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須整作形態,病愈要端肅儀容 zt

來源: kingfish2010 2019-01-09 03:36:5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593 bytes)

平江大山裏的抗戰醫院

 
2015-08-15 09:34:28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徐亞平 易朗朗 譚詩寧 編輯:劉飛越
 
 

  在湘鄂交界處的平江縣上塔市鎮黃橋村的大山裏,有一座200年曆史的清代建築——黃泥灣大屋。在艱苦卓絕的湘北會戰中,它被征用為抗戰醫院。8月14日,記者走進黃泥灣大屋抗戰醫院舊址,目睹牆壁上遺存的抗戰標語,仿佛走進了當年金戈鐵馬、炮火紛飛的歲月。

  村支書葉文告訴記者,抗戰醫院規模較大,前後運營了4年,醫護人員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傷員200多人。

  清嘉慶20年(公元1814年),黃橋村先人葉善林修建黃泥灣大屋,主體建築麵積3672平方米,共108間房。房屋雕梁畫棟,四進四出,左右對稱,錯落有致。雖曆風霜雨雪,大屋多處損壞、破敗,但其輝煌尚在,特別是抗戰貢獻為黃泥灣大屋增添了曆史的厚重與滄桑。

  1938年11月9日,日寇占領湖北通城,次日清晨即攻打湘鄂交界處的九嶺,黃橋村成為湖南抗戰的最前線。為救亡圖存,早日趕走日寇,黃橋村民自發騰出大屋裏的住房用作戰地醫院。

  記者走進黃泥灣大屋,正門牆壁上“保健軍民”、“本此針砭藥石,戰勝倭寇病魔”的標語醒目可見。進門右邊牆壁上寫著“要再痛定思痛,不忘裹創殺敵”;

  左邊牆壁上則是“患者應遵守院製,醫生不亂耗藥材”;第一個天井牆壁上“病中須整作形態,病愈要端肅儀容”清晰可辨。其落款都是:承德章院製。

  85歲的村民葉遂意當時8歲,和其他村民誌願參與了照顧傷員的工作。對當年的場景,老人記憶猶新:“大門的右側就是重症手術室,進門的第一個堂 屋,兩邊都是輕傷就診處,另外還設有換藥處、中藥房、熬藥房。當時醫治的盤尼西林不夠,我們就和軍醫去周圍的田埂上挖魚腥草,給傷病員做豬肉燉魚腥草,當 作消炎的藥膳。將士們傷愈之後就上戰場!”葉遂意對抗戰官兵充滿敬意,他告訴記者,1941年9月,8名美國飛虎隊員墜機後受傷,在黃泥灣休養了兩個多 月,傷愈後立即重返芷江機場;村裏小孩子夏天生瘡,醫師們還給予免費治療。

  “300多位重傷的將士醫治無效,死在大屋裏;村民們將他們安葬在山中。”上塔市鎮中學語文老師何瑤光指著遠處的李家嘴、何家坡、何家灣抗日戰 士墓葬群痛心地說。從2012年3月開始,何瑤光走訪上塔市鎮6個抗戰遺址和7位抗戰老兵,用3年時間追憶烽火歲月,創作、出版了21萬字的紀實小說《鐵 血九嶺》。“身居和平的我們,不能忘記抗戰曆史。作為上塔市鎮的老百姓,記錄這一段曆史和抗戰老兵,是一種責任。”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