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致死率低但絕非罕見

本文內容已被 [ JustAsked ] 在 2018-02-13 04:41:5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專家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流感致死率很低,但絕非罕見

  澎湃新聞記者 陳斯斯

  這兩天,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朋友圈。文中作者寫了自己嶽父從患流感到死亡的整個曆程,從起初滿不在乎地當成“感冒”來治療,到肺部感染進入ICU,最終不幸病故,僅僅隻有29天。

  “這篇文章之所以廣為流傳,主要是以個案和家庭的角度出發去寫,讓大家看到了生命是脆弱的,而不是用簡單的流感發病數據進行公告,因此引起了很多對健康缺乏關注的社會人士的熱議。”2月13日下午,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防治所副所長陳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表示,流感不是普通感冒,盡管致死率不高,但對於兒童、老人等高危人群來說,如果延誤就醫、抗病毒治療不及時,易產生嚴重並發症,仍然有死亡的風險。

  流感疫苗接種率很低

  在陳健看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熱傳,不僅是要引起公眾對流感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讓公眾養成正確的看病就醫習慣。

  “很多人以為感冒、咳嗽這類疾病是小毛病,在家裏自己看下,去藥箱找點藥,譬如感冒顆粒、板藍根之類吃點就可以,但我還是主張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醫生去做,不要盲目的自我診斷,不要迷信‘久病成醫’,這都不是一個好習慣,在醫院,即使是醫生,除了專業知識的判斷外,也需要借助一些醫療設備去診斷,從而對症下藥,亂吃藥,不僅耽誤病情,還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性。”他說。

  據他透露,目前中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然很低,在人群中的比例甚至不到5%,“這一預防措施整個過程很安全,疫苗中僅僅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成分,並不會引起病人發病和傳染,是最有效的預防流感的手段,其成本效益也非常好。”

 

 

  “部分流感患者病情早期未得到有效控製,流感病毒會累及下呼吸道,引發重症肺炎。”周劍平表示,當大部分肺組織受損時會導致嚴重缺氧發生,即醫學意義上的急性呼吸衰竭或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多表現為活動後呼吸困難或胸悶氣急,由於缺氧持續且無法糾正,逐步出現全身多髒器衰竭。

  盡早就醫盡早診斷

  相關統計顯示,成人每年患普通感冒平均2-6次,兒童平均6-8次。

  據陳健介紹,普通感冒俗稱“傷風”,由多種病原體引起,其中成人以鼻病毒為主,而兒童以副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為主,常有噴嚏、鼻塞、流涕、咽部不適等症狀,一般無發熱及全身症狀,或僅有低熱。

  “流感輕症病例症狀和普通感冒相似,但發熱和全身症狀更明顯,重症病例可出現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休克、心血管和神經係統等肺外表現及多種並發症。”他表示,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潛伏期較普通感冒長,一般為1-7天,多數為2-4天。流感一般表現為高熱,可達39-40℃,伴畏寒、寒戰、頭痛、肌肉、關節酸痛、極度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症狀,常有咽痛、咳嗽,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後不適、顏麵潮紅,結膜輕度充血,也可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如何預防普通感冒或流感?

  陳健表示,首先要勤洗手,避免髒手接觸口、眼、鼻,同時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場所。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生活規律,改善營養狀態,避免受涼和過度勞累。年老體弱等易感者應注意防護,流行季節應戴口罩。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這篇文章記錄的遭遇並沒有得到權威信源的印證,事件以及文中諸多細節的真實性,現在還很難確信。但文章用親曆筆法講述的故事,可能是流感季提早爆發以來,第一個從病人角度詳細講述“流感猛於虎”的警示文章。作者親曆,文筆樸素,事關生死,因而有一斑窺豹的效果,所以激發了讀者強烈的危機意識。

  要理解這篇文章的流行傳播,至少需要了解三個方麵的背景:一是中產家庭在遇到疾病打擊時拚盡資源的共情效應;二是本次全球範圍、我國尤其嚴重的流感爆發引起的社會擔憂;三是在昂貴的生命最終支持係統、醫療係統的不確定局麵下,個人及家庭財產的抗風險配置。

  中產階級的不安全感從作者和讀者的“互動”中暴露無遺,再一次證明,教育和醫療是最容易激發中產共情的兩大主題。前者涉及下一代如何成長,怎麽確保階層穩定並向上流動;後者則關係到大人的安危,怎麽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庇護,一次事後傳播的流感死亡病例,擊中中產軟肋。

  讀者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到文章故事中,當嶽父堅持光膀子吹風時,家庭內部怎麽在既有的權力關係下勸說老人?當出現流感時,如何果斷切斷對孩子及家人的感染鏈條?從治療流感最好的朝陽醫院轉出時,艱難的選擇是對的嗎?進ICU、上人工肺、每天2萬塊的開銷能頂多久?

  壓力過重>>

  而走在奔四路上的80後,成了中年危機的重災區。

      

作者家在北京,買有幾百萬商業保險,家有車、自住房,擁有醫院人脈,可以上網查找資料,有家庭親戚的後援,流動現金可以支撐三四十天昂貴的ICU……盡管如此,仍然買不到達菲,所以每個讀者都會回頭拷問自己:如果我攤上了這件事,會是什麽結果?

這是文章廣為傳閱的心理基礎。同時,它在共情之外,也展示了更多“硬核事實”,包括但不限於:醫護人員很努力很敬業,但即使三甲醫院也不是每家都有達菲供應;北京的大醫院疲於應付流感爆發,流感整體情況不明;醫療方案的愈後、風險等還可以更詳細地告知家屬嗎?

另外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當然不是“北京折疊”或“逃離北京”的另一種版本,可在網友的跟評中,也確實發現南北醫院的差異。比如有網友說深圳的醫院很容易取得達菲,這對早期流感治療很有效。所有這些,都讓人隱隱意識到南北差異或許存在,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人的生死。

更為關鍵的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感冒致死”的嶽父,感染的“未知病毒”到底是什麽,以及它會不會有傳染的潛在風險,這些信息已經超出了一般網文的範疇,需要疾控部門有所回應。盤桓在這篇文章的大眾不安心理,特別需要流感及其防控的真實信息披露。

從往年的情況看,流感爆發前也有疾控中心嚴加防範、但結果卻沒什麽危害的情況,後來隨著嚴控疾控信息發布流程,相關的信息反而變少。如何在流感爆發與疾控防治信息披露上取得平衡,也需要主管部門善加籌措,這是該篇網紅文章需要被正視的問號之一。

總之,不管這篇文章的核心事實有多少解讀角度,但它發出的警示是明確的。相信醫生,如有流感症狀,趕緊就醫;相信科學,及早配置家庭保險及財產抗風險方案,都是明確的警訊。除了文章的共情之外,所涉部門以職責衡量,找漏補缺,與大眾良好互動,也都是人們的期待。

  近期,複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複旦大學社會科學數據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80後的世界——複旦大學長三角社會變遷調查”,以1980-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簡稱80後)為跟蹤主體,研究的內容包括這一代人的家庭、婚姻、就業、遷移、住房、生育、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各個方麵。

  80後的收入狀況:

  前1%50萬元,前10%20萬元

  複旦大學人口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湛指出,2012年至2016年間,上海“80後”的個人年收入呈現較穩定的相對快速增長,其收入分布形態體現為較健康的橄欖型,三次調查的年收入中位數依次為5.0萬元、6.5萬元和7.8萬元。

  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較快,2012年進入前10%和前1%的收入門檻為12萬元和30萬元,2016年已分別提高至20萬元和50萬元。

  盡管上海“80後”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4.7年,且連續三次調查中的總體收入漲幅均高於同期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和上海CPI增幅,但他們仍坦言麵臨著“經濟”“子女教育”和“住房”三大壓力。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