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16年年底獲得母親罹患結腸癌的噩耗。當時不知所措,承蒙這個論壇各位朋友的熱心指點。
現在一年半過去了,母親經過20次化療,情況總體還算穩定,腫瘤一度從4厘米縮小至3厘米。但是,最近她的化療選項已經不多了。腫瘤也長大到5.8厘米。
比母親的病更讓我糾結的是醫院的治療。我現在懷疑母親的病可能被醫院耽擱了。
首先,病人家屬始終不知道病人的結腸癌TNM分期。我剛剛得到母親的罹患結腸癌的噩耗時,我反複詢問父親是幾期。父親也不知道。最好他告訴我,是“晚一期”。
“晚一期”是幾期?當時我以為,既然都擴散了,TNM分期因該是4期吧。五年生存率11%。
那時,城裏的熱心網友也對醫院提前質疑,勸我給母親轉院。但是,父親相信湘雅是湖南最好的醫院,且家裏在省外沒有親戚;反正是晚期了,我也不想讓父親母親奔波太辛苦。 我就沒多說。
前幾天,我又查了下結腸癌TNM分期。發現母親不是四期!四期是有遠處轉移的。三期是附近轉移的。母親最多是3C期。如果在美國,五年生存率是53%。她確診後一年半還在世,腫瘤也沒有轉移都肝和肺,不是她運氣好,她的情況本來就不是最糟糕的!
其次,在2016年11月確診後,院方在未給病人TNM分期的前提下,馬上在2016年12月對病人剖腹手術。剖腹後,發現腫瘤已經在附近轉移,於是放棄取出腫瘤,關腹。但是,衛生部對結腸癌三期的指導是,應該先化療,待腫瘤縮小,再手術取出腫瘤。
第三,母親經過多次的化療,腫瘤一度從4厘米縮小至3厘米。現在來看,這是手術的最好時機。但是當時沒有人提出手術。
從2016年12月的那次失敗手術起,家屬們就院方被告知,情況很不樂觀,癌症是晚期,腫瘤已經擴散,無法手術,隻能靠化療維持, 病人還可生存6個月到一兩年。當時我自己也錯誤的相信反正是四期了,就保證生存質量吧。如果我當時知道是3C期,還有53%的五年生存率,也許我會建議父母,這個病,如果積極治療的話,是可以治愈的。畢竟是一條人命。
說了這麽多,我也不知道我的猜測有沒有道理,畢竟我不是醫生。不知道各位怎麽看。還有挽回的機會嗎?
最近湘雅的一位醫生對父親建議局部腫瘤切除。我想,為什麽不全部切除呢?難道是腫瘤太大了?父親也不知道該不該手術。他一直擔心,手術會刺激癌細胞擴散。
父親把母親的每次檢查都忠實地記錄下來,我就貼在文後。
2016年12月
在湘雅附一醫院行剖腹探查術+化學藥物置入術。腹腔內淡黃色腹水約300ml;腹壁、盆腔、大網膜上布滿多個結節,最大者直徑約2cm;腫塊位於盲腸,約4x4cm大小。由於腫瘤已擴散轉移,且患者無腸梗阻,醫生決定在右側結腸旁溝置入氟尿嘧啶600mg,依次關腹。
2017年4月
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腹部老片對比,原盲腫塊灶較前縮小,大小約31x30mm;周圍淋巴結較前稍縮小,直徑最大的約5mm。腹膜後雙側腹股溝多發小淋巴結,未見腹水症。
2017年6月
在湘雅附一院 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4月腹部老片對比,原盲腫塊灶較前稍縮小,大小約28x28mm(原片約31x30mm);周圍淋巴結大致同前片,直徑較大的約5mm;雙側腹股溝多發小淋巴結,未見腹水症。
2017年8月
在湘雅附一院體檢,WBC 3.5,NEUT 2.0,PLT 97;肝功能、腎功能、大小便指標正常。
2017年10月
在湘雅附一院體檢,C-12正常;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8月腹部老片對比,原盲腫塊灶較前稍增大,形狀不規則,大小約3.2x4.8cm;盲腸和回盲腸管壁增厚,累及範圍較前稍增大,周圍脂肪間隙模糊;淋巴部分較前增大,直徑較大的1.2cm。盆腔內少量積液。
2018年1月
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10月腹部老片對比,盲腸腫塊灶較前稍縮小,長徑約37mm,
2018年3月
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2018年1月腹部老片對比,盲腸腫塊灶較前稍增大,周圍多發淋巴結較增多,回腸擴張較前減輕,脾稍大,盆腔內少量積液較前稍吸收
2018年6月
湘雅醫院複診,血液化驗、CT檢查。CT腹部盆腔平掃雙期增強診斷,與3月腹部老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