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為中醫四診之後由淺入深的進一步分析診斷。以對偶方式來說:
一、陰陽:即初判疾患屬陰屬陽,乃是基於古人對於宇宙萬物對立統一相互轉換之說。《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引用到中醫理論後總結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即分清濁與辨陰陽對於診治疾患、分別正邪部位性質之重要性與必要性,且由此判別醫者是否有足夠的中醫理論與臨床經驗。首先應弄清疾病屬陰屬陽;是陰盛陽衰,還是陽盛陰衰,或是陰陽兩衰。
家父在我少年時即教我說:“血屬陰、氣屬陽”。並根據《黃帝內經》等關於陰陽理論歸納起來說:“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陰在內陽守之,陽在外陰使之;陰陽平衡則無病,陰陽偏盛其人病;陰陽相維其人生,陰陽離絕其人死”。所以要:“治陽虛治宜甘溫補其生氣以壯陽,治陰虛治宜甘潤養血以滋陰”。陰陽為八綱之首,至關重要。
二、表裡:即判斷患者所患疾病在表還是在裡,簡而言之,表即表麵、外表;裡即內裡、在內。皮膚屬表,臟府屬裡;表皮腠理屬表,骨骼骨髓屬裡。顯爾易見的表象屬表,內在變化隱秘難見者屬裡。診治疾病首先要弄清疾病之所在、氣血之運行以及營衛之狀態等等。中醫認為“心與小腸相表裡”、“肺與大腸相表裡”,而影響到大腸與內臟。譬如病毒性感冒,因“外感風寒”,起初在表,出現鼻塞流涕、麵色潮紅,或蒼白,微汗或大汗淋漓帶咳嗽頭痛等癥;繼而入裡,産生疲軟胃訥、不思飲食、宿食不消;甚至腹痛腸鳴、大便溏泄等等。更有甚者,便是體溫升高、發熱咳痰、渾身不適等年老體弱者若耽擱延誤可能因呼吸衰竭而一命嗚乎、天人永隔,流感即使其中一典型例癥,此不多贅言。
父親教我說:“病在表不宜清,病在裡不宜表”。清即清理、清除,表即發表、發散乃中醫常用療病方法,意在對於病患卒瘏在表或在裡的治則不同。父親的教導使我加深並加快了對《黃帝內經》等中國古代醫學理論的理解。
三、寒熱:即指辨別疾患屬寒或屬熱,是內寒外熱還是內熱外寒,是真寒假熱還是真熱假寒。中醫說說的寒熱與夏代醫學有所不同,西醫是使用儀器測量體溫,包括基礎體溫的生理與物理學概念。而中醫則根據表象與癥狀分析寒熱,或真假寒熱。所謂陰虛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陰盛則寒,陽盛則熱等等,皆相關於物質的天然屬性與相互轉化的自然和必然規律。比如有時患者說手心腳心發熱,甚至五心煩熱,而體溫卻正常。中醫對於寒熱的治則為寒者溫之、熱之;熱者清之、涼之。但也不盡然如此,有時卻“寒因寒用”,比如凍傷與凍瘡,連普羅大衆都懂應先用冰敷。對“熱因熱用”簡而言之,譬如患者發高燒,老百姓給予蓋被子發汗之法,以求達到退燒目的,用藥亦然。
四、虛實:按字麵理解容易,但中醫所說的虛實包括陰陽表裡寒熱以及五臟六腑之虛實。比如通常所說的心虛(心氣虛)心陽虛、肝虛、脾虛、肺虛、氣虛與腎虛等等。整個身體皆虛弱者,其脈搏亦虛弱沉細。五臟虧虛之表現在古代張仲景的《醫宗金鑒》裡說得好:“肺損皮毛颯寒嗽, 心損血少月經凝;脾損食少即消泄,肝損脇痛懶於行;腎損骨萎難立久,午熱夜汗骨蒸蒸“。有時會一損具損、一虛具虛。比如肺心病、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肌梗死與肝硬化腹水等等。常見有邪實體虛,或本虛標實。尤其在突發病毒性流感、禽流感或易波拉病毒Ebola Virus 所致傳染病時期所出現的狀況。再比如常年肺氣腫與老慢支,肺腎虧虛、腎不納氣,卻陣咳端息、痰涎壅塞並肺癰喘滿等等即是。標虛本實的出現在免疫亢進患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與係統性紅斑狼瘡等等,此略不贅。以上為八綱淺談簡述,拋磚引玉罷了,望與大家同道們討論商榷。
小結:四診八綱既是醫理,也是哲理;既有科學性,又有史學、實驗性與常理性。中醫所使用的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於科學落後之農耕時代,隻能憑經驗積累善於總結,透過現象看本質。即隻能通過四診八綱與臨床經驗、反複實踐,可對病情有比較客觀的瞭解,甚至可以瞭如指掌,並有大量的總結與文字記錄。四診八綱即對所有資料進行提綱攜領、融滙貫通地加以分析,並於總結歸納後由外向內、由表及裡、刪繁就簡、鞭辟入裡,讓人心領神會、清洗明辨,易於掌握之診病方法。隻有比較準確地瞭解患者病情,才能行之有效地給予治療。
當然,現代醫學科學發展對於中醫來說如魚得水,似搭便車並如虎添翼,可以結合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所見進行更加準確無誤地綜合分析,加上中藥較少副作用、副反應優勢,可解決缺醫少藥狀況,並攻克西醫解決不了的難題。
以上為八綱淺談簡述, 本人不揣冒昧、拋磚引玉,望與大家, 大哢與同道們商榷。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