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得乳腺癌?你得避開這些坑!
營養學 嚴肅科普
談生活 盡量有趣
2000到2011年,我國乳腺癌發病率以每年3.9%的速度遞增。2015年新確診27萬,死亡7萬[1]。乳腺癌占全部女性惡性腫瘤的17%[2]。
良性增生的發生率更高。廣東一家三甲醫院的女性醫護人員中,近一半在常規體檢中查出了乳腺增生。
怎麽辦?他們告訴你要勤檢查、早發現。可是你知道嗎,乳腺彩超不但不能提高存活率,反而造成更多的乳癌[3]?還有人說,如果沒有更好的治療手段,早查出來意味著早受罪。
篩查不如預防。
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乳腺癌的發生和死亡有50%與飲食相關[4]。
“病從口入”,乳腺癌也不例外。
01
DNA損傷
所有癌症發生的第一步是DNA的損傷。肉類在高溫下會產生一種叫“雜環胺”的物質。雜環胺能夠和DNA結合,使之在複製的時候發生錯誤。
研究發現,每天攝入加工肉類越多,雜環胺-DNA的結合物在乳腺組織裏麵的積累越多[5]。
雜環胺還可以促進乳腺癌細胞增生[6],並使之變成更有侵略性,發生轉移的癌細胞[7]。
最新的研究發現,乳腺組織有一種“乳過氧化物酶”。這種酶可以氧化雜環胺,增加它的破壞性[8]。
多數DNA的損傷來自自由基。鐵過量是自由基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項法國研究對4600名女子跟蹤了13年,發現膳食鐵攝入較高的1/3人群比較低的1/3患乳腺癌的風險提高1.8倍。而紅肉和加工肉類是人體內過量鐵的主要來源[9]。
一些病毒可以通過隨機插入染色體破壞我們的DNA。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比了200多例健康乳腺、良性病變和乳腺癌組織,發現牛白血病病毒DNA攜帶者的乳腺癌風險提高100%。而且隨著病毒量的升高,乳腺腫瘤的惡性幾率增加[10][11]。
來自養牛場的數據表明,牛白血病病毒存在於38%牛肉和84%牛奶中。奶牛場的奶牛中,這種病毒的檢出率為100%[12]。
02
乳腺癌細胞生長
促進乳腺癌細胞生長的有兩個主要的激素:雌激素和IGF-1。
大約2/3的乳腺癌屬於雌激素受體陽性。絕經後女士如果雌激素水平較高,乳腺癌的風險翻一番;育齡女性的乳腺癌發病率也與雌激素有關[13]。有研究表明,即使雌激素受體陰性的乳腺癌,大多在早期都表達雌激素受體[14]。
因為雌激素屬於固醇類激素,其排出需要通過腸肝循環。所以高纖維、無膽固醇的低脂植物性飲食最有利於雌激素的排出。不良飲食造成過多的雌激素不但提高婦科癌症的風險,還是當代女孩月經初潮不斷提前的主要原因。
除了卵巢以外,脂肪組織也可以合成雌激素。因此對於超重的女士,減脂可以有效地降低乳腺癌風險。低脂高纖的植物性飲食是最健康有效的減肥方法。
絕經後雖然血循環中的雌激素水平下降98%,但是如果發生乳腺癌,其局部組織的雌激素水平卻降低的不多[15]。這說明局部乳腺組織保留了產生雌激素的能力。研究發現,一些植物中的生化物質能夠有效地抑製雌激素生產過程中的幾種酶[16][17][18]。
值得注意的是,養殖業在生產中使用大量激素,包括雌激素。這些激素最終造成水源和土壤的汙染。研究發現,環境汙染水平的雌激素可以提高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風險[19]。
腫瘤生長因子IGF-1對多種癌症都有促進作用。一項收納了17項研究的薈萃分析發現,較高的IGF-1水平提高乳腺癌風險28%[20]。而動物製品的攝入可以顯著提高體內IGF-1的濃度[21]。
03
黃酮和其他植化素
研究發現,不同植物所含的多種植化素對乳腺癌或促進乳腺癌的機製都有抑製作用[22]。
薑黃素可以抑製雜環胺誘導的自由基、癌細胞增生、和正常細胞死亡[23]。
亞麻籽、大豆等植物性食物所含的木質素和黃酮可以降低合成雌激素的芳香酶和17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的活性[24]。
由於大豆異黃酮在體外可以作用於雌激素受體,產生較弱的雌激素效應,因此很多人擔心它會促進乳腺癌的發展,甚至很多醫生禁止病人吃大豆製品。
可是包括“上海乳腺癌存活研究”在內的多項國內外多項研究發現,大豆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25][26]。如果在兒時或青春期攝入較多大豆製品,成年後乳腺癌的風險都可以降低[27][28]。這些結果得到了大規模薈萃研究的證實[37]。
體外試驗發現,黃酮和異黃酮可以通過不同機製抑製乳腺癌細胞[29],包括抑製雌激素合成酶-芳香酶的表達[3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黃酮等補劑不會影響死亡率[31]。這說明這些植化素隻有在全食物的形態下才能發揮出其保護作用。
04
動物性食物
相反,動物性食物所含的脂肪、膽固醇、動物蛋白等成分與乳腺癌有關。
在研究全球多個國家的脂肪攝入與乳腺癌發病率時,科學家發現動物性脂肪與乳腺癌直接相關;而植物性食物與乳腺癌不相關[32]。
來自青島醫科大學的一項薈萃分析收納了到2015年為止的9項相關研究,涉及近40萬人。結果發現,高膳食膽固醇可提高乳腺癌風險29%。這種影響對於膽固醇攝入高於每天370毫克的人群尤其顯著[33]。
2015年,世衛組織把紅肉和加工肉類定義為2A級和1級致癌物。對於乳腺癌,這方麵的研究很多。
美國的NIH-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包括20萬人,發現紅肉和加工肉類可提高乳腺癌的風險25-27%[34]。
哈佛護士研究II對4萬人13年的隨訪表明,青少年時期紅肉攝入可以提高成年患乳腺癌的風險43%[35]。
這些結論已經被近年發表的薈萃分析所確認[36][37]。
值得注意的是,薈萃分析發現,蔬菜水果的攝入對乳腺癌發病率沒有影響[38]。
一項印度多中心的調查發現,素食者乳腺癌發病率並沒有下降[39]。這可能與牛奶和雞蛋在印度傳統中被列為素食有關。
美國基督教複臨安息會的調查同樣發現,蛋奶素食不會降低乳腺癌風險,隻有無蛋無奶的純素是才可以[40]。
薈萃分析發現,攝入雞蛋增加乳腺癌的風險[41][42]。
一項瑞典研究發現,因為乳糖不耐而不吃乳製品的人群,乳腺癌風險降低風險21%[43]。
健康飲食不但可以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一項研究發現,接近素食的飲食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睡眠質量[44]。
05
對於防治乳腺癌的建議
“我等不及了,要馬上吃素!”
那麽素食多長時間我們的身體才會進入抗癌模式?
答案是:2周。
研究發現,僅僅兩周的純植物性飲食配合適量運動,就可以成倍地提高我們血清殺死乳腺癌細胞的能力[45]。
由於篇幅關係,我們今天隻討論了膳食對乳腺癌的影響。
雖然膳食是最重要的因素,但乳腺癌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研究發現,好心情和幸福感可以降低乳腺癌炎症和轉移基因的表達[46]。
綜合所有有數據支持的因素,以下是有利於防治乳腺癌的膳食和生活方式建議[47][48]:
1、低脂純素,以蔬果豆全穀為基本飲食結構
2、多吃十字花科的蔬菜和適量豆類
3、避免絕經後雌激素的使用
4、避免酒精
5、適量運動
6、曬太陽
7、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CA Cancer J Clin. 2016 Mar-Apr;66(2):115-32
[2]http://money.163.com/16/1019/10/C3O2EBQ3002580S6.html
[3]Cancer Causes Control. 2014 Oct;25(10):1423-6.
[4]Oncologist. 2000;5(5):393-404.
[5]Mutagenesis. 2009 Mar;24(2):127-32.
[6]Toxicol Lett. 2014 Aug17;229(1):9-16.
[7] Toxicology 2011;279(1-3):139-45.
[8]Anticancer Res. 2017 Nov;37(11):6415-6420.
[9]Oncotarget. 2016 Nov 29;7(48):79008-79016
[10]PLoS One. 2015 Sep 2;10(9):e0134304
[11]Emerg Infect Dis. 2014 May;20(5):772-82.
[12]J Am Vet Med Assoc. 2014 Apr 15;244(8):914-22
[13]Steroids. 2011 Jul;76(8):812-5.
[14]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5 Feb;93(2-5):221-36.
[15]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3 Sep;86(3-5):455-60.
[16]J Ethnopharmacol. 2014 Jul 3;154(3):687-95
[17]Cancer Lett. 2009 Oct 18;284(1):47-54.
[18]Maturitas. 2007 Apr20;56(4):359-67
[19]Environ Int. 2017 Feb;99:107-119.
[20]Lancet Oncol. 2010 Jun;11(6):530-42
[21]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2;11:1441-1448.
[22]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 2017;17(6):770-783.
[23]Cancer Lett. 2015 Aug 28;365(1):122-31
[24]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5 Apr;94(5):461-7
[25]Shu et al, JAMA 2009; 302(22): 2437
[26]PLoS One. 2013; 8(11): e81968.
[27]Am J Clin Nutr. 2009 Jun;89(6):1920-6
[28]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9 Apr;18(4):1050-9
[29]Cancer Lett. 1997 Jan 30;112(2):127-33.
[30]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2006 Nov;101(4-5):216-25.
[31]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6 Dec;160(3):539-546.
[32]坎貝爾:《救命飲食》
[33]Nutr Res. 2016 Jul;36(7):627-35.
[34]Int J Cancer. 2016 Apr 1;138(7):1609-18
[35]Int J Cancer. 2015 Apr 15;136(8):1909-20.
[36]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5 May;151(1):191-8.
[37]Nutrients. 2016 Nov 17;8(11). pii: E730.
[38]Br J Nutr. 2017 Mar;117(5):737-749.
[39]BMC Womens Health. 2017 Jan 18;17(1):6.
[40]Br J Nutr. 2016 May 28;115(10):1790-7.
[41]Breast Cancer. 2014 May;21(3):251-61.
[42]Br J Nutr. 2015 Oct 14;114(7):1099-107
[43]Br J Cancer. 2015;112(1):149-52
[44]Nutrients. 2016 Nov 17;8(11). pii: E730.
[45]Nutr Cancer. 2006;55(1):28-34.
[46]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7 Aug;165(1):169-180.
[47]Contemp Oncol (Pozn). 2016;20(1):13-9.
[48]Am J Public Health. 2016 Sep;106(9):1592-8
圖片來自網絡
圖文:徐嘉
編輯:閃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