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力,而是體力

來源: 佩瑤 2017-10-12 01:58:59 []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8459 bytes)

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力,而是體力 

人生之所以精彩,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去挑戰極限,與自己作鬥爭,

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邊界和上限,從而探索一個又一個新的境界。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就是得有強健的體魄。

要時刻記住,不要讓體力,成為自己從未預料的那塊最短的木板。

 

決定人生高度的是體力

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

00:0011:16

特別鳴謝本期主播:天舒

1

很多上學時候的想法現在都顛覆了。比如當年我們都覺得,決定人生高度的,是勤奮或者是智商。

智商不夠勤奮補,總之一共就兩個變量。

現在才發現,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是體力。

到了35歲往上,辭職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其實都是體力跟不上高階職位的需要。

所以你別看很多人剛入職場的時候張牙舞爪的,個個都是唐晶,其實泄得很快。

畢業後七、八年一過,自己就把自己的體力給折騰透了。

他們的典型狀態是這樣的:堆積的壓力已經處在爆棚的邊緣,

每天光是處理蜂擁而來的聯絡就已經耗完所有時間和精力,更不用說去做點什麽有創造力的東西。

家裏再有點老人小孩的額外事情便需要超頻運作。

這時候給她工作上稍微加點擔子,都不用你想辦法搞她,她自己就退出競爭了。

很多人很奇怪,紙牌屋裏麵那些掌握權力的政客,為什麽每天隻需要睡三四個小時卻可以常年高強度工作?

答案很簡單,沒這個精力的混不上去,早就在40歲以前被篩走了。

所以高階職位你去看,也許智力道德參差不一,但共同點是一致的:精力旺盛。

 

 

2

人們總在念叨精力精力,什麽是精力?精力就是體力在工作環境中的映射。

體力這玩意兒,你20歲元氣滿滿的時候是不會察覺到的。

就像健康的人永遠無法想象在病痛中的人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是多麽不易。

隻有當你也到了歲數,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支撐長時間的工作了——不是那種矯情的“疲憊的身心”,

而是真正的力不從心:出去辦個事回來要緩大半天;注意力專注不超過1個小時就再也收不回來了;

戰通宵早就是天方夜譚。

靠意誌力也無濟於事。因為這種無力感根本就是器質性的問題。我發現很多人現在都非常容易疲憊。

經常一天下來就疲憊的很,但其實仔細一盤點,自己又好像沒幹什麽。

這其實是因為用進廢退。

長期的安逸和舒適,削減了我們應對變化環境的能力,我們身邊一切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的東西:

網購、外賣、空調,都在試圖讓我們逐漸依賴現代文明的保障,這種保障在不知不覺中奪走你的體能,

同時也會將你的意誌力一並打包帶走。

但這裏有個問題,你的體力是這輩子就100點麽?用完就走了?並不是,人的體力和精力是動態的。

如果你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位高權重者特別熱衷鍛煉身體。

比如很多外企的外派高管,中午是不吃飯的,午休的時間全部用來去健身房了。

我以前的老板就這樣,每天中午背個運動包就出去了,下午回來順手買幾片菜葉子就是午餐。

英國人,個兒不高,年紀不輕了,但兩個眼睛像老虎一樣炯炯有神,和他拚體力你是沒戲的。

 

像他這樣經常鍛煉的人,體力可能不是100點,而是120點,體力恢複速度比普通人快50%;

因為他們的鍛煉既有周期性,又有強度,且強度足夠高,高到可以挑戰當下的耗氧量邊界。

這種挑戰每次都能讓邊界不斷地微弱上移。長此以往,邊界上升非常可觀。

 

 

他們在體能上超過你一點點,反應到每件事情上就都比你強那麽一點點。

這裏多一點點,那裏多一點點,時間一長,他在做其他任何事情上都會比你做得好,

那他當然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3

中國人對體育的熱情,在全世界範圍來看真的算很低。男人除了球類以外,其他運動類型的愛好者很少,

女人基本上除了減肥需求外對體育很少有真正熱愛的。

很多人認為競技類體育隻有觀賞意義,因為人是操作工具的動物,工具能幫助肉體更好地完成任務。

在他們看來,在絕大多數人類已經擺脫了體力勞動的今天,體育隻有觀賞價值和儀式價值,

早已失去了實際價值。

然而這種觀點是狹隘的,靜態的。

如果按照這些人的理論,人類用盡科技、新材料,投入巨資,就為提升遊泳和短跑1%的速率,那是最愚蠢的事情,因為隻要跳進交通工具就能輕鬆超越肉體能達到的速度極限。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不斷加碼巨資,就為那1%乃至0.1%的提升,所以難道全世界都看不透?就你聰明?

如果競技體育真的沒有意義,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沒有意義,那投入這麽多都是為了什麽?

舉個例子,自行車比賽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自行車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而不是交通工具,其好處都有啥?自行車比賽是人類用自己的生物能源達到自己最快的速度,同時和路麵作鬥爭。不僅可以提升無氧運動閾值,快速騎行還可以給呼吸和循環係統來接近極限的負荷強度。

自行車這項運動的持續性很強,很少有運動能像自行車一樣連續幾個小時這樣玩兒的。即便在間歇時間內肌肉逐漸放鬆,心血管係統和呼吸係統的活動仍處於較高水平。這樣多次重複刺激訓練的結果,就是肺活量水平、肺通氣效率、心髒的泵血功能都會明顯地提高。

這種全局Buff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事情上,你敢說沒有意義嗎?你知道為什麽美國的投行喜歡花幾十萬美元去招美軍退役軍人嗎?就是因為軍人的意誌力和行動力可靠。而這種意誌力是在長期的極限環境中磨練出來的。

4

體育運動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引導人們不斷嚐試新的極限,挑戰原本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通過不斷突破原本的上限,增加新的上限高度。

這種意義是標杆式的,是旗幟性的,是儀式感的,類似全局Buff,能帶動一切人類其他活動的能力。所以西方才那麽重視體育,體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極高。

騎車是一個引子,最重要的是從這個最易上手的引子著手,把生活調整為“有一點點難度但努力一下可以達到”的狀態,不斷推進自己的能力邊界。

人的一生都應該追求更快更好更強,而不是被已有的舒適困住。

而最有收獲、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力邊界以上一點點的事情,多了受挫,少了沒用,隻有那剛好的一點點才最有性價比。

生活的意義,就是挑戰極限,與自己作鬥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邊界和上限;畢竟,即便是享受生活,也需要強健的體魄。

不要讓體力,成為你從未預料的那塊最短的木板。

開始鍛煉吧!

 

 

 

所有跟帖: 

深以為然 -RoseBuilder- 給 RoseBuilder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6:31:45

這個道理我在28歲就明白了,後來陸陸續續放棄了很多夢想,不得不 -傻老頭- 給 傻老頭 發送悄悄話 傻老頭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6:35:25

太膚淺了。體力勞動者有的是體力。。。 -littlecat8- 給 littlecat8 發送悄悄話 littlecat8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6:58:39

沒有了健康,啥都沒有了 -溫暖的家- 給 溫暖的家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7:50:59

我覺得“精力”和“體力”不一樣 -傻老頭- 給 傻老頭 發送悄悄話 傻老頭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7:57:04

+1, 有同感。體力可以通過鍛煉來提高,我們國人中老年大多更看重養生,對大運動量的不太認同。 -liwenxue- 給 liwenxue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7:41:07

鍛煉身體要從娃娃開始,活了半百終於明白了,我正在努力中..... -溫暖的家- 給 溫暖的家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7:47:37

同意。越到年紀大,拚的越是體力。 -Pink-Lotus- 給 Pink-Lotus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0/12/2017 postreply 08:53:4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