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不是你想的那樣

來源: ephd 2018-06-17 17:59:14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3031 bytes)
回答: 看看這個Manymore2018-06-17 16:22:33

蒙古人的飲食選擇

最初的食物大多來自狩獵

在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前後,,由於當時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尚不能保證人們有足夠的食物可供食用,所以,蒙古族的先人們隻能主要靠狩獵來獲取維持生命必需的食物。從保留至今的數萬幅巴丹吉林沙漠岩畫、陰山岩畫、蘇尼特岩畫中,人們發現,在今天蒙古人生活聚居的地區,當年不僅水草豐美,而且棲息有許多野生動物。這些動物有狐狸、狼、虎、豹、黑熊、犬、野馬野驢岩羊、盤羊、山羊、羚羊藏羊綿羊黃羊梅花鹿、馬鹿、麋鹿駝鹿、麅、野豬雙峰駝單峰駝野兔大角鹿野牛鴕鳥、鷹、鳥、蛇、海螺蜥蜴白唇鹿、犛牛、跳鼠、猛瑪象等。其中雖然有些動物如今已經絕跡,但在當年,它們卻是蒙古人取之不盡的食物資源。

但是,靠狩獵來獲取食物,除了很少有主動選擇的餘地之外,人身的安全也無法得到可靠的保障。弄不好,食物沒得到,自己的身體反被凶猛的野獸所傷害。所以《蒙古秘史》多處記載蒙古先民在狩獵所得不能夠添飽肚子的情況下,除挖獵土撥鼠和采集杜梨、韭蒜等野生植物吃。

亦獵亦牧的生活一直延續到蒙古帝國成立前後。十三世紀曾經出使過元朝的南宋官員彭大雅,在其所著《黑韃事略》中這樣描述他所目睹的當時蒙古草原牧民們的飲食選擇:“其食肉而不粒。獵而得者,曰兔、曰鹿、曰野彘、曰頑羊、曰黃羊、曰野馬、曰河源之魚。牧而庖者,以羊為常,牛次之。非大宴,不刑馬。火燎者十八九,鼎烹者十二三。其飲,馬乳與羊牛酪。其味鹽一而已。”彭大雅所述雖然不多,但明確地傳達了這樣幾個信息:⑴當時的蒙古人以肉食為主,很少吃糧食;⑵當時蒙古人吃的肉,狩獵所得占有相當的比例,而狩獵所得的肉食又以野兔、野羊、野豬、野馬和鹿肉魚肉最多見;⑶當時蒙古人食用的家畜肉,羊肉最多,牛肉次之,隻有在特殊情況下如祭祀時才殺馬;⑷當時蒙古人吃肉的方法以火烤為主,煮著吃的很少;⑸吃肉時除了鹽之外很少放其他調料;⑹除肉食外吃得最多的就是馬奶和乳製品。

從一天兩頓到一日三餐

關於當時蒙古人吃肉的方式和方法,《北虜風俗》一書中有如下記載:蒙古人吃肉“皆半熟,以未熟者耐饑,且養人也。肉之汁即以煮粥,又以烹茶,茶肉味相反,彼亦不忌也。……食肉不用筷,手持肉一大片,半入口中,餘以刀切斷而食之。用刀之巧與漢民之用筷無異也。蒙古人食獸肉,飲羊酪,其量之多實可駭,一餐羊數斤者,常量也,多者一晝夜食羊一隻。又能絕食者數日不見饑色,一旦就食,則一人兼數人之食,至其一人一日之食料,必羊腿一隻是為常例。”

公元12世紀以前,大多數蒙古人基本上一天隻吃兩頓飯。而且,隻有個別蒙古人聚居地區(如臨近漢地的汪古、弘吉剌等部)食用糧食製品。這一點在意大利傳教士約翰·普蘭諾·加賓尼的《出使蒙古記》一書中有明白無誤的記載:“他們把小米放在水裏煮……他們每個人在早晨喝一二杯,白天他們就不再吃東西;不過,在晚上,他們每人都吃一點肉,並且喝肉湯”。普蘭諾·加賓尼的記述,在另一位西方傳教士魯不魯乞寫的《遊記》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一路上,在早晨他們給我們一些喝的東西或小米粥。不過,在傍晚,他們經常給我們羊肉(前腿帶肩膀肉、排骨)吃,而且可以盡量喝肉湯。”

直到蒙元帝國建立以後,蒙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的習慣才逐漸被一日三餐所取代。元代雜劇中多處提到一日三餐,說明當時一天吃三頓飯已經是十分普遍。例如《荊楚臣重對玉梳記》中說:“每日家三餐飽飯要腥葷,四季衣換套兒新。”《舉案齊眉》中有“一日送三餐茶飯去”等說詞。從一日兩餐發展到一日三餐,說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蒙古人的入主中原和縱橫歐亞,可供他們選擇的食物的種類也增加了許多。

五色結構代替以肉為主

提及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前後蒙古人的飲食選擇,有人按食物的顏色將其歸納為白、紅、黃、綠、黑五大類。“白”即白食,就是奶和奶製品。蒙古人稱其為“查幹伊德”,奶有牛奶、馬奶、羊奶等;奶製品有白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酸奶、馬奶酒等。“紅”即紅食,就是各種野生動物以及家畜的肉、血、內髒、骨等,蒙古人稱其為“烏蘭伊德”。“黃”即黃食,主要指從動物脂肪或乳奶中提煉出來的油脂。牧民泡奶茶用的炒米也可算在黃食中。“綠”即綠食,主要指土生土長在蒙古高原上的蒙古韭、沙蔥、沙芥、草黃麻、香葉芹蔥頭、水車前、茸草等可以食用的特產綠色植物。“黑”即黑食,主要指不加奶的茶、肉湯和白水等。這五類食品中,動物肉、油脂類占了幾乎三分之二。因此,《郭氏蒙古通》一書總結說,生活在牧區的蒙古人的飲食選擇以肉食為主,而且吃的時候“先白後紅,以飲為主”。白和紅,自然指奶食品和肉食。飲,則即指蒙古人愛喝茶,也指蒙古人吃完肉後,常喝以肉汁煮的粥等。

公元13世紀上半葉,隨著蒙元帝國的建立,不少蒙古人遷到了草原以南的農業地區定居。忽必烈繼位後,蒙元帝國政治重心的南移,以及大都成為元朝的首都,使更多的蒙古人有更多的機會了解並接觸了遊牧經濟以外的世界。於是蒙古人的飲食結構、飲食方式和飲食選擇較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前後,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和變化。而公元14世紀上半葉元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編著的《飲膳正要》,則集中地反映並記錄了那個時代蒙古人在飲食選擇方麵出現的變化。

所有跟帖: 

你說的這些鏈接裏也有講到類似的啊 -Manymore- 給 Manymore 發送悄悄話 Manymore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6/17/2018 postreply 19:14:28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