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愈癌症的路上(3)


在治愈癌症的路上(3
科普閑談
2017年12月08日

新一代治愈癌症的理想藥應該如何評估?簡單地說,判據至少有三條:
      (1) 隻損傷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的危害小,其他副作用不引起不良後果。
      (2)局部和全局範圍內的靶向性或遞送性好,無論癌細胞擴散與否,療效不變。
      (3)藥品價格公道,人人用得起。
上哪裏找這種藥?其中一類就在人體內。內源病由內源物來治,邏輯上講得通。雖然機理有一點點相似,但它們不是單抗藥那樣免疫型的蛋白大分子,而是各種類型的內源小分子,在更細小的尺度上維護著細胞的正常運行。

在進一步探討主題之前,根據網友們的反饋,先把藥物和人體相互作用的定律再進一步地作些說明:

 i)定律給出的量化結果與已知藥物的療效吻合得很好並發現不少藥的新用途,比如說青黴素(Penicillin)、阿西匹林 (Aspirin)、布洛芬(Advil)、二甲雙胍(Metformin-糖尿病)、美金剛(Memantine-老年癡呆)、順鉑(Cisplatin-癌症)等等。與上億人次服用過的大量藥物在療效上保持準確的一致性,應該是理論與實驗相符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證據。有意思的是,好藥就是好藥,錯不了;其天賦特質,從它們的療效機理上可以一覽無遺。

ii) 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範疇裏,人體內分子群所展現出的各種數學規律,優美、嚴謹、完善,令人歎為觀止。由於醫藥學一直以實驗為主線來進行研究與發展,讓俺這樣從理論入門的掃地僧福至心靈,見識了一個新天地。為讓更多的人受益,與知名的藥一起,有些結果已經放在一個英文公益網站上,請大家自己鑒別和探討.

iii)挑選出內源分子之後,遵循常規的實驗程序是必不可少的。沒有一個定律是完美無缺的,它的背後都有必要的預設條件。一個定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它的指導意義。實驗不僅能確認定律的預測是否準確可靠,還能修正不同條件下引起的偏差。從選出分子到商品藥,還有數不盡的工作要做,在這兒就不說了。

攻克癌症是大家的事,希望每個有心人都盡份力;不論大小,心動神知,沒有過不去的坎。
究竟怎麽找藥?把人體內的各種內源分子當作藥物,讓虛擬人體服藥,然後啟動電腦進行評估工作。輸出的結果表明,有些分子的功能表現與已知的抗癌藥很相似。將這些分子存儲起來,等待下一步篩選。這項工作比較細致,至今合格的隻有四十幾個分子,有待增加。如果選出的分子能成為藥,它們至少有三個優點。第一,它們本來就是人的一個微小單元,在體內的局部或全局的活動範圍明確,因此靶向偏離度小。第二,它們與其它正常分子與生俱來就是同伴,即使有互動和交流,彼此不會傷害。第三,它們對自己的主要功能之一,防止DNA/RNA分子失控生長,意識清楚。使用這些藥的方法不受限製,可以單用,也可以組合起來用。

由於環境惡化、生活節奏和習慣的變動,致癌因素在人體內的積累率有可能會不同以往,使那些內源類分子的掌控能力變為弱勢的一方。尤其是上了年紀後,器官、組織、細胞等有機體的活性相對減緩,健康養生應該得到重視。這種情況下,適當補充一些這類分子,對防癌應該會起積極作用。

有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在理想藥物進入市場之前,在短時間內有沒有可供選擇的新藥,它們在療效和副作用小兩方麵都有明顯的優點?有,就在多年來大家服用的普通藥物中。研究結果指出,很多非處方和處方藥都有潛力成為優質的抗癌藥。這些藥一直用來醫治其它症狀的病,有的已有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曆史,現在隻是讓它們再治另一種病而已。個別藥本身的經曆就是一個傳奇:它有應對癌症、老年癡呆、糖尿病三大難症的資質,卻被派去幹些不挨邊的事;時間一長,也就邊緣化了,真可惜。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藥材

俺現在做研究的方向之一就是找出每種藥可能醫治的癌症類型。希望不久的將來給大家帶來好消息。
其他治愈癌症的新途徑,以後再介紹。

此文是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