵積,相應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產生,其功能類似真核細胞的線粒體。中介體多見於革蘭陽性菌,一端連在細胞膜上,另一端與核質相連,細胞分裂時中介體亦一分為二,各攜一套核質進入子代細胞。

(3)細胞質(cytoplasm):細胞質是細菌新陳代謝的重要場所,有細胞膜包裹的溶膠狀物質。基本成分是水、蛋白質、脂類、核酸及少量糖和無機鹽,其內重要結構有:

①質粒:是細菌染色體外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質中,為閉合環狀的雙鏈DNA,帶有遺傳信息,控製細菌某些特定的性狀,如細菌的耐藥性等。

②核糖體:是細菌合成蛋白質的場所,有些抗生素(如鏈黴素、紅黴素等)能與細菌的核糖體結合,幹擾細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製細菌的生長繁殖。

③胞質顆粒:多數為細菌儲存營養物質的結構,經染色後顏色明顯不同於菌體的其他部位,也稱異染顆粒,如白喉棒狀杆菌的異染顆粒,對細菌鑒別有一定的意義。

(4)核質(nuclearmaterial):細菌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無核膜和核仁,DNA纏結成團,裸露於胞漿中,故稱核質。核質具有與細胞核相同的功能,控製著細菌的生命活動,是細菌遺傳和變異的物質基礎。

2.細菌的特殊結構

(1)莢膜(capsule):是某些細菌在生長繁殖過程中分泌的一層黏液性物質,包繞在細胞壁外,通常這種黏液層厚度大於0.2μm,為多糖或蛋白質的多聚體,不僅有助於鑒別細菌,而且具有保護細菌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和消化作用(與致病性密切相關)。如肺炎球菌、產氣莢膜芽胞梭菌等都有這類莢膜。莢膜對一般堿性染料親和力低,不易著色,普通染色隻能見到菌體周圍有未著色的透明圈。用特殊染色法可將莢膜染成與菌體不同的顏色,如用墨汁負染,莢膜顯現更為清楚(圖1-3)。

(2)鞭毛(flagelum):是菌體上細長並呈波狀彎曲的絲狀物,是細菌的運動器官,需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或經特殊染色法(如鞭毛染色法)使鞭毛增粗後,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看到。根據鞭毛數目、位置和排列方式將細菌分為單毛菌、雙毛菌、叢毛菌和周毛菌(圖1-4)。鞭毛在菌體上的位置和數量對鑒別細菌有重要意義。

(3)菌毛(pilusfimbria):是許多革蘭陽性菌與少數革蘭陰性菌菌體表麵存在著的一種直的、比鞭毛更細、更短的絲狀物。成分是蛋白質,有抗原性。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看不到,必須用電子顯微鏡觀察。菌毛共分兩類,一類是普通菌毛,數目多,短粗,有黏附作用,與致病性有關。另一類是性菌毛,通常有3耀4根,稍長,帶有性菌毛的細菌是雄性菌,通過性菌毛可以把質粒傳給雌性菌,使受體菌獲得質粒所控製的遺傳性狀。

(4)芽胞(spore):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胞質脫水濃縮,在菌體內部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折光性強的小體,稱為芽胞。芽胞是細菌的休眠形式,通常一個細菌隻能形成一個芽胞,在適宜條件下,一個芽胞發芽也隻生成一個菌體。芽胞的位置對鑒定細菌有重要參考價值。例如,炭疽杆菌的芽胞在菌體中央,破傷風杆菌的芽胞在菌體末端,肉毒杆菌的芽胞位於菌體次極端(圖1-5)。芽胞對高溫、幹燥、化學消毒劑及輻射等有很強的抵抗力,因此醫療器械、敷料、培養基等的滅菌以殺滅芽胞為指標。殺滅芽胞最常用的方法是高壓蒸汽滅菌法。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